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翻译时代意义与实践难点

®学术大视野
THE SCH〇LARL丫VIEW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獅:时傭义与实践难点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方菁郭继荣
【摘要】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多元文化互联互通、
命运与共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跨文化翻译具有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
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话语权、彰显语言应急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多元行为主体应在尊重差异、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自信,以读者需
求为导向,精选翻译内容,丰富翻译策略,拓展传播媒介。唯有协调好跨文化翻译多个要素之间的
马兰士c150复杂关联,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i只码】A
【DOI】l(>.ltxsqy.2020.23.01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全球化的时代 背景下,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交融的大势不可逆转。以跨语言、跨文化为基 本特征的跨文化翻译具有促进文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传递中国智慧的时代意义。跨文化翻译以行为主体间的理解、合作和对话为基本出发点,以统筹协调行为主体与媒介、环境、信息等传 播要素的相互关系为着力方向,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国际视野,走向人类共同的未来。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翻译行为
随着时代的变迀,学界逐渐意识到翻译不仅是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际转换,还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 手段。人类学家较早关注到了翻译行为的跨文化传播属性。美国解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Hfford Geertz)倡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文化差异,使用“深描法”向他者文化成员深度阐释地方性知识。111也有学者指出,跨文化翻译之所以成为长期困扰人类学家的问题,是因为人们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面对的是异质且动态变化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系统。|2i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将翻译视作一种跨文化传播行 为,借鉴跨学科的理论探究翻译的交际属性以及内在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破解跨文化沟通障碍,优化完善 翻译策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果,加快形成具有时代特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模式。
跨文化翻译的时代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各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依存关系不断加深,语言与文化的互联互通为增 进各国相互理解、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基础。跨文化翻译行为凸显了语
1 12丨学术前沿丨2020. 12上
言的文化属性和交际功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具有 特殊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守护文化多样性,增进文明交流互 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 展。”随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流的日益增 多,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对话与融通,在丰富和 发展自身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跨文化特征的传 播现象。美国翻译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mson)指出,翻译研究“跨文明转向”的关注焦 点不是单一文明的中心,而是多种文明之间的间隙 与关联。[3i在跨文化交际的现实需求下,翻译已经 发展成为基于语言和跨文化两个层面的交往行为,其不仅是面向源语文化的语言转换行为,更是面向 目标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行为。
自古以来,跨文化翻译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 式,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翻译高潮都伴随着文明 的
对话。翻译行为是汲取他者文化成果最直接且最 有效的方式。曾经繁荣一时的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给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艺术绘画等诸多方 面带来了深远影响;发生在明末清初的第二次翻译 高潮以科学技术、哲学、宗教等西方文明成果为译 介内容,将翻译视作一种“会通”的途径;第三次翻译 高潮则偏重对西方自然科学和近代工业文明成果的 译介,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与前几轮翻译高潮注 重“引进来”相比,进入21世纪的跨文化翻译行为以助 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主要目标,具有少数民族和地 域文化特的文化典籍成为中译外的重要内容,一定 程度上肩负了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责任。
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作 为一种承载文化信息的表述方式,跨文化翻译在提 升国际话语权以及构建国家形象的进程中具有不可 或缺的作用,正所谓“翻译之为用大矣哉翻译具有的国家形象建构功能可溯源至语言的行事功 能。从“言语即行动”的层面出发,人们逐渐认识到 语言不只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工具,也具有建构客观 现实的功能。从译文中的原文形象,到目标语文化 中的源语文化形象,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 形象,都离不开跨文化翻译的形象建构作用。如何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塑造中国形象,有效引导受众,提高中国在跨文化交际场域中的国际话语权,
是跨文化翻译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面对当前我国的话语权困境,如何在国际舆论
项链 莫泊桑 赏析
场中形成具有中国特的政治话语体系成为学界关
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构建话语权的“利器”,隐
喻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场域中,是意识形态与权力关
系的具象载体,发挥着传播执政理念、引导公共舆 论、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中
