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监管现代化的生态重赋

第22卷第1期2021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2No.1Feb.2021
[收稿日期]㊀2021-01-04
[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全球公共治理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建构㊁实践与风险防控研究
资助(编号:18YJAGJW00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马院重大研究项目 基于全球公共治理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建构与实践研究 资助(编号:1718ZDAM13);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 东北亚核安全治理改善研究 资助(编号:CX20190783)
[作者简介]㊀李望平(1971 ),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博士㊂
1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㊂
核安全监管现代化的生态重赋
李望平,高㊀敏1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㊀要]㊀核安全监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能源生态问题㊁经济生态问题㊁社会生态问题对核安全监管提出了新挑战㊂只有将现代生态理念植根于核安全监管现代化全过程,进一步优化核安全监管组织架构㊁法律体系㊁技术措施和公众沟通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系列问题,推动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㊂
[关键词]㊀核安全;㊀核安全监管现代化;㊀生态文明建设;㊀协同治理[中图分类号]㊀TM623.8㊀[文献标识码]㊀A [文章编号]㊀1673-0755(2021)01-0047-06
DOI :10.13967/jki.nhxb.2021.0006
㊀㊀我国是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且正处于从 核电大国 向 核电强国 迈进的关键时期㊂预防核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确保核能安全可持续发展,事关公众健康㊁环境安全㊁经济发展㊁社会稳定和大国形象㊂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 核安全 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㊂2020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 十四五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目标
建议“)指出, 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 ,凸显了核安全监管之于保护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推进核安全监管现代化更高层面的要求㊂
一㊀核安全监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㊂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作为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大主要目标之一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目标是保护环境,弘扬绿㊁循环和低碳理念㊂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在促进节能减排㊁推动绿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核能利用是一
把双刃剑,一旦管理不慎发生核事故,会给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㊂加强核安全监管,确保绝对核安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三大重点领域之一㊂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核安全监管对环境的保护㊂
2012年国务院通过的‘核电安全规划(2011 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 2020年)“均强调: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发展核电,必须将确
可吸入颗粒物保环境安全㊁公众安全和社会和谐放在首位㊂ [2]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 十三五 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也将 保障人民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监管现代化的目标㊂长期以来,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截至2019年6月,已安全稳定运行累计300余堆年,未发生过国际核与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2级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3],为我国及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㊂
二㊀新时代核安全监管面临新的生态安全挑战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㊂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各种能源生态问题㊁经济生态问题㊁社会生态问题日
渐凸显,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考验,也对核安全监管提出了新挑战㊂
