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
基本概念
1.血管内导管类型
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CVC)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动脉导管、血透管等 
大多数严重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与中心静脉导管(CVC)有关
南京禽流感最新消息2.导管病原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 :
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3.导管相关感染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隧道感染(tunnel infection) 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2 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皮下囊感染(pocket infection)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血管内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排除诊断)
catheter-associated BSIs 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留置导管的病人发生血流感染
继发于手术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
catheter-related BSIs 导管导致的血流感染
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血行感染
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
发病机制
感染方式:
皮肤定植: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CVC相关感染的最常见来源是导管的皮内和血管内部分由患者皮肤的微生物定植,偶尔也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手(插管过程或操作后)。
血源性播种:微生物从其他感染灶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感染;血源性播种可能来源于另一个感染灶的血流感染期间,如胃肠道,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重症患者或长期导管患者。如果是原发病灶引起的反复血流感染,此时管尖和血流可能均有相同致病菌,此时很难区别原发病灶还是来自导管的血流感染。
直接污染: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输注液污染,如污染的血制品(库存血)、TPN、泵注液或肝素冲洗液等。
病原菌
易感因素
1.宿主
局部或全身免疫缺陷者易感:
慢性病
骨髓移植
免疫缺陷,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营养不良
神秘搭车人
使用全胃肠外营养(TPN)
先前发生过血流感染
儿科或高龄病人
皮肤完整性丧失,如烧伤
特定人的病原菌特点:
在烧伤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
在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恶性肿瘤患者中,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占主导地位。这可能与粘膜屏障改变引起肠道细菌易位有关。
LG KG90N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反映皮肤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大多数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
对于静脉高营养,特别是接受高浓度葡萄糖的患者,念珠菌属物种感染尤其值得关注。
与输注污染流体相关的BSI通常涉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克雷伯氏菌,柠檬酸杆菌或非铜绿假单胞菌属。具体而言,肠杆菌科通常与受污染的含葡萄糖的输注物相关。真菌,特别是近平滑念珠菌,通常与污染的高渗性肠外营养输注相关。
2.导管
1)留置时间
虽然没有统计,但不言而喻
感染风险在留置以下时间后升高:
外周静脉导管:大于3-4日
手机移动电池
CVC:大于6日
肺动脉(Swan-Ganz)导管:大于3-4日
动脉导管:大于4-6日
针刺事件
PICC:可留置数周至数月
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静脉炎发生率升高
一项纳入1054例外周静脉导管的前瞻性研究评估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到第4日时,静脉炎的发生率超过50%。导管相关感染率则要低得多(5.4%),没有菌血症病例。
与这些结果相反,另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则未能证明外周静脉导管留置3日后的并发症风险存在差异,并表明可能不需要定期更换外周导管。相似地,一项纳入4895例患者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发现,有临床指征时行外周静脉导管更换或定期更换患者的感染率无差异(RR 0.61;95%CI 0.08-4.68;p=0.64)
采取在有临床指征时更换或移除周围静脉导管,而不是定期(3-4日)更换。在无法确保遵循无菌技术时,如医疗急症时置管的情况下,置管时间应不超过48小时。
CVC和肺动脉导管发生感染的风险会随留置时间延长而升高。
目前无法确定应该以什么时间间隔常规更换这些导管,且更换这些导管没有更换外周静脉导管那么简单。因此,不推荐常规更换。
但应该至少每2日进行临床评估和置管部位评估。更换导管的指征包括:短期CVC的插入部位化脓,以及疑似是CVC相关CR-BSI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不应该使用导丝技术引导更换导管。
外周动脉导管主要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感染风险在4-6日后升高。
共纳入201例外周动脉导管置入,其中有34例局部感染和9例菌血症发作。其中的26例局部感染和所有菌血症发作,均发生于留置时间超过4日之后。
由于动脉穿刺部位的数量有限,不推荐常规更换这些导管。
2)导管类型
纳入200例的前瞻性研究,评估了不同类型血管内导管的CR-BSI风险
外周静脉置管–0.5(95%CI 0.2-0.7)
PICC–1.1(95%CI 0.9-1.3)
带袖套的隧道式CVC–1.6(95%CI 1.5-1.7)
无袖套的CVC
二级医院∙不含药的隧道式导管–1.7(95%CI 1.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0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0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导管   感染   更换   血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