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

22
2008tv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in All-age Community with Intergenerational Integration
刘春雁 柴弋霞 杨杨*
阈下效应
LIU Chun-yan,CHAI Yi-xia,YANG Yang *
“代际”是指社会不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了血缘、地缘、业缘体之间的同代关系和异代关系[1]。全龄社区最初是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养老社区模式,旨在改进机构型老年公寓和单一性老年社区的弊端,使老年人既能与子女在同一社区生活,也能享受到专业便利的医疗护理服务[2]。而在普及过程中,全龄社区逐渐演化为满足不同年龄段配置,适合全民居住的社区。由于老人和儿童相对弱势,全龄社区的研究和设计以塑造老年友好[3]或儿童友好[4]的社区空间为主,“全龄”的范畴局限为各年龄段的老人或儿童。这虽然使社区公共空间的分类更加具体,且基本实现了不同体的分异,但由于人与空间耦合的复杂性,以单一体为主的使用空间无法满足各类体的需要[5]
,代际冲突时有发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中立性和兼容性面临挑战。然而
无论是社区还是家庭中各代体的和谐共处,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如何在全龄化趋势中营建促进各代体互动共融的社区公共空间,满足各代体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各代体之间
的互通、互助、互补,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1营建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的趋
势和挑战
fpv代际融合是不同代人的交往达到相对融洽的状态。在人居环境领域,关于代际融合的研究多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展开。在社区的住宅和设施方面,或研究“多代居”的居住体系,将建筑学层面的规划设计与社会学层面的代际互助融合,营建“代际共融”模块,强调社区互助
[6]
;或研究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探索老幼复合型设
施的设计要点[7]。在社区的公共空间方面,注重对共享[8]、景观公平[9]、多元共治[10]、
参与式营造[11]的研究,逐渐拓宽了社区更新的主体,弱化了不同体的隔阂。同时,大量针对老人、儿童等体适宜性的调查研究指出了不同代人的需求、差异[12],提供了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
的研究基础。这些研究指明了社区公共空间逐渐向多元和谐的使用趋势发展,代际融合指日可待。在实践方面,各国形成了适应国情的社
区营建模式,如德国的“多代屋”、新加坡的“三代家庭住宅”[13]、日本的“高龄者等福祉与多世代交流活动设施”[14]等,其精细化、人性化的户型设计和服务设施,弹性化、规范化的社区管理和统筹运营,促进了社区代际交往。中国自古就追求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图景,传统乡村长久的多代混居形成了不同代人间互帮互
DOI:10.12233/j.gdyl.2021.04.005
2021年第4期 Vol.43/203
23
助、和谐友好的关系。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生活环境的变迁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和差异化的凸显,代际关系逐渐淡化,目前倡导营建的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人居的再现。
现今,多数全龄社区的公共空间中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适应其生命历程的生活环境,但各代体的空间并不交叉。而代际融合式的全龄社区则需搭建不同代体间的桥梁,促进家庭代际的亲情陪护和社区代际的交流合作。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家庭、残缺家庭等,包含了二代、三代、多代关系
[15]
;而同一社区中
在邻居关系的基础上,亦可能存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多种业缘关系。并且,家庭结构、代际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何在动态变化中营建可持续的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涉及到社会学和规划设
计类多个学科的交叉,且从项目定
位到规划设计再到建设运营,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企业支持、社会参与,同时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管理与反馈机制。这对社区的住房、交通、公共空间、设施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公共空间承载着居民的休闲、娱乐、教育、运动、社交等多种需求,是促进代际融合的重要场所。本文试图从社区公共空间切入,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索代际差异造成的需求不同问题,以及在代际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中的可持续营建策略,并佐以设计实例,为全龄社区的代际融合提供可操作的借鉴。
2满足代际需求的包容性设计
策略
20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了包容性设计,并在2003年起开展了“户外空间的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for Getting Outdoor )”项目
[16]
2010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也成立了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近年来,关于城市公园[17]、公共空间[18]、公用设施[19]的包容性设计研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体现了社会对弱势体的关注,以及对大众多样化、平等需求的重视。包容性设计是不论每个人的年龄、能力状况如何,都可以使用产品与环境的设计方法,具有公平性、灵活性、可识别性、可达性、舒适性、多样性、连贯性、安全性、参与性等特征,其目的是使产品和环境尽可能多地满足大众需求,突破用户年龄或能力的限制
