关于推行363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

关于推行“自主对话”的教学模式的意见
(草案)
一、指导思想:
以西方国家所倡导的对话教育理念为支撑,以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人本主义生态课堂为载体,本着对话的精神,基于对话的视野,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等途径,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同时通过领悟对话、践行对话、学会对话,来检视自我、他人、体和社会,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和在他人中发现自己。
二、基本导向:
1.思想导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主旨。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搞一阵风;着眼于常态课堂教学,不作秀;着眼于师生减负,可操作性强,不搞花架子;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提倡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
2.结构导向:
1)“363”中的第一个“3”是指三种对话形式: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6”是指六个要素:预习、交流、评价、反馈、巩固、反思。第二个“3”是指“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完善。
2)“363”不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它更应该是教学要素,它以对话为主要载体,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来实现自主建构的目的,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指向自我完善的结果。
3不惟模式惟高效,“363”更多的是一种方向、一种思想指引,老师们要根据学科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让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
3.教法导向:
1)明确任务:纠偏、点评、总结、释难,并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题;学生不预习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没讲之前不讲。
2)用好组长:一个班级N个小组,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小组人员分配合理,分工明确;小组长即为“教师助理”。
3)分工展示:组内“小展示”由小组长负责,班内大展示由教师负责(或由教师请学生“代劳”),教师负责解决组长的问题,组长负责解决组员的问题。
4)即时评价:学生点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一评知识掌握,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小组间的竞争。
4.学法导向:
1)自主:学习目标具体到课、到组、到人,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动起来。
2)合作:对教、教,兵教兵,兵强兵,强调互补合作,让课堂活起来。
3)探究:对抗质疑,争辩深究;收获学习,收获自信,收获快乐,让效果好起来。
5.评价导向:
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是否以各种方式自主学习)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尤其是时间分配)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是否真钻进去了)
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要亮出学习的结果)
深圳a股指数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不看教师写而看学生写)
6)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6.文化导向:
和谐的班级文化为高效课堂提供较好的心理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
1)班级概念最好的概括是“家”,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关系是“家人”,要打造家庭式亲情关系班级文化,这就是关爱、信任、支持和欣赏。
2)构建基于“家人”责任的班规,互教、互助、互帮、互学,共同发展,为“家”而学习,为“团队”而努力。
3)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科学组织,不断给学生提供立体的学习驱动力。
4)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资源,坚决消灭“一刀切”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培养,每个学生就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影响着别人的提升。
三、操作流程
(一)课前(前课)
【生本对话】  即预习。预习要求用双笔,第一种颜的笔为黑0特别响非常近5毫米签字笔,是学生不借助任何资料独立完成的痕迹,然后参看课本及教辅用书用红笔进行核对修改,并标注出疑点、难点,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
【师生对话】  此处有两次师生对话:一是老师批阅学生对话单中的预习部分,进行学情调查,二是老师对部分人员进行培训。
产能分析
1.组织、指导学生搞好课前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具体任务与应达成的目标,并要求学生及时上交对话单,教师及时进行批阅,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修订与完善。
退火温度2.批阅是培训的基础。批阅的方式可全部批阅,可部分批阅,可重点抽查,可学生批阅汇报,但不可没有。
3.对学习小组长及高效科研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培训,让他们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及本节课老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再由他们对本组成员进行培训,实现学生由学会会学再到学好,确保课堂各环节有序、高效的推进。坚持每节课都做到课前有指导、课上有帮助、课后有反馈,不断反复,循环改进,使之真正成为老师的助教与延伸。
4.在“一批”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进行教学各环节设计(包括每环节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及大概用时)、预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搞好每个环节的过渡与衔接。
