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分析实例

1 前部碰撞分析
目前前部碰撞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正面刚性墙碰撞,如GB 11551、FMVSS 208;另一种是偏置可变形壁障(ODB)碰撞,如ECE 94、IIHS。尽管这两种试验在试验设置和评价上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使乘员在碰撞事故中得到保护,以及评价车辆结构性能。
车辆结构性能包括转向柱的垂直和向后移动量、燃油系统完整性、在试验过成中车门不应打开、安全带固定点强度、风挡保持力、车上的零件不应侵入乘客箱、发动机盖的后边缘不应通过风挡侵入、碰撞后至少有一个门能打开。
乘员的响应与以下条件有关:车辆的加速度、安全带约束系统、安全气囊约束系统、方向盘与转向柱、防火墙的侵入、膝垫的约束。由此可见,每个子系统的设计都与乘员有关。这使得问题很复杂,从设计和分析的观点看很难处理。于是传统的问题被分成设计与分析子系统,即先保证车辆结构性能,再进行乘员仿真来模拟台车试验。
这里介绍车辆前碰结构性能分析。通过分析,在合理的精度下,能够预测A柱与转向柱的移动量、防火墙的侵入量、车辆与气囊传感器布置点的加速度波形、能量分布、载荷的传递、
特殊的变形模式等。而燃油系统泄漏、车门的开启性无法直接模拟,只能根据变形情况做初步判断。
1.1.1 正面碰撞建模
(1)模型质量匹配
前碰分析中,车是运动的,因此车辆模型的质量分布、总质量、质心、轴荷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与实际状态一致。但模型是简化过的,其质量要比实际车的轻,质量分布也与实车有差别,为匹配模型的质量,一般采用添加集中质量(mass单元)的方法。
质量单元要均匀分散加在车辆上刚度较大的地方。
如果模型中不包括假人,那么假人的重量也要合理匹配。
(2)定义接触
在前碰过程中,车辆中不同的部件、障碍墙、假人会发生自身和相互接触。因此,要定义接触面来表现这些相互关系。
前碰中一般要定义下列接触:
1)将整个车辆定义为一个单一接触面;
2)在硬的和软的材料间定义接触面,例如座垫泡沫与结构;
3)要监测相互作用的部件,例如轮胎与门槛、燃油箱与周围部件;
4)假人与方向盘、仪表板、座椅、安全带、气囊、内饰、结构间的接触面应分开定义;
5)气囊和结构间应定义接触面;
6)局部边与边的接触。
所有的接触类型用自动接触。接触面可以是节点集、单元集、part集、segement等,也可用BOX选取需要定义接触的区域。
(3)定义壁障与地面
一个固定的无限大的平面刚性墙barrier用于模拟壁障。刚性墙的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墙位于距离车辆最前端前1mm处(留出前保险杠的厚度),其法向量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对,即X轴的正方向;
2)将车辆前部可能与墙接触的节点定义为从节点集nodes to barrier,注意不要包括刚性墙上的节点;
3)定义滑动摩擦系数为0.6。
zgbc
一个固定的无限大的平面刚性墙ground用于模拟地面。刚性墙的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墙位于距离车辆最底部下1mm处(留出轮胎的厚度),其法向量沿车的高度方向,即Z轴的正方向;
2)将地面到车轮中心以下的节点定义为从节点集nodes to ground,注意不要包括刚性墙上的节点;
3)定义滑动摩擦,摩擦系数为0.3。
(4)定义重力
整个模型都要施加重力,包括车辆与假人。首先将要施加重力所有部件定义为一个part集parts for gravity,再定义重力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后定义相应关键字,并选取已定义的part集和重力加速度曲线。
(5)定义初速度
碰撞车辆的所有节点要定义沿车辆行进方向(X轴负向)的初速度,在模型中该初速度应该设为-13888.9mm/s(50km/h)。
(6)定义输出力的截面
在图8-4所示的各处定义截面,关键字为*DATABASE_CROSS_SECTION_PLANE。
图1-1 前碰截面力测量位置示意图
各截面的位置说明见表1-1。
表1-1 前碰截面力测量位置说明
千奇百怪的树遥远的拥抱
序号
截面部位
1
前纵梁前端
2
前纵梁发动机悬置前
3
前纵梁根部
4
前副车架前端
5
前副车架后端
6
前副车架安装支架
7
上纵梁(shotgun)
8
A柱
9
顶侧梁
10
门槛/车架前端
11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
门槛/车架后端
12
前底板纵梁
13
中通道
14
前门窗框梁
15
前门防撞梁
16
整个前门
(7)定义控制与输出卡片
正面刚性墙的碰撞模拟时间一般设定为0.09~0.12秒。本例中设为0.12秒。
1.1.2 正面碰撞后处理
后处理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车辆变形情况、结构响应、历史曲线等。
(1)车辆变形模式
研究整车,前保险杠、前碰撞吸能盒、前纵梁、上纵梁(shotgun)、A柱、门槛、前底板纵梁、中通道、前车门、(副)车架等关键区域的变形序列与变形模式。可以用变形图、动画、Von Mises应力和塑性应变等形式直观地表示。
要显示的部件及视图如下:
1)整车各视图;
2)顶视图、侧视图显示保险杠、吸能盒、前纵梁;
3)顶视图、侧视图显示前(副)车架;
4)侧偏前显示前舱主要构件;
5)侧偏后显示乘客箱主要构件(防火墙、前底板纵梁、门槛、A柱);
6)车门腰部加强梁、防撞梁及其连接板;
7)座椅结构;
8)动力总成与转向系和车身的接触区域;
9)底视图显示燃油箱及其周围部件。
(2)车辆变形量
测量以下变形量:
1)前门框在腰部和门槛处的宽度减小量曲线;
2)转向管柱上跳量、后移量、横向位移曲线;
3)制动踏板上跳量、后移量曲线;
4)油门踏板上跳量、后移量曲线;
5)前挡板侵入量曲线。
其中,前挡板侵入量的具体测量部位包括:
a)脚后跟上部200mm的驾驶员中心线处;
b)脚后跟上部200mm的车辆中心线处;
c)脚后跟上部200mm的乘客中心线处;
d)驾驶员脚踏板;
e)油门踏板在车辆纵向的投影处;
f)制动踏板在车辆纵向的投影处;
g)乘客左脚处;
h)乘客右脚处。
(3)车辆的运动特性
绘制各加速度测量点的“加速度-时间”和“加速度-位移”变化曲线,采用SAE 60滤波。图1-2是在实例的左、右车架和底板中间测量的车辆加速度曲线。
   
巷道
a)加速度-时间曲线                    b)加速度-位移曲线
图1-2 车辆加速度曲线
绘制车辆(B柱根部测量点)的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见图1-3、图1-4。
图1-3 车辆速度曲线                      图1-4 车辆位移曲线
(4)能量分布
绘制保险杠、碰撞吸能盒、前纵梁、上纵梁(shotgun)、防火墙、前底板、(副)车架等主要吸能部件的内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1-5是实例的保险杠和车架的吸能曲线。
图1-5 吸能曲线
(5)载荷传递
绘制各截面的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采用SAE 180滤波。图1-6是实例左、右车架各处的截面力,截面的具体位置见模型。
(6)车辆与壁障的作用力
绘制车辆与壁障的作用力曲线,采用SAE 180滤波,见图1-7。

   
图1-6 截面力曲线                图1-7 车辆与壁障的作用力曲线
浙江湖州织里镇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1:2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4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车辆   定义   曲线   结构   加速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