[20]
辽宁锦州监狱起火
在社区中,促进代际融合的前提是
营造满足全年龄段需求、容纳代际差异的公共空间,因而提出了基于包容性理念的设计策略。
2.1 细分代际差异
代际存在着亲缘关系和年龄层次等自然属性的差异,以及观念、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等文化属性的分化
[21]
。社区公共空间应以包容性设计细分代际差异,使各代人在其中都能到自己的定位。
首先,代际生理差异应是社区公共空间中最先解决的问题。由于代际组合的多样性,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也是灵活多变的。根据包容性设计立方模型
[22]
,不同代体的
运动、感官、认知等能力存在差异,分为普通、中等、低等水平,如幼龄儿童的成长发育未健全,高龄老人身体机能衰退,都属于能力水平较低的体。按照从高到低的能力水平,提出了用户感知设计、可定制模块化设计、特别设计3种特殊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设计方法。在充分调研社区人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人比例制定空间比例,本着公平原则为能力水平低或中等的体进行特别设计、模块
化设计,布置专属服务设施;针对具有运动能力、感官能力、认知能力的普通体开展用户感知设计,充分挖掘其生理特性,在满足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需求布置参与度强、
舒适感高的设施,营造可达性强、灵活度高的公共空间。另外,亲缘关系使得代际活动存在一定捆绑,
因而可设计具备育幼和养老功能的老幼复合型设施[23]。
lg km380
其次,需要根据不同代体的心理需求,设计符合其行为特征的社区公共空间。应仔细推敲场地的尺度感、空间的开敞度等影响心理
感受的设计要素,探索如何在同一功能场域中满足不同代体的心理需求。对于弱势体,如成长期儿童及衰退期老人,要将其作为行动的主导者,设计有设施倾向性的公共空间;而中年人作为陪护者,参与代际互动。
2.2整合空间功能
虽多以年龄划分不同代人,但代际差异的实质是文化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21]。而现代社会文化的无形、广泛、渗透、持久,使得代际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化了。根据“空间-行为”理论,空间可以引发、
引导、限定使用者的行为[24],可通过包容性设计整合社区公共空间功能,促进不同代体间的活动共享,进而实现文化共通,代际融合。
1)突出空间的复合、可达、可识别。首先要为不同代人开展共同活动提供条件,根据功能类型建立亲密度关联,确定可以复合的公共空间,确保其能满足不同代人所需。并以复合空间为主体,灵活组织内外交通,且在社区住宅、道路等区域设计标识系统,使不同代人都能便捷地进入公共空间。
2)发掘空间中的互动载体。代际融合以代际互动为基本体现,通过发掘不同代人共同的兴趣及需求,在公共空间中置入相应的互动载体,即设置服务设施和组织社区活动,为代际社会交往提供契机,吸引人流。这一方面要求注重空间容量,确保服务设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另一方面强调场地运营,在多方共治下有序开展社区活动。
3)实现代际互益。不同代人能
24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够在互动中各取所需,是拓展代际融合深度与广度的重要保证。代际中普遍存在着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生活智慧的传承,而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年长一代仅凭原有的知识经验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因而出现了“文化反哺”。可见,能力互补可促使代际活动的互益。因此,不可主观地划分代沟,限定空间功能,而需要将代际活动植入其中,模糊使用主体,探索空间中代际互益的多种可能性。
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家庭和邻里代际关系共存。家庭的亲缘纽带上系着养育、关爱、依恋、孝顺等天然情结,使代际中存在从属关系,通过整合功能更易促进其代际融合。邻里代际因关系不确定存在着活动的偶发性,复合空间增加了其产生交集的机会。
3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社区共生
策略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核心家庭的历史,通常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6个阶段,
每一个家庭在生命周期过程中与它的亲代家庭和子代家庭在不同的阶段交织演进发展
[25]
。因而社区中存
在着多个家庭的代际更迭,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进,家庭成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26]。而代际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社区规模和空间承载力的基础上,建构能适应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社区公共空间。因而引入社区层面上的共生策略,在场域和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实现空间要素和场所精神与不同代人的共生。
3.1规划提升空间要素
社区中的地形、水系、植物等自然要素存在着四时变化,对于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提高自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居住舒适度。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之初,
对自然环境的观赏性、可达性、互动性要有长期的规划,既要在空间维度上契合自然要素的地域原生性,又要在时间维度上控制植物的生长变化,维护水系的原真性,满足不同代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社区中建筑、道路、设施等人工要素决定着社区功能的布局和流线的组织,随时间推移也需要修复更
新和调整完善。人工要素在规划设计时已基本定格,但随着居民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基础设施条件的需要逐渐转化为公共服务、公共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且更加要求空间品质。因此,在社区生命周期中也会伴随着局部
