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22《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徐州师范大学论坛】
1、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
2、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理解“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
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
【难点】
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开学第一课我们学习的那篇通讯吗?当写到我军节节胜利的原因时,通讯是这样说的:“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事实上,正义的战争必将等到广泛的支持,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个道理,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过。孟子的许多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三章,了解孟子的主张,学习文章严密的论证方法。
二.展示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
2、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理解“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检查预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课堂活动:
活动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语句的停顿。
  正音:粟sù  夫fú  畔pàn 
  排比句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活动二:读懂文意。
      1、学生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画出不会译的疑难词句。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古今异义词。
    3、重点词语检测:
  (1)通假字: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2)古今异义词:
池 ,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亲戚,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分布操作系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翻译全文。
四、内容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明确: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最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
把“多助”与“寡助”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年不战,战必胜矣”。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2、如何理解“天时”“地利”“人和”?
明确:一般而言,“天时”指宜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文中的“天时”更多还指阴晴寒暑等是否有利于攻占,即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在本文中,高城、深池、利兵、足粮等也被视为“地利”,即“物质条件的优势”。“人和”本文中主要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3、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指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即“得道”。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结论是: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文章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似乎中心论点已得到证明,那么后面两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后两句先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五、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生活(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各方面),谈一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仅就“道义”来谈(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
六、 体验反思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小结艺术特: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八、作业:背诵全文。
  石榴 郭沫若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学们,在你心中,一定有一个令你敬佩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能分享一下吗?说一说你为什么敬佩他。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英雄、大丈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第二篇《富贵不能淫》,让我们从文中寻答案。
二、展示目标:
1、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理解短文。
3、了解孟子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capsense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rs422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字音、节奏。
读过课文,请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文体、内容等方面)
示例:语录体散文,以对话为主。谈论“大丈夫”问题。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语句的停顿。
字音:衍yǎn      冠guàn      女rǔ  淫yín
节奏划分示例: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分角朗读。
活动二:理解文意。
1.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积累实词:
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  (古:男子;今:已婚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同“汝”你)
重点实词:丈夫之冠(行冠礼)
父命之  (教导,训诲)
以顺为正(顺从、准则)
“之”字的用法
1、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代词
3、音节助词,无实义
4、到,往
5、结构助词,的
参考译文: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准则,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景春的话。
明确:比较:出重读字,体会语气。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大丈夫也。苯酚氧化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岂”、“诚”重读。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可见景春对这两位是大丈夫深信不疑的,还很是羡慕、崇拜。
3.孟子同意他的观点吗?他是如何回答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2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字音   把握   大丈夫   地利   节奏   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