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新解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新解
王礼健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的整个情节可以看作人类的反叛、受罚、忏悔和获救的过程,契合了《圣经》的传统主题——赎罪。笛福通过鲁滨逊的荒岛经历,体现了其强烈的加尔文宗的新教思想。本文运用“预定论”“圣经的权威”“因信称义”等新教原理,并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鲁滨逊宗教思想发展的脉络和小说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主题;新教原理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位真正的小说家,其写实的风格对英国以及欧洲的小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以往学术界普遍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理解,认为体现了资产阶级发展时期的奋发进取精神和创业精神和对人的创造能力的肯定,希望通过知识和理性为标识的启蒙教育来促进社会改良的主张[1]。法国作家卢梭称其为“一本涵盖了所有书本知识的书”,笛福的这种对人的创造力的讴歌,这种对个人的关注远远领先了当时的其他作家。2.从殖民主义的角度进行
分析,笛福本人强烈支持海外扩张、贩卖黑奴等野蛮行径。小说中的荒岛是为主人公实现其理想的载体。荒岛给予了鲁滨逊绝对的自由,免费的奴隶,富饶的资源,鲁滨逊在荒岛的统治模式反映了西方建构父权帝国的基本模式[2]。3.也有学者结合清教伦理规范和资本主义精神的角度,从对于时间和金钱的态度以及个人在世俗社会的义务的责任的角度去分析其体现的时代精神[3]
然而,从基督教的原理本身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在一个非常深刻的层面上体现了基督教的传统主题——赎罪,即通过某一个体的生活历程来描述人类的反叛、受罚、忏悔和获救的过程。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了了人类;人类悖逆了上帝;上帝决定恢复人类与他的亲密关系;上帝呼召一些人来服侍他,并让他们将福音传到地球。但是,和传统中世纪的基督教观点不同,这本小说深刻体现了加尔文派的新教理论,如“预定论”“圣经的权威”“因信称义”等等。
一、“蒙恩”的荒岛
笛福作为启蒙运动中的温和派,具有了浓厚的宗教思想,小说贯穿了人和上帝之间应该建
立怎样的关系和如何达成和解这一宗教命题。17世纪英国处于变革时期,笛福受到加尔文宗的影响,认为这种关系只能由上帝建立,应该被看作是上帝的恩典而非人的作为。鲁滨逊的荒岛生活,实际上显示出其是上帝的选民,是一个蒙神拣选、蒙上帝赐予恩典的人,也就是加尔文宗的预定论。
金属络合染料鲁滨逊早年似乎一副浪子肖像,是一个没有善恶观念的人,不信上帝,不知道向善,不知道弃恶。如开篇他不顾父亲的劝告去航海,不安于在家过一种似乎最幸福的中产阶级生活。只有在海上遇见大浪、在一个人被弃荒岛之后,鲁滨逊开始责备自己:“我完全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没有脑筋、作恶多端的水手,在危难之中不知道畏惧上帝,遇救的时候也不知道感谢上帝。我能活命是不是由于上帝的特殊恩典;为什么上帝单单挑选了我死里逃生,其他人竟无生还。”小周立波张冯喜[4]124加尔文认为,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与所有的人,却是将就赐与某些人,对另一些人则加以拒绝。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减损了神的荣耀,并减少真正的谦卑心。那么,既然上帝施恩于鲁滨逊,又为什么让他遭受二十八年荒岛生活的苦难呢?
