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本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它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课标对学文言文的要求。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劝说过程学习说话的艺术,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难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劝说过程。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第一课时:表演劝说——介绍左传知识——理清文章结构——分析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解读劝说过程——分析第四段——讨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表演: 用ppt演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战争的局势。设立这个情境,让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分别充当秦君,晋君,郑君以及郑国大臣,自由发挥表演,看看台上的大臣将如何说服秦君。评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同学们自由发挥完后,引入一个历史人物烛之武看他是怎样劝说的,引出文章标题。
二、知人论世  (10分钟)PPT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 积累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zea组合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灵官楼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20分钟)
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让大家自由朗读,对照课下注解理解大意。梳理出文章的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然后点同学起来翻译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根据大家的情况加以纠正,同时点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虚词这些基础知识。
2.理清思路,深入解读:提出以下问题
(1)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红外光通信装置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2分钟)
      课下预习后两段,疏通大意
【板书设计】(3分钟)
      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
                第二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三段(15分钟)
延吉市七中    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小组讨论,分出层次。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明确:“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浪漫主义时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
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离,间秦晋联盟。)
然后老师总结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厉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体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调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二.分析第四段(10分钟)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三.讨论烛之武形象(15分钟)
通观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结合现代观念去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
    烛之武是个综合人才: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
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作业布置】(2分钟)
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整理, 背诵全文以及重点实词的意思。
文言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角先生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历史   秦国   郑国   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