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之主体论证

学案三 主体论证

一、议论文语段的特征
1.一个标准的议论文语段包括五种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2.议论文语段的基本构成有以下三种形式:
1)并列式
(2)正反式
(3)归纳式
二、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山萘酚
列举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大凡爱国志士都是忧国忧民在先的。屈原被放逐后仍然心系楚王,哀民生之多艰;杜甫身居茅屋,心忧黎民,宁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健儿贴
2.类比论证
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作用:富于启发性,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如: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地方太挤了,而掩盖废墟的举动又太伪善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汇报
3.对比论证
喷气战斗机2015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如:
其实自然界的生命也是一样,它们都要经历生命的弯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禾苗长大要经过风霜雨雪的弯道,揠苗助长只会使它过早枯黄;夏蝉破蛹要经过痛苦挣扎的弯道,剪蛹只能加速它的死亡。弯道是它们成长的一部分。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成就生命的辉煌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如:
走路有散步和赶路之分。散步,安步当车,到处走走,一摇二摆,逍遥自在。这好比随手翻翻,这是休闲式的读书,随心所欲,非常开心,缺陷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赶路则不同,它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抵达特定的地点,所以,必须是健步如飞,大步流星,不可闲逛,不采野花,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坚持到底,这有点像高考
5.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引用古典诗词名句,可以增强议论的文学性等。如: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对的必要作了最好的阐释。我们做事,主观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一丝纰漏。荀子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我们出现失误时,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可能误入歧途,等我们醒悟过来时,也只能哀叹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在做事为人时,跳出主观的圈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论证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分析事例就是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
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才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作文时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而不讲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一、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往往用设问的方式或因果复句的句式加以强调,从而凸显论点的合理性。标志性的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如:
原文: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宏大叙事
分析:这一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便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 目的 。
改文: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thomas征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典例1用“因果分析法”在下面的“叙例”后面加上一段“析例”。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4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9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论点   论证   分析   知识   事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