空间的改造提升。
在物质层面上,使各要素相互依存、融合共生,达到动态平衡,进而使社区作为有机整体运转,需要较长的历程。有必要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做好社区的分期规划和分管运营,建立各要素与社区的共生关系,为代际融合创造良好条件。
3.2建立更迭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居民在社区中能够辨认方向、认同环境、产生归属感的过程[27]。在辨认方向阶段,居民通过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确定与场所的关系,开展必要性活动;在认同环境阶段,居民与社区初步融合,和社区中的要素、人产生互动,开展自发性活动;居民在使用社区空间的过程中逐渐赋予了空间情感和精神属性,形成了归属感,引发社会性活动。因此,可用标识性空间,增加不同代人与社区的物理联结;提供复合空间,促使不同代人活动交叠;打造专属空间,使不同代人之间形成稳定长久的融合关系。
场所精神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跨越了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亦伴随着代际关系的转换,对代际融合有着重要作用。每一代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营建和在其中的活动
都会沉淀为场所记忆,在代际更迭中传承,不同代人之间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也逐渐在场所精神的共建
中消弭,居民之间建立起沟通、信任、合作、共享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
4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公共空间
设计实例
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公共空间融入了不同代人的共同需求,是各代体在共同参与、配合、协作中增进感情的互动空间。其设计一方面需要整合代际需求与场地功能,从空间维度上使不同代人在同一场域内共同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代际传承与社区共建,从时间维度上建立不同代人与社区的共生联结。
4.1满足代际需求的功能空间设计
将不同代人在社区的需求叠加,针对普遍开展的活动设计相应的功能空间,容纳差异,同时通过场地和设施促进代际共融。
若不同代人的需求可在同一场地解决,需根据其行为特征划分功能区域,布置共享的活动设施。以运动功能区为例,儿童及青少年面临体能发育,中老年则需要体能增强,他们有体育锻炼的共同需求。从安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设计原则出发,综合考虑场地内部的交通流线组织,平稳过渡空间边界,避免不同活动的冲突(图1);通过地形、彩、结构、造型等多方面元素搭配,实现空间功能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提供趣味丰富的活动体验;根据代际差异设计不同尺度的运动、休息场地及配套设施,使不同代人可以共同使用,如设计不同高度的树状篮球架、不同难度的足球拦网、不同尺度的羽毛球场
等(图2),且可以设置可移动设施,
灵活组织空间功能。若不同代人的需求差异较大,可用景观设施调和,使每个功能区域既有人针对性,又相互渗透。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年第4期 Vol.43/20325
我要去延安
以复合的休闲功能区为例,根据场地尺度,以架空长廊拓展并虚隔空间,利用设施高差穿插组织儿童娱乐、看护休息功能,地面层可设计健身区、清洁区等(图3),使不同代人在其中都能到自己的定位,在相互陪伴中获得乐趣。
将不同代人的需求整合,并根据代际差异进行空间细分,植入功能性设施等互动载体,可促使不同代人共同活动,从而促进代际共融。此外,有必要根据社区规模、活动需求程度、场地空间尺度进行分级,按需组合场地功能和设施(图4)。
4.2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共生空间设计
社区环境与居民相互作用,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要将社区公共空间的营建置于长远时间轴上,植入可持续的空间要素和活动,加强社区
与居民的联系,在代际传承中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延续场所精神和社区文脉。
一方面,通过可持续的空间要素营造共生空间。以社区农场空间为例,植物在此呈现四季生长变化,可根据社区场地布局科普教育、植物种植、环境疗愈、情感记忆等功能及设施(图5),打造从幼年到老年都可参与互动的自然空间(图6),且融入成长的时间线:儿童在中青年人或老年人的带领下亲近自然,中青年人传承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参与劳作,老年人传授技艺的同时回溯土地的情感记忆。不同代人之间互益互补,并在代际更迭中实现传承,而农场空间也承载了一代代的居民记忆。
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活动运营吸引各代居民参与。在空间功能布局合理、便捷可达的基础上,实行园区统一管理、居民共同运营的方式,让社区居民有序地参与到社区共建中。以泳池空间为例,在未被使用的季节可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在廊架休闲区立面设置投影作为社区剧场,定期组织观影活动,实现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组织者可将活动照片悬挂在廊架中留念,使居民在社区共建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沉淀场所记忆。在社区中营造代际传承的共生空间是延续社区文脉与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可供不同代人共同参与的活动是社区共建的纽带,其既需要借助场地实现,也需要积极的社区运营与维护。
5结语
代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具有中立与兼容的属性,营建了促进不同代人流沟通、互助互利的公共空间。在横向层面上,其提供了满足各年龄段需求的空间场域,创造了代际共同活动的条件;在纵向层面上,其实现了不同代人的互益互补与文脉传承。本文对应提出了细分代际差异、
整合场地功能
图1 运动空间功能布局模块
图2 运动场地的活动设施分布图4 高低篮球架在小空间中的应用图
3 复合功能区效果图
. All Rights Reserved.
