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来安-文学方言属性思辨及其翻译

第26卷第2期2007年4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 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26No .22007.4
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吴来安(1955-),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文学方言属性思辨及其翻译
吴来安
(平顶山工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摘 要: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
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笔者尝试从分析、研究对方言概念的几种误解入手,在文学方言和译方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关键词:方言;社会方言;文学方言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7)02-0095-03
一、引 言
各类语言品种(types of language )中最能直接、准确地表达人们情感的恐怕当属方言(dialect )了。但一谈起方言,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地域方言,很少有人想起方言的另一大类———社会方言。作为一种人物语言,作家们只注重方言的使用而很少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尽管有人将文学方言归类为社会语言学,但实质上没有几个社会语言学专著将其作为一个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界对文学方言本性的认识。其结果是文学方言常常被误看做成地域方言,甚至将方音研究成果搬来论证文学方言的不可译性。缺乏理论指导的文学方言翻译研究因而出现一些偏颇的结论。笔者将把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方言翻译理论观点罗列出来,进行分析,以证所言不虚。
九城情
二、文学方言的基本功能
谈文学方言,应先了解其属性。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方言包含地域方言(regi onal dialect )和社会方言(s ocial dialect )两大类。地域方言是民族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 )的地方变体。社会方言是一种方言的社会变体,它与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任何一个人不仅是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每个人(受过专门训练的人除外)说出的话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身份、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简言之,一个人的话语应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结
合体。方言只是口语的一种形式。在文学作品中,
文学方言是以人物之间的对话(dial ogue )形式出现的,所以,文学方言又是一种人物语言。人物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刻画人物,当然,其他语言品种,如标准语,也具有刻画人物的功能,但效果却要差得多。“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胡适之先生的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文学方言的优势所在。笔者认为,文学方言就像破草帽、补丁衣,披戴在达官贵人、文人学者身上不合适,甚至会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但穿戴在小人物身上却再“合身”不过。如果说使用文学方言是真实刻画小人物最起码的要求的话,那么,用文学方言作为译语则是实现完美再现原作人物形象的最可靠的途径。大量翻译实践证明:只有采用文学方言作为译语,译语读者才有可能像原语读者那样,欣赏到栩栩如生、可亲可信的人物形象。  三、从文学翻译的角度看对文学方言的几种误解
  搞文学翻译的大都是精通双语的大师,未必不知道方言的文学功能,然而,正如孙迎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恰当使用也是一种难得的能力,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译者大多过的是一种书斋式的生活,离一般众有很大的距离,方言不一定知道多少。张谷若能用,说明他有生活,与普通众没
59・
 第2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 
有太大隔膜。”从文学方言译论层面上看,翻译学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双语专家,自以为对母语有透彻的了解,把研究重点放在外语上。其结果是,谈论起外语方言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而谈到母语方言时却显得有些凭经验揣测了。加之国内方言的研究集中在地域方言上,很少顾及方言的社会属性,这样一来,对文学方言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出现偏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1.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并非地域方言
有人认为:“在中国,人们不把原文的地域方言翻译成地域方言,因为让俄罗斯的南方人操着粤语显然十分滑稽可笑。”这句话表明持论者对文学方言的性质并不十分清楚。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方言都不是地域方言。准确地说,文学翻译作品的方言应是地域属性模糊、社会标志清晰的文学方言。文学方言是“一些已进入标准语的方言词语或已被大众所接受的方言词语甚至一些粗俗的口语词”。文学方言的恰当使用与其说是作家刻意追求的结果,倒不如说是文学本性使然,作家和翻译家为了真实刻画人物,十分注意译笔下的文学方言社会标志的鲜明性与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一致性,例如,我国著名作家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部分人物使用的就是粤方言。北方读者并不觉得粤方言难以接受或者滑稽可笑,原因在于作家笔下的粤方言是经过加工的,褪去浓厚地方彩的社会方言。“让俄罗斯的南方人操着粤语显然十分滑稽可笑”中,显然把粤方言和经
过作者加工的文学方言混为一谈。在现实生活中,俄罗斯人说任何一种汉语地方方言都会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但读者阅读到粤方言时之所以不会感到滑稽可笑,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自己是在读文学译著,所以,无论人物讲何种文学方言,都会觉得十分自然。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是穿越时空,属于整个世界的人物形象,因此,作者和译者没有理由和必要突出人物的地域属性和文学方言地域彩的纯正性。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绝不是地域方言。那种担心方言会造成阅读障碍或让读者觉得滑稽可笑而弃方言而不用,实质上是对文学方言的属性不了解所致。这种担心无疑干扰了译者对文学方言的大胆使用。
2.方音不等于汉语文学方言
