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橡胶历史发展概况1839年美...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橡胶硫化体系0延安大学学报
§1 绪论0
一.硫化橡胶历史发展概况0
1839年,美国人Charles Goodyear发现橡胶和硫黄一起加热可得到硫化胶;0
懦夫博弈
1844年,Goodyear又发现无机金属氧化物(如CaO、MgO、PbO)与硫黄并用能够加速橡胶的硫化,缩短硫化时间;0
1906年,使用了有机促进剂苯胺。Oenslager发现在硫化性能最差的野生橡胶中添加苯胺后,可使其性能接近最好的巴拉塔胶。0
NR+S+PbO+苯胺——→硫化速度大大加快,且改善硫化胶性能;0
1906-1914年,确定了橡胶硫化理论,认为硫化主要是在分子间生成了硫化物;0
1920年,Bayer发现碱性物有促进硫化作用;0
NR+S+ZnO+苯胺——→0
1921年,NR+S+ZnO+硬脂酸+苯胺——→0
同年又发现了噻唑类、秋兰姆类促进剂,并逐渐认识到促进剂的作用,用于橡胶的硫化中。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了各种硫化促进剂。0
硫黄并非是唯一的硫化剂。0
1846年,Parkes发现SCl的溶液或蒸汽在室温下也能硫化橡胶,称为“冷硫化法”;概念模型设计
1915年,发现了过氧化物硫化;0
1918年,发现了硒、碲等元素的硫化;0
1930年,发现了低硫硫化方法;0
1940年,相继发现了树脂硫化和醌肟硫化;0
1943年,发现了硫黄给予体硫化;0
二战以后又出现了新型硫化体系,如50年代发现辐射硫化;70年代脲烷硫化体系;80年代提出了平衡硫化体系。0
二.我国硫化橡胶发展概况0
我国橡胶机械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经过数十年努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薄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逐步将我国打造成为世界橡机制造大国。在我国推行了几十年的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的年度橡机产品订货会和备件订货会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解决了供需问题,橡胶企业再也不用为买不到设备犯愁了。回顾发展历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橡机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设备引进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许多橡胶工业生产用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进的内容也不同。
1. 橡胶工业生产恢复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解放后的50年代。解放后橡胶企业留存的设备,大都是在解放前从英、美和日本等国家进口的设备,经过战争,企业生产困难、资金有限。国家为了恢复和扩大生产,只能以有限的资金有选择地从原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等国家进口了PC-2和3A密炼机、由550开炼机、59J斜交胎成型机、①700鼓式硫化机、610×1730三、四辊压延机、普通轮胎个体硫化机及1700×4000丁苯胶热
郎咸白塑炼罐等设备。每种设备的进口数量非常有限,通常为1-2台。由于进口设备数量少,国内橡机制造业又十分落后,因此当时橡胶工业生产装备自然落后,劳动条件差,效率低。大多数橡胶厂的炼胶车间只能采用中小规格开炼机炼胶,炭黑烟灰飞扬,劳动条件恶劣。直到60年代中期,从古巴取得捣胶装置资料后,才开始改善了开炼机的操作条件。
由于解放前我国几乎没有橡机制造业,解放初期引进的这些设备,加上当时苏联提供的技术援助,特别是在1955年提供给当时轻工业部设计公司沈阳分公司的PC-2密炼机、610×1730三、四辊压延机成套技术资料及斜交胎成型机的成型棒技术。其中复制了密炼机和压延机资料,后来成为大连橡塑机厂步人制造大型橡胶机械的开始,为恢复和提高橡胶工业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2. 过渡时期
所谓“过渡时期”是指我国前后的一段历史时期,“革命”高于一切,许多企业停产闹革命,从而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多数无暇顾及生产的扩大和设备的更新,所以仅有少数企业在六、七十年代从西方国家引进了700×1800纤维帘布四辊压延生产线、80S型及TBM95型和TBM59J型轮胎成型机、55”和63. 5”B型轮胎硫化机、40. 5”和46"A型轮胎硫化机等,这已实属不易了。历史证明,依靠这些引进设备将我国压延生产线和轮胎硫化机等设备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
别是轮胎硫化机,解决了长期研发没有良好成果的问题,提高了轮胎硫化机的设计制造水平,使我国
成为国内外各种轮胎硫化机的主要供应商。
3. 改革开放时期
如果说过去的引进算是积累经验打基础的话,80年代开始的引进则促进了我国橡机大发展。1983年,上海正泰从德国米兹勒引进了成套乘用胎二手设备,参观者趋之若鹜,长期紧闭的国门打开后都想看看国外的子午胎生产及其装备是什么样的,以增加感性认识。从那时起,国内从1958年开始研究了二十余年未见成效的子午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才逐渐被国人所认识。
上海正泰从德国引进二手子午胎生产技术和设备,等于为国内各企业发出了一个信号。大家纷纷利用银行贷款,前后花费约5亿—6亿美元从国外引进了各自所需的橡胶机械,形成了从80年代起全国橡胶行业“井喷式”引进世界各国先进橡胶机械的历史局面。在80年代左右,全国共引进橡胶机械500余个品种规格,到90年代又引进了约70余个品种规格。见表1。0
大量引进造成了三个结果:0
(1)通过消化吸收迅速提升了我国橡机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使国产橡机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没有大量引进,国产橡机就不可能有今天。0
(2)大量引进的最大得益者是民企,为民企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加快了民企的发展,使其产值占居了半壁江山。根据对2007年20个主要橡机企业产值的统计,国企为27. 6亿元,民企为27. 3亿元。0
(3)由于借贷及管理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能够经营到现在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大量引进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0
二、苏联援助0
在把原苏联当作老大哥的50年代初期,苏联除向我国派出专家外,还向我国提供了大量橡机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我国当时急需的PC—2密炼机(140升)、610×1730压延机(三、四辊)、内外胎挤出联动装置等设备制造图纸及其计算书和说明本,以及管带设备及其他制品设备的资料图册(内容包括设备总图、说明和技术数据)。密炼机和压延机的设计计算书曾翻译打印后在行业内散发,旨在提高业内水平。这些图纸资料,虽是二次大战后由美国提供给苏联,苏联整理后再提供给我国,属上世纪40年代
的水平,但为我国发展橡机产业打下了初步基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备设计的力量和设计任务主要集中在橡胶设计院,设计院就是利用这些资料完成了各项设计任务。0
三、早期的橡机开发0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对许多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其主要项目如下:0
1.钢丝帘布生产工艺技术。为配合子午胎的开发研究,在1960年前后,上海正泰和大中华(橡胶院参加)分别开展了以挤出法和压延法生产子午胎钢丝帘布的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但当时难度太大,试验1年左右不得不告终。0
2.在开展生产钢丝帘布研究的同时,国家曾给橡胶院下达了开发子午胎成型机的密级研究项目,前后历时1年多,最终不了了之,到了70年代后期,国家又下达给南院设计全钢子午胎成型机的任务,花了近两年时间,设计过几个方案,无果而终。0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3.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英、美等国开发密炼机上、下辅机及英国当时协助前苏联建设第晶泊洛彼德洛夫斯克轮胎厂(现位于乌克兰)的影响,我国进行了炭黑自动称量投料系统及采用造粒工艺的排料挤出机等技术的开发。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7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硫化   设备   橡胶   橡机   引进   技术   设计   发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