蕴含着许多饱含文化信息的隐喻表述,例如,为中
小企业互通有无、洽谈项目架起“鹊桥”,筹备工作
贏得“开门红”,我们愿借共建“一带一路”“东风”,蔡铁根
母猪性激素
等等。译者应选择恰当的跨文化翻译策略,通过隐
喻形象生动地塑造中国对外开放、包容、积极的大
国形象。例如,对于“风雨”“彩虹”“桥梁”“黎明”“轨 道”等目标语和源语共享的政治隐喻,应尽量使用
直译法保留并移植这些隐喻表达,从而再现中国领
导人独特的话语风格和领袖形象;对于文化异质性
较强的隐喻表述,为提升受众的可接受度,应使
用意译法舍弃形式而保留原文含义。“话语权的民
族性与世界性并非对立关系,二者有冲突但并不对 立,一定条件下还可达到有机统一。”151政治隐喻
的跨文化表达应该在世界性与民族性、文化共性与
文化差异性、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之间到平衡 点。秉承“中国特、世界表述”的宗旨,以目标受
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述方式来译介具有中国特的
政治概念,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争
取话语主动权具有战略性意义。
有助于发挥语言应急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
80式通用机同体。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认为,“一
个词的含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161这种面向生活
世界的意义观旨在说明,脱离了使用语境的语言是
没有意义的。据此反观语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
的作用可知,从最初的疫情知识普及,到动员全国
支援湖北、成立“战疫语言服务团”、推出《湖北方
言通》,再到疫情新闻的实时报道、舆情监测、发
布中国抗疫白皮书,无不彰显出语言的应急服务功 能。“应急翻译”是应急语言服务的特殊领域,是一
种特殊的跨文化翻译行为,对于构建人类生命健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形势下,中国要
继续承担国际责任,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提
DEC 2020 I FRONTIERS I 113
学术大视野
THE SCHOLARLY VIEW
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时,在对外展示 中国抗疫方案、中国抗疫智慧的过程中,也离不开 对中国坚定的抗疫态度、重大举措及成效的跨文化 翻译。
跨文化翻译行为包含两种基本的交流形式,其一是同一语言内部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阐释和互 译。例如.战疫语言服务团开发了包括湖北省九大 方言区域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并通过微 信、短视频、在线服务端和翻译软件等多种媒介形 式对外提供应急语言翻译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援鄂 医疗队员与当地患者在方言沟通上的困难。其二是 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之间的跨国和跨文化语际翻 译。为了让国际社会能够客观、全面且真实地了解 中国政府与人民抗击疫情的历程,当代中国与世界 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 心推出了《中国关键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篇》多语 种特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80个关键词进行了细 致介绍和权威解读,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中央决策、国际援助、防控知识和具体措施等七个方面的中国抗 疫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跨文化翻译的实践难点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翻译行为应以 目标读者的需求偏好为驱动力,实现原文在语言和 文化两个层面上的信息转换,最终输出符合特定翻 译目的、规范和伦理原则的翻译产品。在实际的翻 译过程中,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需要解决好 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跨文化翻译“译什么”。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思考是否所有的中华文化内容 都适合译介,优先译介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除了文学领域还有哪些非文学领域的跨文化翻译亟待加 强?就汉译外的翻译方向而言,应有针对性地迭择能 够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且兼具时代性与世界性的 内容作为翻译对象,始终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有 重点地加强中国政治、外交、科技、法律等方面内 容的对外传播。就外译中来讲,目前还需要增加对非英语母语国家优秀文化的翻译,尤其是对“一带 一路”沿线非英语国家优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执政理念、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译介。
跨文化翻译“谁来译”。目前学界提出的跨 文化翻译主体主要有深谙中华文化的本土译者、久居海外的华人译者、海外汉学家以及具备双语能力 的作家等。当前,翻译研究的范式已由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译者中心过渡至多元主体,主体间性成 为跨文化翻译的显著特征。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 翻译需要面对复杂多样的传播格局和要素,应摒弃 单一行为主体的中心主义视角,坚持多元主体通力 合作的原则。整体上看,译者是跨文化翻译的直接 行为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目标语读者是接 受主体,跨文化翻译行为主体基于实际的交际情境 和文本类型,融合了委托人、赞助人、出版发行机 构、媒体与智库等多元主体和参与者。翻译行为主 体应进一步树立读者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在确立
各自主体性的基础上,与其他交际参与者积极互 动、平等对话,以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服务国家利益,讲好中国故事。
跨文化翻译“怎么译”。跨文化翻译的交际目 标是以最少的信息损耗实现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有 效转换。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缺失问题通 常与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有关。翻译策 略指诸如异化和归化等带有源语或目标语文化倾向 的策略,翻译方法则指直译和意译等具体的文本语 言转换方法。面对新的国际传播形势,译者不应拘 泥于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形式争论中,而应 依据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似度、翻译文本类型和目标 读者需求等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使用翻译方法,彰显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家族相似性,以实现 多元文化的协商与融通。