荒岛之初,没有任何可供生存的物质,鲁滨逊几乎绝望,“我浑身湿透,却没有任何东西可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以更换;我又饥又饿,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充饥解渴。我看不到任何出路,除了饿死,就是给野兽吃掉。”[4]65而随后他在荒岛居然发现了水、山羊、葡萄和面包等生活资料,“葡萄”“面包”的意象不由让人联想到《圣经》,《圣经》中“葡萄”通常被喻为上帝的子民、“面包”在圣礼中象征为耶稣的肉身。笛福在《鲁滨逊历险记》中用了大量的葡萄意象,说明上帝并没有抛弃鲁滨逊,他仍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仍然记着他。即使在他流落荒岛时,上帝仍然给他以恩惠——赐葡萄以拯救其生命,只要他信仰、敬畏上帝,寻求上帝的指示,并最终获救。
萌发菌
可见鲁滨逊被困荒岛的苦难,都是神的安排,目的赐予他忏悔之心。神居然施恩于一个不敬上帝、一个本该死的人。也只有在荒岛这种极端的环境中,鲁滨逊才稍稍懂得去敬畏上帝的神力,特别是在上帝奇妙地将大船送到岸边,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亟需的物品时候。在没有任何获救希望的时候,上帝居然没有抛弃鲁滨逊,可是他并未因此受到上帝的仁慈而感恩,忏悔自己的罪,仅仅是化作“平凡的快感”。显然,对于鲁滨逊这样的罪人,依照他的本性,是不会自愿信主的。但是通过上帝的引导,一个罪人终于开始悔改而获救,尽管鲁滨逊一次又一次违背上帝的旨意,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这也反映出“神若预定一个人得救,他就一定得救,甚至这人想要拒绝救恩,也不能”的预定论思想
惠州惨烈交通事故[5]256
简而言之,鲁滨逊的荒岛其实是神的恩典,仿佛是以列人的迦南。
同样,“预定论”的宗教观也体现在他的奴隶“星期五”的身上。“星期五”是幸运的,不仅性命得到了上天的拯救,而且被传达了上帝的福音,灵魂也获得了拯救,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后来被视为严重威胁的野人,却被上帝遗弃。“杀”还是“不杀”那些野人?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激烈拷问着鲁滨逊。主“杀”的鲁滨逊和主“不杀”的鲁滨逊互相辩难,而裁判者就是上帝。两个鲁滨逊所争取的判定结果是一样的:他们都想得到上帝的认可。两者的最终理由似乎都取决于上帝的态度。最终,主“杀”的鲁滨逊获得了上帝的感召,让他去救一个白人的基督徒。那些野人除了四个逃跑以外,其他皆殒命荒野。可见“此选定只是出于上帝自由的恩宠与慈爱,并非由于上帝预见他们的信心、善行,或在信心与善行中的耐久性,或以被造者中其他任何事,作为上帝选定的条件或动因,总之这都是要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6]
二、圣经的引导
笛福所信奉的英国长老会的宗教理论“韦斯敏斯德公认信条”和加尔文宗一脉相承。宗教改革树立了“圣经原则”,即基督教义的根本只在圣经,一切教义是否合理在于有无圣经的依据,这也是支配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唯一原则。[6]加尔文认为,圣灵通过《圣经》做工,而且圣灵通过默示《圣经》直接赋予了《圣经》权威,因此不需要《圣经》权威的任何外界支持。而在天主教会,信徒不能擅自解释《圣经》,只有教会才能判断《圣经》的真实意义。鲁滨逊受困于荒岛,没有任何人可以向其布道,唯一能使其获救的只有《圣经》和上帝的启示(虽然他认为有时候擅自揣测神意,是一种亵渎神明)。尤其在鲁滨逊大病之后开始认真读《圣经》,通过诵读和祈祷,鲁滨逊感觉“思想变得高尚了,内心也有了更多的安慰,这种宽慰的心情以前从未有过”。这体现了“信徒皆祭司”的新教思想。
河南徐益勤
对于《圣经》的权威,鲁滨逊是这样论述的:
“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有关宗教的争执、纠缠、斗争和辩论,教会行政上的种种计划,对我们来说,大都毫无用处,圣经是我们走向天堂的最可靠的指南——上帝的语言;同时上帝的圣灵也在用上帝的语言教导我们,领导我们认识真理,是我们自觉地服从上帝的指示。”[4]3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1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46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帝   圣经   荒岛   没有   宗教   英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