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047
文艺评论
《红岩》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度限制,这导致了知识分子形象到塑造出现了公式化与概念化的情况。于是最终运用“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描写出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明显地分为了正面和负面两种:有的知识分子在党的教导下,始终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走上了与工农兵结合的革命与建设之路,成为了真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而有的知识分子则未能经受住党的考验,过于看重“个人主义”“小资情感”,最终走上了反革命道路,成为了革命的叛徒。
《红岩》中的正面知识分子形象
《红岩》中塑造了众多的正面知识分子形象:以坚强的毅力用手指挖通地牢的石壁,为全监狱的难友准备了越狱的通道,但绝不自己使用的许云峰;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威逼利诱以及敌人的各种酷刑,仍旧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的江雪琴;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并坚持出版《挺进报》,及时向战友传递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的成岗;一直忍辱负重,关键时刻接通了狱中与外界的联系的“疯子”华子良;为了掩护战友自甘成为靶子,吸引敌人火力,最后壮烈牺牲的齐晓轩……《红岩》描
写出了一个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汇聚成为一部记载英雄壮举的悲壮史诗。
在众多英雄中,江雪琴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重要人物,接下来我将就这一正面知识分子形象做出具体分析。江初次出现在小说中是在成岗家里,她“安详稳重”“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蓝旗袍剪裁得很合身”,一段与成岗的对话,出现了两次“不慌不忙”两次“温和”,足以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冷静老练、成熟温和的地下工作者形象。小说中对江的第二次描写是在朝天门码头,她一眼便看出了甫志高“身穿西装,却自己拿行李”这一行为的不妥;面对特务的搜查,她用从容的态度熟练自如地应对,充分体现出她的敏锐嗅觉和沉着老练。在去川北的路上,当她发现被悬首示众的同志是多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丈夫彭松涛时,她“热泪盈眶,胸口梗塞”“禁不住要恸哭出声”。然而,她想到了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于是把这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凝视着岩石上暴风雨年代革命先烈刻下的“前仆后继”的字句,踏着烈士的足
魏 薇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 要:在中国的十七年文学时期,《红岩》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在敌人的痛苦折磨下复杂艰难的革命斗争。不过,《红岩》中描写的知识分子形象却是多面
的,不仅单方面赞扬江雪琴、许云峰等伟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而且也着重描写了甫志高这样最终成为叛徒、走上歧路的反面知识分子。该文将根据小说文本,来解析《红岩》中描写的这两种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进一步分析《红岩》中描写人物所运用的“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
关键词:《红岩》;知识分子;“二元对立”
迹毅然向前走去。对江内心活动的细腻深情的描绘,生动地反映出江作为一个妻子特有的感情,一句“我怎能流着眼泪革命?”更写出了她的坚强与坚定。左旋肉碱论坛
小说中对江的描写着墨最深之处便是她在渣滓洞集中营中的情形。十个指尖被钉进竹签,她却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她把敌人的审讯当做揭露敌人的战场,早已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就义前,她带着“永恒的微笑”,梳理好头发,换上蓝旗袍,吻别“监狱之花”,同战友一一告别,从容镇定地走向刑场。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改,心不跳。”这是她一生的总结,是这位革命烈士英雄品格的基本特征。
《红岩》对江形象的细腻塑造,为我们生动地展现出一位怀揣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断地向工农兵靠拢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正面知识分子形象。
风胸《红岩》中的反面知识分子形象
甫志高作为《红岩》中最先出现的人物,也是这本小说中最典型的反面知识分子。他因为性格上的软弱性最终走上了“反革命”的歧路,“在那风雨飘摇而又黑暗动乱的年代,性格如他的人不适合做革命者。”
首先,甫志高太过于看重“个人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代表。文中多处描写暗示,他过于追求物质与“个人主义”。“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这是对甫志高家里客厅布置的描写,余新江认为甫志高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他是为了掩护自己才过于追求生活品质,然而实际并非这样,甫志高对生活的追求恰恰反应了他那极强的“个人主义”,与其他无私的革命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次,他对家庭过于眷恋、依赖。一个最终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家庭与革命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之中。然而,甫志高在身份暴露的情况下,
