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帮菜菜名汉英翻译的二维度

苏帮菜菜名汉英翻译的二维度
作者:曹彬
来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07
        [摘要]中国美食一直是外国人眼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苏帮菜作为八大菜系当中苏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吴地文化千年浸润,形成了独特的苏州风格。在苏帮菜菜名的汉英翻译过程中,完成语义的相对对等、与文化的交际是应该达成的两个维度。
        [关键词]翻译对等杜恒岩;文化;交际;苏帮菜;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6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7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
mcd        一、翻译理论百家争鸣
        按照《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记载,为了阻止人类建造巴别塔,去窥探神的世界,上帝将人类使用的语言全部打碎,不同种族、文化的人再也不能顺利交流,建造宏伟巨塔的计划就此失败,而翻译这一工作,或者说是特殊的交际手段,从那时诞生。当然,这是具有神话彩的故事,不足以采信。但是人类在探索翻译的理论、策略和方法上,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一)西方翻译学概述
        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西方的翻译起源自公元前3世纪。比如在那个时期,来自罗德岛的卢修斯·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LuciusLiviusAndronicus)对古希腊荷马史诗之瓜棚女杰
一《奥德赛》进行了翻译。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正值古罗马帝国的崛起,其在地中海区域同迦太基文明进行反复碰撞、对抗以至于战争。最终的结果也就如历史所示,罗马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两种文明的激烈对抗,也带来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繁荣,罗马文明使用更为有效、先进的拉丁文字,翻译了大量希腊文明时期的哲学、文学作品。也拉开了西方翻译史的大幕。中间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直至今日。
        在此期间诞生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也灿若繁星。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是公认的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学家,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工作,并且在他的理论中,把翻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过程,第一是作为解释员utinterpres)的翻译,第二是作为演说家utorator)的翻译。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附加自身的创造力而完成的翻译,但是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其中凝结了译者所投入的创造性、并不输给原著的翻译。二战结束以来,伴随科技大发展,语言学与其他交叉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的关联不断加深以及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名家的翻译理论更是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概括来说,各家提出的翻译理论,围绕着以下内容的争辩:直译还是意译(LiteraltranslationorParaphrase;归化还是异化(DomesticationorForeignization;译者中心还是作者中心(Translator-CenteredorAuthor
Centered;形式还是内容(FormorContent)。比如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A.Nida)认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存在的从语义到文体(风格)的元素,都能在翻译过程中,被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奈达也强调,要预先考虑好信息本身的特点(Thenatureofthemessage)、平衡好作者与译者的关系(Thepurposeoftheauthorandofthetranslator)、讀者自身的类型(Thetypeofaudience)。当代翻译理论之父约翰·卡特福德(JohnCatford)认为翻译是文字材料在一种语言(原语)与另外一种语言(译语)的之间进行的对等转换。在卡特福德看来,翻译的对等问题。一方面,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英国萨里大学教授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提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并认为应当借助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制定翻译规则。他还特别说明,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的意义走失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有两种语言的差异,也有译者个人因素。另一位英国翻译家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则指出,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按照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充。
        (二)我国翻译事业发展与实践
        我国大规模的翻译事业肇始于公元1-2世纪,彼时由于佛教的逐渐传入和兴起,佛教典籍必须由梵语转译为汉语,以便于大范围的诵读和讲习。公元68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由天竺(古印度)到达当时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驻锡于白马寺,并开始翻译《四十二章经》。自此以后,由东汉及唐宋之间,对佛教典籍的翻译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这期间诞生的翻译家多为有德有道的高僧,他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虽未能形成完整的翻译理论,但仍提出了不少主张和原则。公元4世纪,东晋名僧道安主张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他推崇严格的逐字对译。唐朝名僧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求取佛教真经,返回长安后,前后花费20年时间,翻译了大量大小乘佛教经典,由于他精通汉语和梵文,所以在翻译实践中,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说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本意,又要通顺易懂。