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人工育苗操作规程

海蜇人工育苗专业指导书
1、  海蜇人工育苗的质量目标
1.1  必须选择辽东湾海区的天然海蜇作为繁殖亲体。
1.2  所先亲蜇的规格必须严格地控制在8kg/个以上。
1.3  所先亲蜇的性腺必须外在第一产卵高峰以前。
1.4  在越冬期以前的螅状体达16腕的百分率在70%以上,8腕以下的百分率在10%以下。
西游记金蝉脱壳1.5  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完全采用人工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
1.6  螅状体培育过程中的脱板率小于20%。
1.7  蝶状幼体培育过程中畸形率小于5%,稚蜇培育中畸形率小于7%,幼蜇培育中畸形率    小于8%。
1.8 从蝶状体开始释放到出池时间控制在14~18天。
1.9  苗种出池规格必须严格控制在伞径≥1.5cm。
1.10 整个苗种培育过程中完全不投药。
2、海蜇人工育育苗2003年生产计划
2.1  附着基处理及装吊在8月20日之前完成,装吊数量控制在1500吊左右。
2.2  8月20日~8月25日间,刷池进水等准备工作完成。
2.3  2003年8月25日开始购亲蜇,规格在8kg/个以上,数量控制在200~230个之间。
2.4  8月30日~9月10日间螅 状体附着完成,之后将所有已经附着好的螅状体附着基倒池并吊起,同时进行初步定量,进行第一次投饵。
2.5  20℃以前每4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次,量控制在10个卤虫无节幼体/螅状体;10℃~20℃每7天投饵一次,量控制在5个卤虫无节幼体/螅状体;5℃~10℃每15天投饵一次,量控制在5个卤虫无节幼体/螅状体;5℃以下完全不投饵。
2.6  在11月中旬左右室外水温下隆到4℃左右时,开始在冷库5#、6#库内铺设塑料布并进水80cm左右,在室内处水温平衡后将螅状体附着基全部移入冷库进行越冬管理,越冬期间每天充气4小时左右,频率为2小时/12小时,每7天检测一次溶液氧和氨氮理化指标。
2.7  2004年月4月初室外水温上升到10℃左右时将附着基移到冷库苗室继续培育。
2.8  在5月30日以后开始售苗,并陆续向南方基地发出螅状体附着基,预计南北方的出苗量控制在1500万左右。
2.9  预计在10月初结束育苗工作。
2.10生产措施
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围绕着提高产量,所以生产措施的制定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以达到生产目的。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为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员培训要在生产前进行,至少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培训,尤其对于新手更应培训到位,这
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帮助。在生产过程中对员工进行行之有效的激励,使其达到最高的工作热情。工作中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安排,以减少人为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具及设备使用时要责任到人,及时有效地进行维护。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减少生产成本的不必要浪费。
充分运用几年来的生产管理经验以管理方法,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热忱,使其团结努力工作,发挥职工的最大潜能,使我们今年的育苗工作取得好的成绩。
此计划中成本控制没进行详细计算,但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并作详细记录,在明年的生产中作为参照,出可控或可以降低的关键点,在以后的生产中成本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
3、海蜇人工育苗操作规程
海蜇人工育苗
    ↓                ↓
饵料准备      育苗基础设施准备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亲蜇捕捞收购
                          ↓
↓              亲蜇暂养
饵料培育设施的准备      产卵与孵化
↓            浮浪幼虫的变态
                                ↓
↓                幼体附着
蓝血人作品
饵料幼体培育        螅状幼体的培养
↓              螅状幼体越冬
↓              蝶状幼体释放
↓              蝶状幼体培育
↓                稚蜇培育
↓                幼蜇培育
                      ↓
↓                苗种出售
西安事变新探4、海蜇的人工育苗过程描述
4.1  育苗基础设施准备
4.1.1 育苗池准备  用来蓄养亲蜇和培养幼体。水泥池或水槽均可使用,对水池的大小,形状和深浅等无严格要求,现有鱼、虾、贝、藻类育苗池均兼作海蜇育苗。蓄养亲蜇的水池以池壁光滑为好(如镶嵌瓷砖),形状以圆形,椭圆形或方形池四角抹圆为佳。
4.1.2 附苗器准备  用来供螅状幼体附着。任何坚硬的无毒物质,如石块、瓦片、玻璃、贝壳和塑料等,均可用作附苗器。为有效利用水体和便于操作管理,通常使用厚1mm的高压聚乙烯波纹板,按是距3~4cm立体组装成附苗器。一般20片组成一个附苗器。
4.1.3 供排水系统准备  与鱼、虾、贝、藻类育苗相比较,海蜇育苗无特殊要求。沉淀海水
甚至不经沙滤也可以使用。但要求海区盐度常年不低于24。
4.2 亲蜇的捕捞收购 