跨文化翻译选择“何种媒介”。“以新媒体为 代表的传媒技术革新极大地缩短了通信距离、降低 了通讯成本,使得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通信成为可 能,这是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171有鉴于此,应积极顺应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将媒 介类型与翻译文本类型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中国文 化外译的多种传播媒介和译介模式。例如,目前在 媒体融合方面较为成功的跨文化译介案例有《白鹿
1 14丨学术前沿I2020.12上
原》《卧虎藏龙》《红高粱》等,这些作品在翻拍 成电影搬上海外银幕,获得一定的观众基础之后,对外出版了纸质译作,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种跨 媒介、跨符号的译介模式在未来的跨文化翻译活动
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培养译员时,应注 意训练其熟练使用多种媒介的能力,尤其是掌握各 类新兴媒介的应用技能,重点提升译员的媒介意识和 媒体素养,使其能够顺应当前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 趋势,成为合格的跨文化翻译人才。
跨文化翻译“效果如何”。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有些忠实于原文的译作在 目标语文化中的传播效果却不甚理想。提升跨文化 翻译的对外沟通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能否实现 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由于读者在年龄、性别、职业与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差异,对于译 作的迭择和阅读也有着不同偏好。译者应进一步树 立读者意识,顺应读者习惯,运用受众分析法,依 据读者特点来细分读者类型。例如,可以针对普通 大众读者、知识界精英和翻译评论家等不同读者 体来迭择相应的译介内容、传播媒介与翻译策略。此外,还应结合深度访谈、间卷调查、大数据采集 等方式方法探究海外读者对于中国执政理念、文化 标识、传统典籍和外交政策等内容的接受情况。基 于实证研究数据,为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制定有效 的提升路径。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翻译已经成为文明交流 互鉴的重要形式。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翻译,应将传 播要素置于动态系统中予以考虑和谋划,协调处理 好跨文化翻译的内容、行为主体、媒介、策略与效 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
话语权,充分彰显跨文化翻译重要的时代价值。
(本文系国家民委项目“中国特解决民
族问题之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和中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H “基干语义网的中国对
外政治话语隐喻图景及其译介策略研究”的阶段
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2020-G M B-046、
2020M683442 )
注释
[1 JGeertz C., Local K now ledge: Further E ssays in Interpretive A nthropology,New Y ork: Basic Books, 1983, p. 36.
[2] Maranhao T. and Streck B. (eds.), Translation
a n d E th n ograph y: The A n th ro p o lo g ic a l C h a llen g e o f
In tercu ltu ra l U n derstan din gs Arizona: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3, p. 76.
[3] Robinson D., "Towards an Intercivilizational Turn: Naoki Sakai's Cofigurative Regime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Eurocentrism", Translation Studies,2016, 9(l):
pp. 1-16.
[4】季羡林、许钓:《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译林》,1998年第4期,第210〜211页。
[5] 韩海涛、赵萌琪:《动态把握话语权建设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第15期,第78〜81页。
[6][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7]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6, p. 85.
责编/张贝(见习>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in the Era o f G lobalization: Significance o f the Tim es and
D ifficulties in Practice
FangJing Guo Jirong
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increasingly intimate,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 interconnection and common destiny is irreversibl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cultural diversity, promoting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ivilizations, enhancing the national image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demonstrating the value of language in emergency response, and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the multiple actors should adhere to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differences and equal dialogue, cater to the readers' needs, select texts to be translated carefully, diversif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exp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nly by coordinat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multiple factors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can we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spread China's voice, and fully exhibit the charm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globalization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human comimm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DEC 2020 I FKONTIEKS I]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2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5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跨文化   文化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