有人说:“在今天的英国,方言一般被当作是粗俗的表现。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就越少用或根本不用方言;社会地位越低的人,就偏向于或全部使用方言”,所以,方言在英语中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标志(s ocial marker)”。韩子满认为:“在一个方言区中,有身份、受过教育的人往往用文理层次方言,地位低、没文化的人多用土白层次的方言,总之,在方言区,大部分人都用方言。因此,是否使用方言,不一定能够表明个人的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由此,论者推导出方言对译法的局限性,进而得出方言对译法不可取的结论。这段关于中英方言使用情况的表述实际上既前后矛盾又与事实不符。究其原因,是持论者对汉语方言的使用情况不十分了解,以至于混淆了汉语方言文字和方音之间的区别。持论者既然说中国人按社会阶层分别讲着文理和土白两种社会方言,接着又含混不清地说“大部分人都用方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表述上的混乱,其原因是混淆了方言书面文字与方音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事实上,世界上各民族的方音情况是大致相同的。一个人只要出生后在该地区生活一段时间后,所形成的口音(方音l ocal accent)终生都无法改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这一诗句充分证明在同一个方言区出生并生活过一定时期的人,绝大部分人终身都不会改变幼年时期形成的方音(l ocal ac2 cent)。然而,社会方言的使用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人所使用的方言词语都会随着个自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人由于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尽管仍操用无法改变的方音(如领袖人物),但却不再使用有碍交际,有损个人身份的方言词语了。也就是说,所有的人所使用的词语(社会方言)与他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我们不能以文理和土白方言的语音外壳相同为据,推导出这么一个结论:大部分人讲话不仅用同一个腔调(方音)说话,而且在文理方言和土白方言使用方面,社会地位低的人也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样,既使用文理方言又使用土白方言。这个结论与客观事实不符。
持论者为了论证方言对译法的不可取,自然要对中英方言进行深入研究,但从其表述来看,持论者对英语方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对英语方言研究进展情况也了解得十分透彻,但对汉语方言的使用情况却不甚熟悉,没有搞清楚汉语方言文字和方音之间的区别和使用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汉语文学方言的认识,以至于得出上述错误结论。
3.传递文化信息不是文学方言翻译的主要任务
20世纪80年代,张谷若先生重申了他的“地
6
9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
吴来安:文学方言属性思辨及其翻译
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的主张。对于这个翻译主张,译界一直是赞同者众,反对者寡,改良地道译文者有之。那么,为什么反对者和改良者对这一翻译主张的不满意之声近来顿起呢?原因是他们认为翻译也要与时俱进,不宜将包括习语、谚语、成语和方言等地道表达方式译成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因为只有保持这些表达方式的原汁原味,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增加译入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确实,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越来越重要,文化交流是翻译不可推卸的任务。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强调方言的文化承载功能之前,让我们再次研究一下文学方言的功能。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无论就文学主体还是文学客体而言,文学都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文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学的人学特性决定了文学必须立足人、观察人、思
考人、表现人。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展,世界一体化进程如何迅猛,只要塑造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文学本性不变,文学方言刻画人物的第一功能的地位就不会动摇,传达文化信息只能是文学方言的附带功能。如果过分突出文学方言传递文化的功能,强调采用异化法,生硬的译语势必会影响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当然,既能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可完美再现原作人物形象是最理想的,也是译者应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在目前8个《苔丝》译本近一千段的对话译文中,还不到几段两种表达方式完美结合的译文。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任务应该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从来不读文学译著并不意味着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该译著所描述的风土人情等文化信息。
至于异化派“原汁原味”的方言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的主张,响应者寥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它颠倒了文学方言翻译刻画人物和传递文化信息的关系,违背了文学翻译服务读者、愉悦读者这一根本宗旨。“须知此‘异’,并非彼异,与归化文风相异了,并非就是与原文相近了。如果达不到应有的审美效果,其实离原作更远,因为原作在源语读者读起来,绝不至于是生硬或异化的。”
四、结 语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个“得”就是:文学方言跟其他文学语言品种一样,也是一种充满炽热情感的艺术语言。如果说任何一个语言品种都能表达人们的情感,那么,经过加工、用在恰当地方的文学方言所表达出的感情更真挚,更具感染力。如果译界后辈了解到这一点,就会明白作家为什么对文学方
言情有独钟,为什么优秀的翻译家将文学方言作为译语,就会在此基础上对文学方言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译界对文学方言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就会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
参考文献:
胆固醇代谢途径[1]胡 适.海上花列传・序[C].韩邦庆.中国小说史料丛
书[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社,2004.
[3]朱达秋.语言的社会变体与翻译[J].外语学刊,2001,
(4):87-90.
[4]韩子满.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2,(4):87-92.
[5]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skyline
2003,(4):49-52.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责任编辑:孙咏梅
O n L ite ra tu re D ia l e c t and Tran s la ti o n
W U La iΟan
Abstract:The literature dialect is but a very s mall part of the literary language,therefore,very few peop le have studied it in any dep th.A s a result,the concep ts of the regi on dialect,the s ocial dialect and the literature dialect are confused in the p rac2 tice of literature dialect translati on and in research theory.The author attemp ts t o analyze the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 ts menti oned above and hopes t o convey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dialect concep twhile p r o2 viding s ome individual vie ws on the app raisal of equivalent dialect translati on.
Key words:dialect;s ocial dialect;literature dialect
重庆市开县中学・
7
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4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2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河南方言荟萃
下一篇:绍兴方言
标签:方言   文学   翻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