(一)能源生态安全挑战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能源需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㊂近年来,我国油气进口量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国际能源市场复杂多变给我国能源进口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㊂发展多元㊁清洁㊁低碳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构建清洁低碳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 十四五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目标建议“提出要实现 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㊁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
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㊂ [4]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㊂ [5]这些目标和宣示,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㊂然而,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石化能源为主,导致了资源枯竭㊁土质下降㊁水土流失㊁植被破坏等系列生态环境问题㊂因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规模化绿低碳能源迫在眉睫㊂在确保核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核能替代石化能源,既可以有效缓解能源消费需求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减轻生态环境破坏,但核能在我国现有终端能源中占比较低,也不是石化能源的唯一替代项㊂而积极发展核能,一方面面临铀资源开采㊁加工及乏燃料后处理等环节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也面临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激烈竞争,这些都将给核安全监管带来许多新的压力㊂(二)经济生态安全挑战
‘ 十四五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目标建议“要求: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㊁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㊁基础设施㊁战略资源㊁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㊂ [4]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核能㊁拓展核技术应用,首先,对建设制造强国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㊁保护经济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㊂环顾世界主要工业强国,无不把保持核能技术领先和占领国际核能技术主导地位作为国家始终坚持的基本战略㊂我国虽然已经步入核大国行列,但核能核技术在服务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可挖㊂其次,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核电市场,我
国核电要坚定稳妥地 走出去 ,除了先进的技术㊁优质的服务外,可靠的核安全保障也是重要的标志性指标㊂这对我国核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㊂再
次,以核能等为代表的清洁产业是新经济的主要增
长点,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领域,关乎未来发展
主动权㊁产业竞争力和能源安全㊂根据国家核安全
局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我国大陆在
运行核电机组47台(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在建
机组15台(在建核电规模居世界第一),核电在国
家电力结构中约占4%㊂随着我国核电站运行时长
与机组数量的递增,如何安全㊁高效㊁经济地处置核
废料㊁完成核设施退役,成了目前尚未妥善解决的难
聚酯丙烯酸酯题和行业关注的焦点㊂此外,新建核电机组的建设
周期不及预期,也会导致经济成本不断攀升,影响核
能的竞争力㊂核电发展在保障核安全的基础上要注
重经济性,在合理可能情况下使安全最大化㊂若完
全不考虑经济效益,核能就会失去利用价值㊂然而,
基于现有管理理念,我们总是根据核事故的经验反
馈,补丁式增加新的防御层次㊁系统和措施,以期通
红领巾小五年规划过改进现有设计方案的安全性来达到提高公众接受
度的目的㊂这一方面降低了核能的经济性和竞争
力,另一方面在增加系统复杂性的同时又降低了系
统的安全性,进而使核能发展陷入 追求安全ң补
丁叠加ң降低安全性/经济性 的恶性循环之中[6]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从源头确保核安
全,才能保障核能事业可持续发展㊂(三)社会生态安全挑战
从科学技术成熟度和数据统计分析来看,核电
属于世界上最安全的工业系统之一㊂然而,核能因
其 历史出身 以及核能技术的尖端性和复杂性,公
众视角下的核安全有着 特殊 的分量㊂核设施自
身安全水平的提高和改进,并不能同步改善公众对
核能的风险认知㊂有关核电安全的争论,每个人都
用他们各自的尺度在衡量㊂特别是2011年日本福
岛核事故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核电安全性能的
关注,国际能源署㊁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将风险认知和
公众接受列为核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问题之
一[7]㊂我国著名核安全专家吴宜灿院士在2020年11月15日 17日举行的 第三届中国核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上也指出,公众接受度已成为目前制约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㊂
受技术发展㊁社会心理以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
因素的影响[8-9],加上相关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我国核能风险认知和公众接受机制尚不清晰㊂调查研究显示,67%的公众从未接触过与核能相关的人或事[10]㊂民众对涉核项目的坚决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核能事业发展的既定规划㊂近10年
