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陶瓷文化系列之——景德镇瓷录

DAGUOGONGJIANGWENHUAXILIEZHI
陈海澄先生(1934-2014) 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江西都昌县籍。
其父陈茂虎先生清末民初之人,15岁时都昌连年水灾,无法生活,靠讨饭来到景德镇谋生,到其他陶瓷
作坊打杂,后自己办了工厂号“日丰陶瓷”、拼搏几十年,终于置产百万,上世纪解放前景德镇市刘家下弄和
红旗瓷厂的一部分都是日丰陶瓷的工厂,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现在的红旗瓷厂一部分。陈海澄先生就是在这样
浪潮财务共享的家庭长大,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协助过父亲,管理过坯房,正是这一点,改变了自己的前途以及整个家族
后来的走向。
八十年代末调到市政协工作,主管文史。以其丰富的阅历和严谨的治学,在政协文史工作这个位置上成
绩斐然。随着采访陶瓷界老艺人,工人和陶瓷工商界人士达一定数量之后,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撰写景德
镇瓷录。于2003年完成,历史十余年。
陶瓷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部分,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景德镇
明朝以前制瓷有详细的记载。到了清晚期景德镇老秀才蓝浦编写的《陶录》对景德镇明到清制瓷和民俗进行全
面的记载。陈海澄先生所作《瓷录》则是清末到解放初期这段时间的景德镇制瓷工艺和其民俗文化史,填补了
该时间段的研究空白。有人说该书是景德镇陶瓷史的易经,足见该书历史的分量。
(三)釉果
瑶里釉果
瑶里古称麻村窑里、梅村窑,也称麻仓或洞里,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宋代,这里始出瓷土,继而生产瓷器。据调查,沿瑶河两岸古瓷窑址达30多处,从堆积瓷片表明,属宋末元初产品,有的还有青花纹饰。有传闻曰:安徽有兄弟俩在这里烧造瓷器,绘以纹饰,人称“徽哥器”,后讹读为“灰可器”。这
种产品因物美价廉,为广大农村所欢迎,以至流传至今。当初烧造瓷器,只要用地表上已经风化的瓷矿石即可,后来,地表上的矿石挖掘殆尽,地表下的瓷矿石性软,不能单独成瓷,形成了烧造危机。不久,在这一地区的麻仓村发现了高岭土的前身──麻仓土,使瓷器的烧造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走上了辉煌。《景德镇陶录》载:
“瓷土自来以麻仓为著……明末土竭,后复
出,造成釉果。”这就是瑶里专门生产釉果
狭管效应的起始时间。由于这里的釉果洁白如玉,才
将“窑里”更名为“瑶里”。自明末至20
世纪60年代,前后达300多年,一直是景德
镇瓷器用釉的主要产地。其釉质从青黄釉到
甜白釉,进而到高白釉,为景德镇瓷业的发
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据《民众月刊》记载:制造釉果的矿
石产于瑶里东北部,离瑶里近者约5华里,
远者达25华里。矿区称之为土坑,其最优
良的矿石称头,性硬、耐烧,产地有上青
树下、下青树下、得儿坝、屋柱槽、火石槽
等处。次等矿石称二、性软、油润,配制
釉果时,须用三分之一的头土。产地有粟
米槽、楮树坞、扫竹坝、上竹峰、下竹峰、
新口、蛤蟆石等处。三等矿石称麻土,因土
中有麻点而得名,产地有狮嘴、大白土、夹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valsalva动作槽、小树坞、船石、半年坑、饶坞等处。其
性有硬有软,配制时,也须分别掺入三分之
一的头土或二土。还有一种专做“土
渣”的碓户,他们把头、二土在水塘内
经过搅拌后沉淀的土渣买来,掺入少量的二
矿石,再粉碎加工,制成釉果出售,价钱
比一般的釉果便宜一半。当时有句俗谚云:
“无土就翻渣,无米吃南瓜”。
釉果矿石均系坚硬的石头,采取方法校内体
亦分明坑和暗坑。明坑是将山体表层废土全
部搬开,矿石裸露后,凿以小孔,用爆
裂。暗坑是由山腰间凿一横洞,以松木“装
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厢”(即支撑架),开矿时不用,只用
景德镇瓷录
第一章 白  土
大国工匠陶瓷文化系列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瓷录
陈海澄·著
12
(上接前文)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2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25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陶瓷   矿石   烧造   瓷器   釉果   制瓷   历史   华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