(二)课中(课堂)
【师生对话】  上课前的温馨提示、前课生本对话情况反馈、本课学习目标展示、学习内容的导入。
1.上课前的温馨提示内容不限,以课前的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等为主。
2.学习目标展示分为黑板展示、课件展示、口头展示,其中黑板展示为必展内容。
3.学习目标表述要准确具体,落实性强,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解释要让学生真正明确本节课的具体要求,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目标设计的起点要恰当,让学生能从较高目标达成率上获取成功的喜悦。
    【生生对话】  指小组交流、展示、评价、修改等。
1.在小组内交流时,每小组六个人分为三组,两个人面对面交流后再全组交流以提高效率。
2.展示也属于交流的一种,那是全班交流的一种形式,为了提高效率,可以指定到人的方式进行展示,如指定AB号学生进行展示,为了提高班级同学的参与性,可以把小组内六
个人分成三个层次,一般用第二层次的学生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第三层次的同学根据黑板上展示的内容对自己的相关答案进行修正,第一层次的同学进行点评,没有点评任务的第一层次的同学可在此时研究一下活动单上的拓展题。
3书面展示各小组同时进行,展示要围绕学习目标。展示可提前公布内容,但不能公布由谁展示。口头展示要指定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要求脱稿。展示要突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以及疑难问题。展示的内容要有可展示性,或者形式上要求规范的,或者内容上思维含量高的。展示结束都要有掌声鼓励。
4.为了提高点评的效率,对点评的同学可以进行课前培训,从点评的流程,点评的重点,点评的方向等作培训。
5由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点评时要关注达标和结论生成过程,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鼓掌表示赞同。
    6.老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7.即时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及肢体语言、声音宏亮、语言表达,每节课都要有学习班长对学习小组的总结性评价,一定要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学习小组。
8.高效课堂要最大限度地开放,老师抱得过紧的课堂是假高效课堂,但同时老师要组织调控好各小组的讨论、展示、点评,这是无形的指挥棒,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师生对话】  即教师的点拨。点拨非点评,点评已由学生完成,此处的点拨非课堂必需流程,只是作为后备而已,如果课前培训得当,学生点评到位,此环节可省。
1.时间上,老师点拨讲解时间总量不得超过20分钟,重点问题的一次性讲解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对生生对话中出现的问题的一次性点拨不得超过5分钟。
2.形式上,把最有价值的思维留给学生,真正落实思维互动;避免看似热烈而无思维价值的提问与讨论的形式互动。
3.内容上,点拨学生讨论和展示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点拨疑难,解决难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经验规律的总结,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的认知过程。
    【效果反馈】  即课堂检测。这个环节根据学科的不同,时长可作调整,由学科组自己掌握。为抓落实清底子,每堂课必须有总结反刍及当堂过关检测。检测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书面检测,也可以口头检测:可以老师检查,也可以学生互查。
【课堂总结】  可由师生共同完成,前期可以老师完成,逐渐过渡到由学生完成,老师在课前应培训总结的同学,总结的内容不外是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谈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并点评课堂最佳表现小组及个人,给他们以掌声鼓励。
西安税企通
(三)课下(课后、后课)
【反思完善】  即整理错题集(典题集)、课堂笔记。
这个一环节的差异性最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得最充分,在前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各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但要将这种收获固化,还得有相应的巩固措施,知识要整理,能力要巩固。
整理笔记既是及时复习,也是为以后的复习打下物质基础。书要越读越厚,然后越读越薄,薄的措施,就是对知识的提炼概括整理,直到记在心中,内化成能力。笔记上的内容
不应当仅仅是错题或方法的照抄照搬,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如果仅仅从课本上把它搬到笔记本上,这样的体力活应该避免,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培训如何及时初记,如何整理笔记。
小组中应该有专人对笔记整理进行检查的人,老师也要经常性地抽查学生的笔记,笔记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重要的知识整理;有效的方法体系;典型的题目与错题集。
注:各种对话,不一定是线性的,可以也应该是交互的。
四、对话单的编制
(一)设计理念
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二)指导思想
1.目标性:围绕三维目标设计34个对话。同时要立足学情,贯彻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原则。
2.驱动性:情境驱动、过程驱动和任务驱动。保证三量:“容量、训练量、思维量”。二级传播理论
3.操作性:所设计的问题不要太开放或太笼统,要便于回答。对话可以操作,结果有利于展示。
4.生成性:在学习者的“已有认知”与“预期认知”之间架设适合的认知性桥梁。
5.层次性: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两个原则,问题设置要有合适的梯度;难度较大的地方要分解、细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所收获。
6.系统性:要放在整个学科教学背景中考量,整体考虑、全面把握。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96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学习   展示   对话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