8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
来,我国不少核设施项目正是因公众对核设施风险无法接受而最终搁浅,如2011年江西彭泽反核事件㊁2013年广东江门反核事件㊁2016年江苏连云港千人反核事件㊁2018年长沙核工业所易地重建事件等,有的还酿成了体性冲突,影响了社会稳定㊂
三㊀核安全监管现代化的生态内涵
核安全监管现代化是以我国核安全观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引,在具体实践中自觉融入系统㊁协同㊁全景等先进监管理念的一个动态过程㊂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全面推动绿发展㊂核安全监管现代化是实现安全可
靠的核能开发㊁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被赋予更多新的生态内涵,即要求确保核能生产和核科学技术活动生态化, 以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态科学技术代替促逼自然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  用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改造社会  以生态社会制度和生态意识形态担保人与自然和谐的真正实现 [11],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㊂
(一)全程秉持绿发展理念
绿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遵循㊂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包括铀矿勘探㊁采冶㊁纯化转化㊁浓缩㊁燃料元件制造㊁后处理㊁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多个环节,并且环环相扣㊂核安全监管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除了确保核设施运行绝对安全外,还要对核能开发绵长的产业链加强延伸监管,带头做绿理念的倡导者㊁绿发展方式的推动者㊁绿发展智慧的实践者,通过政策推动㊁手段革新和机制创新,对核设备生产㊁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㊁放射性物品运输等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确保核能利用每个环节安全㊁环保㊁节能㊂具体说,在核能开发前端,监督施工单位应尽最大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㊁方法㊁工艺和设备进行地质勘查,统筹规划和优化勘查设计,避免因重复勘查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影响,保障地质勘查的绿可持续发展,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㊁范围及持续时间㊂在中间环节,督促铀矿开采㊁加工企业优化工艺流程,注重源头减排,加强过程控制,最大可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核材料因被盗㊁破坏㊁丢失等管理失误而给生态安全造成破坏㊂在产业末端,重点加强对放射性废物处置㊁乏燃料管理和退役矿山治理的监
管,防止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㊂
(二)全面履行生态监管责任
尽管核安全监管一开始就赋予其保护环境的重任,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其更加全面地承担起推动核能产业绿发展的监管责任㊂核能被誉为清洁㊁安全的新能源,但核能开发过程并不必然环保㊂核安全监管现代化,应该是一个推动整个核能产业链朝着科技含量高㊁资源能耗低㊁环境污染少的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㊂这其中尤其应强化两方面的责任:一是铀矿冶设施退役和关闭时同步进行生态修复的监督责任,防止铀尾矿㊁废石和堆浸渣的流失,确保退役与关闭后满足长期安全稳定要求㊂为规范铀矿冶辐射防护及辐射环境保护,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已于2020年出台了‘铀矿冶辐射防护和辐射环境保护规定“(标准号:GB23727 2020代替GB23727 2009)[12],全面规定了铀矿冶设施的选址㊁设计㊁建设㊁运行㊁关停㊁退役与关闭㊁长期监护等过程应遵守的辐射防护和辐射环境保护原则与基本要求㊂二是核与辐射风险防控的监督责任㊂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 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㊂ [13]核与辐射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环境风险防控的重中之重㊂核安全监管应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将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事前严防㊁事中严管㊁事后处置的全过程㊁多层级风险防范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梳理问题清单,为精准㊁科学施策提供参考㊂
(三)全员提升生态文化素养
保障核安全,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㊂我国核安全监管始终贯彻 安全第一㊁质量第一 的方针,遵循 独立㊁公开㊁法治㊁理性㊁有效 的监管原则,秉承 严之又严㊁慎之又慎㊁细之又细㊁实之又实 的监管作风,传承弘扬 核安全事业高于一切,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严慎细实规范监管,团结协作不断进取 的核安全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核安全监管文化体系,有力保护了生态安全,也推动了核能可持续发展,但现有核安全监管文化体系并没有包含生态文化的全部内涵㊂生态文化是实现由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其核心是克服工业文明的机械论世界观,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的生态世界观㊂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以机械世界观认识和征服自然界,以牺牲非人类生命利益和生存环境来成就自己的发展,与生态文化的主旨格格不入㊂要在核能行业领
