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

伤怀之美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
一、总体把握(关键词)
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数据清洗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
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北京导航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十八世纪中叶进行了产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伴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在哲学领域建立起了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机械主义、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在文艺实践方面,自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文学蓬勃发展,创作出大量的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反映资产阶级生活、愿望和理想的文艺作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就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和这一时期的文艺实践上。
三、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生平、观点、贡献、著作)
(一)培根(1561——1626)
培根出生于一个新贵族家庭,自幼聪明过人,被女王称为“小掌玺大臣”,12岁就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神学、形而上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三年后毕业。1617年开始担任掌玺大臣,第二年成为英格兰大法官,后又被封为子爵。1621以受贿罪被弹劾,此后便开始埋头著述,1626年染病去世。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主要哲学著作有:《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和《新工具论》等,在美学上还有一篇名为《论美》的小短文。
培根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首先,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认为事物的性质与形式有关。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人们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他初
步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认识是为了实践、认识也来源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直接经验。这样一来,就把人生理想由过去空洞的观照转到了具体的实践上。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也就是说知识的力量要用在征服自然方面,而征服自然就要服从通过经验知识所掌握到的自然规律。这样的一种观点与过去经院哲学的玄学思辨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认为哲学家不应该从概念出发而应从感性经验出发。正如他所说的:“人,既然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他所能做的和了解的,就是在事实上或思想上对自然过程所观察到的那么多,也只有那么多,除此以外,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能做。”这就是培根经验主义哲学的一个立足点。从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一定的基督教彩,认为人是自然的仆役。
与此同时,在重视感性经验的同时,培根又认为:“经验如果听其自流,只是在暗中摸索,只足以使人混乱而不能教导人。但是如果它能够按照确定的规律,循着一定的程序进行而不被打乱,那么在知识上就可以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这个一定的程序就是实验和归纳,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和纠正感性认识,从而由个别事例上升到一般原则。
把感性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归纳法以及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构成了培根哲学的基本观点。
他的这几个基本哲学观点反应到美学上,就使得美学也朝着科学的方向来发展。他在美学方面主要有这样几个观点:首先是关于想象的观点。培根把人类的学术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个部门,与此相对应:“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这就把哲学的抽象思维与诗的形象思维相区别开了,同时又开创了美与想象的关系的研究。培根认为: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拘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许多自然事物中造成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由此便区分了复现的想象与创造的想象。并且他认为诗应该是创造性的想象的产品,诗可以通过想象在虚构中表现真实,是一种“虚构的历史”。
在为什么要有虚构的历史方面,培根就文艺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文艺可以想象和虚构,因而可以比历史和自然更理想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正如他所讲到的“这种虚构的历史的功用在于给人心提供一种阴影似的满足,这是在事物的自然本性本来不能使它满足的那些方面,因为世界在比例上没有心灵那么广阔,如果有比在事物自然本性中所能到的更伟大的伟大,更精确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那对于人的精神是愉悦的……(李醒尘P168)因此,在培根看来,诗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甚至要超过历史和哲学,因为诗能表现人类深刻的情感和追求,刻画出人们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品行。