26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9]魏方,余孟韩,李怡啸,等. 基于战术都市主义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一种促进景观公平的实践路径[J]. 风景园林,2020,27(9):102-108.[10]侯晓蕾. 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为例[J]. 中国园林,2019,35(12):23-27. [11]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19,26(6):13-17.
[12]李昕阳,洪再生,袁逸倩,等. 城市老人、儿童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5):104-111.
[13]余美瑛,贾淑颖. 新加坡全龄适老化社区营造经验借鉴[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10-122.
[14]田中涼子. 施設における地域交流,世代間交流による生きがい支援(シンポジウム1 輝く老いを拓く老年看護実践,日本老年看護学会第18回学術集会I)[J]. 老年看護学:日本老年看護学会誌,2013,18(1):16-19. [15]杨舸.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居住模式——以上海、浙江、福建的调查为例[J]. 人口学刊,2017,39(2):5-17.
[16] Inclusive Design for Getting Outdoors[EB/OL].(2011-07-22)[2021-01-12]. http://www.idgo.ac.uk/index.htm.
[17]李正阳.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城市综合公园休闲活动空间包容性设计研究
[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8]李小云. 包容性设计——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
:27-31.
[19]谭欣妍. 广州市城市绿地公用设施包容性设计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0]张文英,冯希亮. 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J]. 中国园林,2012,28(10):30-35.
[21]李学勇. 当代中国的代际文化和谐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22] CLARKSON P J,COLEMAN R. History of Inclusive Design in the UK[J].Applied Ergonomics,2015,46:235-247.
[23]闫红曦. 基于现有家庭结构的既有社区老幼复合型设施设计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8.
[24]温芳. 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5.[25]宋岭,张少伟,李志民. 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城市住宅空间模式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1):113-119.[26]党行.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需求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27]王毅. 论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D].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刘春雁/1984年生/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人/本科/中海地产华南区域公司(广州 510000)/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柴弋霞/1993年生/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信作者)杨杨/1974年生/男/广东广州人/本科/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高级工程师/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 **************** 
5 社区农场功能布局模块
的包容性设计策略,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场景和运营维护模式的社区共生策略,使全年龄段体通过共享空间增加代际互动,参与社区建设治理,促进代际融合。
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绘。参考文献:
[1]李俏,马修•卡普兰. 老龄化背景下的代际策略及其社会实践——兼论中国的可能与未来[J]. 国外社会科学,2017(4):54-63.
[2]刘凌雯,沈丽君,吕晓. “全龄化”养老社区规划布局探索[J]. 规划师,2016,32(10):99-102.
[3]李小云. 国外老年友好社区研究进展述评[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7):14-19.
[4]沈瑶,刘晓艳,云华杰,等. 走向儿童友好的住区空间——中国城市化语境下儿童友好社区空间设计理论解析[J]. 城市建筑,2018(34):40-43.[5]颜玉凡,叶南客. 大都市社区公共文化需求的代际差异与治理对策[J]. 南京社会科学,2016(3):52-58.
[6]温芳. 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5.
[7]姚栋,袁正,李凌枫. 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德国“多代屋”的经验[J]. 城市建筑,2018(34):31-34.
[8]章迎庆,孟君君. 基于“共享”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探究——以上海市贵州西里弄社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20,27(8):89-93.
6  社区农场的活动空间分布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0:3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区   空间   代际   设计   活动   融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