94
第1期李望平,高㊀敏:核安全监管现代化的生态重赋
域实现人类的这种自觉逆转,必须在核安全监管文化中融入现代生态文化,提高全员生态文化素养,增进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关系的认识,凝聚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并将之贯穿于全体从业者的思想和行动中,进而在确保安全基础上和平开发核能,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遗留隐患㊁构成危害,以保障人类文明永续发展[3]㊂
四㊀推进核安全监管现代化的生态路径
只有自觉把现代生态理念植根于核安全监管现代化全过程,进一步优化核安全监管组织架构㊁法律体系和公众沟通机制,才能确保核能绝对安全可靠地开发利用,进而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能源生态问题㊁经济生态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推动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㊂
(一)优化组织架构,形成政府主导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安全监管格局cd14
1.组建独立㊁权威的核安全政府监管机构㊂核设施安全标准㊁监督技术体系和硬件设备的专业性,决定了核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必须赋予其独立的地位㊁职能㊁权力,以确保其着眼社会整体环境的安全大局作出权威裁决㊂‘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明确了核安全 独立监管 的基本原则;‘核安全法“从法律层面保证了核安全监管的独立性㊂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几经调整,形成了以国家核安全局总部为行政核心㊁以核与辐射安全地区监督站为监督主力㊁以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监管组织体系㊂然而,我国核能行业管理部门设置仍呈碎片化状态,核安全各项监管职能被分散在多个部门㊂其中军工核设施的监管隶属国家国防科工局,民用核设施的监管属于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安全能力建设由国家能源局负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安全管理自成体系,军民融合中的核安全发展在国家军民融合办等㊂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核安全监管的独立性㊁权威性和有效性,有必要组建专门机构或在现有基础上调整㊁归集职能,由单一机构来统筹监管全部民用核安全事务,从而实现核安全全链条监管㊂
2.厘清核安全监管相关部门的职能边界㊂当前,在核电技术研发㊁新一代反应堆研究开发㊁铀资源前端和后端管理㊁国际合作等方面,国家能源局与国家国防科工局职责不清㊂在核安全法规制定和反应堆操纵人员资质管理等方面,国家能源局与国家核安全局也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㊂在核材料和放射性废物监管方面,涉及国家核安全局㊁国家卫健委㊁公安部和应急管理部四个部门㊂只有厘清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能边界,构建职责清晰㊁权责统一㊁分工合理的部门关系,才能有效推动各项监管职能不留空白㊁不交叉重叠㊂
3.构建核安全监管共同体㊂随着国家核能开发不断深入和核技术应用不断拓展,核安全风险源日趋多样㊁风险链条不断延伸㊁风险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核安全监管机构难以有足够的力量来适应新的核安全形势,迫切需要各核设施运营单位加强自我监督㊂此外,随着对核安全目标的关注重归社会,在政府㊁工业界㊁设计院和社会之间应建立 背靠核能,面向公众 的 第三方 ,与国家专业监管机构一起,构建核安全监管共同体,在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监管各自优势的同时,有效克服可能出现的市场与政府监管双重失灵㊂
(二)健全法规体系,为生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㊁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㊂ [14]推进核安全监管体系现代化,需要加强法制建设,补齐短板,形成从通用法律到具体实施导则的完善法律规章体系㊂我
国虽然已初步形成了法律㊁行政法规㊁部门规章㊁指导性文件及其他技术性监管要求等五级核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但距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㊂
1.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快推动‘原子能法“出台㊂我国原子能事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㊁核燃料循环关键技术㊁设备和材料受制于人㊁关键核电设备还没有完全实现自主化㊁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等技术问题,也存在公众接受难度增大,重大项目落地难等外部因素[15],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方向性重大制度和政策没有法律来固化㊂‘原子能法“作为原子能领域的基础性㊁综合性 母法 ,通过明确促进原子能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㊁立场和制度,可以使业界㊁各级政府㊁全社会充分认识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要性,进而凝聚共识,提升核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原子能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立法切实加强对核设施㊁核材料的实物保护和核进出口的严格管制,进一步明确核安全㊁核安保㊁核应急㊁核损害赔偿㊁核进出口等基本制度,也可以有效确保原子能事业在安全的基础上发展㊂
2.重点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立法工作㊂放射性废物的潜在危害可达到几百年甚至上万年㊂加强放
0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