此外,培根在他的随笔《谈美》中提到: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对生命的第一眼印象也是如此,没有哪一种高度的美不在比例上显出几分奇特。这段话经常被解释为培根倾向于一种奇特的美,而如果从全文来看,其实并不能看出对奇特的强调,有些地方还翻译为奇妙,那么就接近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他在这里强调的事实上是美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反对僵化和固定的模式。因为他还提到: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Feblicity朱光潜译为“轻巧”,还有人认为是“巧智”,带有幸运和巧妙的意思),而不是公式。这也印证了我们上面的判断,包括他所举的几个画家的例子也是说明这个观点的。
(二)夏夫兹伯里(1671——1713)
夏夫兹伯里也是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得到洛克的指导,受到良好的教育,11岁就掌握了希腊语和拉丁语。1686年起赴欧洲大陆游历3年,并于大陆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交往,成为一名自由思想家。回国后继承父亲的爵位,进入上议院,后受排挤而淡出政治,开始闭门著述。1713年赴意大利疗养,不久病逝。
在哲学上夏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将启蒙的原则贯彻到宗教教义之中,从人的本性中去寻宗教的根源。他认为上帝不存在宇宙之外,而是内在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的灵魂。他把上帝、理性和自然都视为一体,并认为可见事物的魅力都是神的原则的显示。他反对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天生就有诸如“秩序”“德性”的观念,正是这些理性的观念才是道德在人心中的基础。同样,人的审美能力与分别善恶的能力一样,都是先天具有的。理性是人心中的善根。没有理性,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精神生活都是不可能的。他强调的是先天的主观经验。
水产之书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人、风习、见解与时代的特征》一书中。在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上,他认为神本身是最高的艺术家,宇宙本身的美是第一性美,而人所见到的美是第一性美的影子。因此,美并不是在事物的物质性上,而是来源于神性。他谈到:“美、漂亮、好看,这些都决不在物质(或材料)而在艺术和构图;决不在物体本身而在形式或是造成形式的力量。”。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人创造的,通过形式展示出艺术的美,但是艺术的形式所显示的力量不是人为的,而是神的力量。“形式决不能有真正的力量,如果它不是经过观察、评判和衡量过的,而是作为一种偶然的符号或标志,显示出平息受跳动的感官和满足人的动物性的那种东西。”由此可见,他虽然重视形式,但是形式本省只是个符
号,它的打动人的力量来源于神。由此他指出:就连外在形状里我们欣赏的还是性情中某种内在东西的一种奇怪的表现,一种阴影。也就是说,在夏看来,人的心灵才是美的所在,而心灵之美也是由神创造的,因此自然神是一切美的根本原因。因此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是第二性的。这就类似于柏拉图的观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步骤
而在对于美的欣赏方面,夏认为: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我们就马上见出美,认出秀雅与和谐。在他看来,人的这种审美感与道德感是一致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他称之为“内感觉”,是一种直觉的活动。他还谈到: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行动一经察觉,人类的感动和情欲一经辨认出(它们大半是一经感觉就可以辨认出),也就是有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可爱可赏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可恶可鄙的。这些分辨既然根植于自然,那分辨的能力本身也就应是自然的,而且只能来自自然。在这里,他强调有一种来自自然地内在的眼睛,也就是内在感官说。(别与客观美学又区别于神学美学)
夏的学生哈奇生进一步完善了内在感官说。认为人除了具有能从整齐、有条理以及和谐里识别美的那种关于美的内在感官,还具有一种能够赞许有理性、有德行的行动者的感情、
红糜
行动和性格的善的内在感官。此外,哈奇生还将这种能力看做是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三)休谟(1711——1776)
休谟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外祖父是苏格兰最高民事法院院长。休谟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但由于经济原因,未完成学业,以后一直自学。后来做过家庭教师和将军秘书。1752年被选为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后为代理公使,因而与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等人有过密切的交往。1767担任国务大臣助理,后退休还乡,于1776年逝世。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文《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论怀疑派》
由于过分推崇感觉主义,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归结为观念联想上的一致,否定事物间的必然规律,从而走向了唯心主义和怀疑论。他提倡要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审美趣味。主要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的标准这两个问题。
首先从哲学上来看,休谟承认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他认为一切人类的思维材料都来自外
在的或内在的印象。外在的叫印象,内在的叫观念。内在的观念不依赖于自然世界的,即使不经事实检验,数学、几何的知识仍然可以运算正确。而在经验性的外在印象方面,他否认因果联系,认为这只是事实上经常相连,并不是必然的联系。无论多少次,只证明过去,不证明未来。他把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作用,归结为习惯。否认了因果关系,也就否认了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进而休谟怀疑实体的存在,并认为人类的知识不会达到确实性,同时也动摇了神和上帝的存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2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4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认为   哲学   美学   人类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