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人生要读三本书(附命题解读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人生要读三本书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文化地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注意】题目自拟。秩序边缘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解读
“有字之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无字之书”是丰富的生活和实践体验,而锤炼意志、烛照灵魂、开启梦想的“心灵之书”尤为重要。写作时应结合自身阅读经历和社会生活来写。读“有字之书”,可以回顾所学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指出通过多读经典这一途径获得教益;读“无字之书”,可议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意义;读“心灵之书”,可以阐述培养自知自省能力的途径方法。
知识是“有字之书”,处事是“无字之书”,思想是“心灵之书”。在读书本知识、社会法则之后,还要切记经常反复去阅读“自己”,要把三本书放在一起读,因为这三本书本是不可分割的。比如今年大热的“朗读者”节目就是把朗读者的自身社会生活经历(无字之书)融入到他所阅读的文字(有字之书)中,从而在读者、朗读者、作者之间唤起对自我人生的某种反省与考量(心灵之书)。
如果生活体验平乏,课内外阅读素材也可临场救急,可以适当呈现自己的阅读体会,比如联系沈从文《我读一本大书也读一本小书》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心灵成长。
素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选了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们细读其中几段: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
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厂、交易所和游乐场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適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
这里黑塞肯定了生活和实践,也强调了阅读的价值,尤其是经典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但他更关注在经典阅读中“我”的存在——“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我们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深入理解这类文质兼美的课文,有所积累,在考场上能结合命题仔细思考,就不至于文思枯索了。
范文展示一
人生东流水,漫漫修心途
矢井田瞳看到书,也许有人会想到一册册青书脊的书籍,也许有人会想到“无字之书”——生活,也许还有人想到人自身——每个人都有一本“心灵之书”。在笔者看来,世上有形无形之书无数,而一切“书”,皆是为一本“心灵之书”服务的。人生如东流之水,是一条漫漫修心路。
有字之书,博人以文,长人之智。一位哲人曾讲:“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书籍横贯古今,承载千年历史开启新的时代,其中蕴藏的知识宝库包罗万象,满足各种人对知识的需求。孔夫子曾教导孔鲤“不学《诗》,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可见他坚信书籍给人精神的滋养,若不学习书中的精要,则人无以立命安身于天地间。
【素材运用亮点1】学有所用,孔子教子的案例出自选修教材,很经典,具有很好的说服力。
而一本本“有字之书”的力量又可在人们信奉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得到印证。《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对诗词信手拈来,而她曾经阅过的诗书都被她内化为自身恬淡自然的气质,这无疑佐证了“有字之书”于人心灵的作用。
【素材运用亮点2】巧妙利用现实热点来展开说理,使行文具有丰沛的生活气息。
“无字之书”,惠人以行,长人阅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生活在每個人为人处世上都能给予最直接有效的教导。在生活中,我们领略“露从今夜白”的自然意境,我们体验尘世的人情世故,我们感受亲情、友情、爱情中的爱恨喜哀……在生活中,在体验中,我们跌撞着前进,寻着最真实的自我。王小波认为“生活就是自己”而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仪式”,我们要在生活中“寻并活出自我”,感受“无字之书”的无穷魅力。
【素材运用亮点3】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分两面来说:能给予最直接有效的教导,让我们寻并活出自我。
稻盛和夫曾言:“人生是一场灵魂的修炼,最终要让灵魂在谢幕时比开始时更加高尚。”人生像一本书,有的人匆匆翻过,最后一无所得,守着荒芜的心灵怅然若失;有的人珍惜每
一天,在书籍与生活的海洋中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知识精华,不断充实与提升自我,到最后的时刻也无悔这一生。中国古代哲人中,孟子强调“尽心知性”,庄子追求个性的保全,他们都强调修炼心灵的重要意义。“心灵之书”是人一生的审察官。
【素材运用亮点4】选用稻盛和夫名言来强调灵魂修炼的重要性,又举例孟子和庄子的哲学追求来强调“心灵之书是人一生的审察官”,精警有力。
人一生要读三本大书,一为“有字之书”,一为“无字之书”,而最重要的为“心灵之书”。人生东流水,漫漫修心途。而知识与经验,是心灵最好的营养!
点评
开篇提出观点——“一切书,皆是为一本心灵之书服务的。人生如东流之水,是一条漫漫修心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3个层次有条理地展开,作者能紧紧围绕这个话题中心来选材议论,行文流畅,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来举例论证,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在考场有限的时空中,这样的材料组织能力已经很不错了,当然,如果能对这些名家言论有所阐发和思辨,努力凸显“一切书,皆是为一本心灵之书服务的”这一主旨,文章可能会更出。
范文展示二
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書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训仍在耳边。正是有字之书告诉了我们“老鱼跳波瘦鲛舞”的诗意,正是有字之书让我们体味出“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苦涩,有字之书塑造着最初的我们,正如加缪评卡夫卡,“他书中的每一页都强迫我去读它”,有字之书、有益之书的每一页也都“强迫”着我们去阅读。
零号片
【素材运用亮点1】以具体例举来阐明“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训,彰显了自己的文化积淀。
年龄稍长,阅历增加,经历了若干人若干事,无字之书的书页也渐渐增加,其中内容悲喜自知。无字之书,是阅历,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是人生路上经过的一个个路牌。它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开启一扇扇不同的门。我们自己牵着自己,跟着无字之书的指引。
【素材运用亮点2】用整齐的句式来论述无字之书的价值和意义,语势强烈,观点鲜明。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说到底其传授之物均源于外,你化而用之,或上坦途,或坠深渊。心灵之书,却是由你而发,由你守候。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你的心灵之书,只须本然,你要去读懂。何谓读懂?居不倚,独立不惧,问心无愧,即为读懂。孔子困于陈蔡,问弟子是否行道真的不可为,或说不可为,或说应与世推移,颜回却说:“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何病?读懂自己的心灵之书,遵循本心,遵循良心,那么从心所向,从欲而行,致力于其中,岂不是人人都“匠人”?也正是心灵之书,才能让人舍生取义,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我”!
【素材运用亮点3】“孔子困于陈蔡”一例说明了自我的坚守和信仰的力量,从而强化了观点——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有字之书以为梯,学山为顶峰为己;无字之书以为舟,破江渡海见真力;心灵之书以为己,遵之循之莫为逆。三者缺一而不可,人生漫漫需砥砺!汽车空调
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知前两者之重要之人,恒河沙数,故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远程控制系统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然后逐层论述“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内涵和意义,不枝不蔓,结尾也不忘重申题意,结构严谨,显示了较强的论述能力。所引材料能比较准确地阐述中心,叙述议论,相得益彰。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2: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2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心灵   阅读   人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