射性废物管理的立法是保护当代㊁后代以及不给未来人类造成不适当负担的必要保障㊂美国㊁法国㊁俄罗斯㊁韩国㊁日本㊁加拿大等国家都先后颁布了针对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律㊂迄今为止,我国针对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最高效力层级的法规是‘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条例“,难以系统解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安全处置问题㊂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是对放射性废物实施有效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作为‘乏燃料管理安全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缔约国的基本要求㊂
3.构建中国特的核安全监管制度体系㊂对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标准体系,结合国情,一是要加强对时效性不足的现行法规的修订;二是要适应核能发展和核技术应用的新形势,完善核动力厂㊁研究堆㊁非堆核燃料循环设施㊁放射性废物㊁核材料㊁民用核安全设备㊁放射性物品运输㊁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㊁辐射环境等监管对象的相关法规,解决法规体系的全面自洽问题;三是要借鉴IAEA㊁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㊁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核安全监管制度各自优势,探索形成满足我国多种堆型㊁多国技术㊁多类标准并存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的核安全监管制度体系㊂(三)加强科技攻关,为生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牟建军随着我国华龙一号㊁高温气冷堆等核电机组在全球首次建造㊁调试和运行,以及浮动堆㊁供热堆㊁陆上小堆等越来越多采用新设计㊁新结构㊁新材料㊁新工艺㊁新设备,核安全监管面临许多新的挑战㊂1.不断提升核安全技术水平㊂发挥国家科技计划攻关项目优势,紧跟国际前沿,加快推进战略性㊁基础性㊁公益性核安全科技研发;大力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和技术审评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审评监督技术手段;持续推动核安全关键设备和材料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努力实现自主安全发展㊂
2.持续推进反应堆技术创新㊂核安全不能依赖无限制复杂化的纵深防御手段解决,从根本上看还是取决于反应堆技术的不断创新㊂在国家层面建立 核反应堆创新中心 ,整合国内核技术相关企业㊁政府机构㊁国家实验室和高校力量,加大先进反应堆及系统的技术研发和小型反应堆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㊂
(四)布局供需两端,打通核能公众沟通生态链
公众接受度是制约核能和核技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㊂即便政府监管能从制度上㊁技术上为核能安全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也未必能同步获得公众的一致认同㊂因此,开辟核安全监管生态路径,离不开与公众的有效沟通㊂经长时间摸索,我国形成了中央督导㊁地方主导㊁企业作为㊁公众参与的核安全公众沟通机制,但操作过程中存在公众沟通力量分散化㊁信息碎片化㊁表达宣传化等现实问题㊂做实供需两端工作,可以有效打通核能公众沟通生态链,实现双向互动㊂
1.做实核能公众沟通 供给侧 工作㊂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㊁行业协会支撑㊁企业主导牵引㊁专业机构协调作用,推进核安全议程设置㊁内容输出和价值输出,推动建设集科普教育㊁信息公开㊁公众参与和舆情应对等多功能窗口于一体的公众沟通平台,保障公众核安全信息知情权㊁决策参与权㊁运行监督权和损害索赔权㊂二是积极搭建科普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建设各级核科普教育基地,广泛开展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公众开放日(周)  科普中国㊁绿核能  核安全文化进校园㊁进社区 等核科普活动,
引导公众掌握涉核领域基本常识㊂三是依法落实信息公开,遵循 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的指导思想和公正㊁客观㊁及时㊁便民的基本原则,通过㊁㊁㊁行政服务大厅等便于公众知晓的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核安全重大政策信息解读,及时发布许可审批㊁监督执法㊁总体安全状况㊁事故事件㊁辐射环境质量㊁年度核安全报告等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对核安全的关切㊂
2.做实核能公众沟通 需求侧 工作㊂一是重大核安全事项决策之前,通过问卷调查㊁听证会㊁论证会㊁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掌握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在法定范围内给予充分考虑或适当补偿㊂二是建立第三方公众参与机制㊂通常,由利益相关者如业主或环评单位直接开展核能项目公众参与工作,公信度容易受质疑㊂邀请与项目无直接关系㊁ 背靠核能,面向公众 的具备较高公信力㊁技术支持能力的单位作为 第三方 ,担负起工业界和公众之间的认知沟通桥梁[16],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发生㊂三是根据年龄层次㊁知识结构㊁性别比例等特点,分析不同体对核安全理解和反应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做好话语体系及指导文档建设 [17],精准做好沟通服务,以换取各类体对核能开发利用的全面理解和充分理性㊂
五㊀结㊀语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核安全保障,实现核安全需
15
第1期李望平,高㊀敏:核安全监管现代化的生态重赋
>领跑网吧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800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   核能   发展   公众   国家   建设   监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