      辽东湾地区的天然海蜇,其成熟期一般在8月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在一个生殖季节,性产物有2~3次排放高峰期,应在自然种性腺第一个成熟高峰期,即8月末至9月初采捕亲蜇。海蜇个体大,且身体柔软易碎。应十分重视所捕亲蜇的质量,最好能用手操网捕捞;用其他网具捕捞时,下网至起网的时间不宜太长。捕到的亲蜇应立即置于船上备好的大桶中暂养。海蜇分泌物多,耗氧量大,暂养的运输过程严防因缺氧窒息死亡。正常情况下,亲蜇环肌收缩40—50次/min。用汽车运输时,由于途中难于换水,容器应大一些,途经时间愈短愈好。入池前亲蜇环肌收缩30次/min以下不能作为种蜇 。
4.3 亲蜇的暂养
亲蜇入池后一般将雌雄个体分池蓄养,雌雄比例应该为2~3:1。肉眼无法分别出海蛰的性别,分辨方法须依靠镜检。镜检后在雄性个体的伞下的胃柱上系上标志性的红绳,以便于分池时鉴别。亲蜇耗氧量在20~25℃下大致为3000~4000mg/d。在蓄养期间,若以每24h
换水一次估算,每一亲体所占有的水体应不少于1m³。蓄养密度大则应增加换水频次。亲蜇蓄养期间,可适当在白天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或其它小型浮游动物,2~3次/d。晚间一般不投喂。发现开始产卵既要停止投喂。
4.4 产卵与孵化
4.4.1 蓄水和水处理  将水池刷净,注入新鲜海水,作为孵化池。如果育苗室地处内湾或城用,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4.4.2 产卵  海蜇产卵和排精的时间一般在黎明,凌晨03: 00~04:00将亲蜇从蓄养池移入孵化池,雌雄比以2~3:1进行搭配。亲蜇密度控制在1~1.5个/m³即可。移入亲蜇1h后,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出现卵裂,之后每隔20·30min抽样观察一次,产卵后3h左右大部分个体达到桑椹期,这时如果见不到两细胞卵即可将亲蜇捞出。海蜇产卵高峰过后,海蜇伞萎缩,体重变轻,活力减弱,在人工条件下弧长30厘米的海蜇,伞可以萎缩到10厘米以下,尚有一定活动能力,但已经沉入池底。海蜇的怀卵量和个体的伞径成正比。同时将已经产空的个体捞出,其余的雌雄分开来培育。
4.4.3 孵化  一般采用原池孵化,孵化池内微量充气。
4.5 浮浪幼虫的变态
      浮浪幼虫活泼池游,左旋自转。随时间进行,个体逐渐拉长,前端具粘细胞,附着时起固着作用。前端附着形成足盘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变态为螅状幼体的时间,快者24h,多数为3-4d。如变态时未遇到附着基,则在浮洲状态下变态,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柄端具粘性细胞,接触附着基易于附着。
4.6  浮浪幼虫的附着和管理
当镜检池地发现有变态的浮浪幼体是应该即使投放附着基。由于浮浪幼虫多以前端向斜上方游动,附苗塑料片应与水面平行。浮浪幼虫变态为螅状幼体,绝大多数附着于塑料片下侧,即螅状幼体柄部向上,口端向下,呈倒垂状。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密度以8—10万个/m³为好,投放附着基后的几天内最好不大量换水,防止未变态的幼体流失。可以少量多次的在一周内把水加满,最后移池培育。
4.7  螅状幼体的培养与管理女模特之死
4.7.1  螅状幼体培养  培养螅状幼体主要技术是适时投饵和换水,促进早期螅状幼体(4触
手),正常发育,迅速长齐16条触手。
早期螅状幼体很小,其饵料生物为个体小于0.2mm的浮游生物。目前所知,投喂单细胞藻类、酵母、轮虫和微胶囊人工饵料,对其生长发育并无明显促进作用;用贝类担轮幼虫、其它浮游幼体和小型桡足类投喂效果良好;以浮浪幼虫作饵料效果最佳。对于缺乏海蜇资源的地区,丰年虫无节幼体可作为早期饵料。效果并不比浮浪幼虫差。同时,漂浮于水面的早期螅状幼体一量捕获饵料,可下沉附着。适时投饵对提高附苗量是至为重要的。投喂时间应在下附苗器械~5d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估计附苗量的5倍以上,投喂5~6次后,发育至中期螅状幼体,具8条触手,体长0.5~0.8mm。此后的饵料用丰年虫无节幼体,每2d投饵一次,喂后2~3h部分换水(1/4~1/2),投喂4~5次后,发育为后期螅状幼体,具16条螅状幼体。
4.7.2  关于足囊生殖  足囊繁殖作为一种无性生殖方式是增加海蜇种数量的重要环节。在螅状体达到12触手以上时开始形成足囊,自螅状体的体侧先生长出一条匍匐茎,逐渐长大并以其未端附着,形成新的落足点。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进而形成足囊。实验证明:10℃以下海蜇无足囊繁殖现象,15—30℃范围随温度升高形成足囊的螅状体数和平均
每个螅状体形成足囊数均升高。足囊萌发率也明显升高。形成足囊的过程可连续进行。个体越大形成的足囊也越大。营养供应越丰富形成的足囊数目越多。一般个体可形成一到十几个足囊。足囊形成后,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自顶部萌发出新的螅状体。萌发的螅状体具有母体的一切生理功能。新螅状体在生长中和长成后,同样可形成新的足囊和萌发出下一代螅状幼体。足囊萌发率一般不高,足囊萌发和螅状体的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
4.8  螅状幼体的越冬管理 
人工培育螅状幼体的时间是秋季(9—10月),而蝶状体的放养时间是翌年夏季(5~6月),其间相隔7个月左右,并有一个越冬阶段;在此期间,螅状幼体的管理至关重要,所以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人脸定位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67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幼体   海蜇   附着   亲蜇   状体   育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