在对佛教典籍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结合了中国思想和文化,避开与统治阶级意志不相符合的意识形态、社会风尚等雷区,智慧而巧妙地运用了归化手法,完成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耶稣会教传教士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抱着传播福音的目的,但是同时也为中国带来西方的科学跟技术。由此也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末西方科技翻译。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与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来到北京,两位中国通有备而来,凭借之前在印度、澳门等地的闯荡所学的汉语及礼仪礼节,身着儒服.儒冠朝拜皇帝,最终取得皇帝信任,得以留驻北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利玛窦还结识了一部分当时统治阶层内有了觉醒意识的人物。这些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徐光启。出于爱国目的,他们借助翻译引介西方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我国科技翻译的最初尝试。1629年,崇祯一朝上,朝廷设立了历局,可以被视作为我国最早期的科技翻译专门机构。但是当时李之藻,徐光启等人,并不通晓外文,所以也都没有提出系统的翻译理论。但是徐光启在《历书总目表》中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与争胜)。这仍然为今后系统的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和铺垫。
        清末民初的第三次翻译高潮,起源于近代开眼看世界重合林思潮的兴起,以及战争等一系列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件的发生。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将翻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其实天下第一要政。借助翻译,引入西方先进的兵器制造、冶金化工、电气等先进技术,期望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人,则大量翻译了西方政治经济类图书,希望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传播,达
到变法维新的目的。这期间,最为大家熟知的翻译理论就是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五四运动以后至今,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更蓬勃的发展机遇。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的翻译的标准,一是要力求其易解,第二则是要保存原作的丰姿”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1984年,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出,翻译工作,要首先忠实于原文内容,其次要保证译文形式的通顺,最后再追求发扬译文的优势。
        二、苏帮菜翻译的目的及存在问题
        苏帮菜,顾名思义,就是苏州本帮菜品。据考证,它起源于古代吴国,主要在吴文化滋养下逐渐形成不时不食、不鲜不食、不近不食、不精不食等特点。它是苏菜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菜的代表。苏州地处长江出海口三角洲地区,坐拥太湖、长江等众多淡水水系,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字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苏州的特点,有鱼,有稻谷,还有各种草本植物。苏州本帮菜的厨师们,甚至是家庭主妇们,则充分利用各种新鲜食材,不断改进烹饪方法,创造出很多独具特的名菜佳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发展,餐饮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根据苏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年统计年鉴,2015年苏州全市范围内限额以上餐饮收入达到了94.85亿元。如此庞大的消费量,一方面意味着苏州餐饮业,或者说苏州本帮菜的巨大市场能量,另一方面也在对外文化传播领域,对苏帮菜的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富有文化韵味、沉淀千年历史的苏帮菜进行合理、优美的翻译,既是旅游市场的需求,也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需要。
        为了更好了解苏帮菜在翻译实践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以及出现的共性问题,课题组(2018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本课题组)调研了苏州市区内知名苏帮菜饭店、旺山景区内农家乐饭店高星级酒店内中餐厅以及部分街头普通餐馆。发现了苏帮菜菜名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菜名翻译缺失或严重失真。这类情况出现的比率占到被调研对象的35%。主要表现为菜名翻译根本没有出现,或者只采用汉语拼音注音进行伪翻译。这类问题在农家乐饭店、街头普通餐馆出现的比率相对更高。
        (二)翻译过于机械生硬。这类情况主要表现为,菜名翻译大多经过翻译软件完成翻
译过程,完全不顾及对等、归化、传播等目的,比如秘制牛肉(SecretBeef),白斩鸡(WhiteChicken)。这类问题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三)准确与文化交际不够。这类情况主要表现为,菜名翻译过程中,用词不够精准,文化交际功能未达到。比如,老虎菜(Tiger’sVegetable),蚂蚁上树(AntsClimbingOntheTree)。这样的翻译,虽然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但是却非常容易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反感,在西语世界里“tiger”是受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且象征勇敢、权威“ants”属于昆虫,又这么弱小,也要被吃掉,实在难以接受。
        三、苏帮菜菜名翻译的二维度
        (一)相对对等维度
        不少翻译家已经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性原则。但是课题组认为,苏帮菜菜名的翻译,只能以相对对等作为一个翻译应该达到的维度。主要原因在于:
        1.中餐的烹饪方法与西餐的差异性
        “蒸烧煮炖、炝拌闷烩、腌汆煸腊、爆烤熘扒,这些只是中餐烹饪方法当中的一部分,但是西方菜肴中,对食材的烹饪手法,却没有如此多的花样。同时,中餐烹饪过程中,又会讲究火候。清代文学家,同时又是资深老饕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这样表述火候对中餐烹饪的重要性肉起迟,则红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火候大多是中餐厨师资深经验的总结,并不是烹饪某样食材时时间的长短决定的,而是综合了食材本身、烹饪时长、烹饪工具、炉火温度甚至是季节变化等多种内外因素决定的,并不能简单翻译成西餐烹饪过程中的“firysimmerstew”等烹饪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50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过程   理论   苏州   文化   烹饪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