048
文艺评论
从网剧《陈情令》走红
泰国看中华文化的
海外传播
张兰兰
乳腺切除术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摘 要:网剧《陈情令》不仅在国内热播,亦在泰国引起热烈反响,成为泰国红极一时的文化IP。本研究以《陈情令》为例,探析其在泰国的传播情况及走红因素,旨在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以及国产剧未来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陈情令;网络剧;海外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张兰兰(1995-)女,汉族,湖北襄阳市人,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文化传播。
研究缘起
mgs1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在满足受众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的同时,亦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文化传播载体。中国国产剧出海浪潮曾经历了“墙内热剧墙外遇冷”的时期,但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产剧出海捷报频传。
中国金融管理学院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部被誉为“现象级热剧”的国产网络剧《陈情令》,自播出以来,不仅在国内大火,还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追剧热潮。据泰国当地媒体报道,成为泰国爆款的《陈情令》在当地引发了现象级社交媒体热度:每次最新剧情、相关活动、主演访谈均登上热搜,并引发同人漫画、表情包、粉丝向MV等全民再创作。可以说,这是一部在泰国成为了“文化素材”的国产剧。这不仅是当代东亚青年审美趣味的一次大型联谊,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推广的一次精彩胜利。故笔者认为《陈情令》在海外的动态值得捕捉。
本文认为,《陈情令》之所以能够引爆泰国,除了其本身优质的剧情内容,精美的服饰、道具、画面外,相比其他剧,《陈情令》的独特之处还胜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编于超高人气耽美玄幻网络小说《魔道祖师》,粉丝基数庞大,且极大地迎合了泰国青年体的审美兴趣,形成了“粉丝圈层效应”,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二是搭载于腾讯视频于2019年6月在泰国推出的海外流媒体服务平台WeTV顺利实现了“造船出海”。
网络剧《陈情令》走红泰国的独特条件“圈层效应”:跨国互动引发强烈共情
《陈情令》的粉丝基数庞大,分别由小说粉、漫画粉、广播剧粉、动漫粉、网剧粉五大粉构成。泰国、韩国等海外观众之所以对《陈情令》如此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原著IP 《魔道祖师》在海
即使“背心冰凉,害怕得连心跳也停顿了”,却还记挂着妻子的安危,铤而走险回家看望。这是与小说
中其他的正面知识分子形象截然不同的行为,无论是江,还是成岗、许云峰等等最终走向革命正确道路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为了革命毅然决然地舍弃小我、舍弃家庭。
甫志高在党的考验与磨练下,仍不能摆脱知识分子的独特性,仍旧坚持“个人主义”、追求“小资情感”,这也是他最终走上反革命道路,成为了革命的叛徒的根本原因。
描写知识分子形象时运用“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
《红岩》在对正反知识分子的描写方面,便运用了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下面我将从小说对江雪琴和甫志高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分析作者运用的二元对立的利与弊。
经纬线首先,从外貌描写来看,江出现的场景前文已经提及过,作者从成岗的视角描写江,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是干净利落、成熟温和的“知心大”形象,从而也使读者很快也代入了江正面知识分子的整体形象。反观文中对甫志高的外貌描写:“甫志高嘘了一口气,骚着自己油亮的头发。”很明显,“油亮的头发”是对反面人物的惯用描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油滑、猥琐”等反面形象。其次,从面对家人与党的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来看,当江看见被悬首示众的丈夫的瞬间,悲伤侵蚀了她整个思想,不过她为了党很快强压住了极度悲伤的情绪,重新投入到斗争之中。而甫志高在得知被暴露了以后,他却是想着给妻子买她爱吃的四川麻辣牛肉,作者对他的这一细节抱有相当反对的态度,点明这是一种不顾大局的体现。
这样“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好处在于能让读者一下子就对小说中正反面人物有了明确的认知,不过弊处也显而易见。在“十七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写作方式的运用并不是很成熟,使得人物刻画模式化,程式化,僵化,抹杀了人性的复杂性。我们并不能说所有的正面人物都仪表堂堂、一身正气,所有的反面人物都油光满面、矮小猥琐;同样,《红岩》中的正派人物在面对家人与党的冲突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家庭而顾全大局,而反派人物则会立刻选择个人利益,未免太过于绝对。因此,《红岩》在人物描写运用的“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使人物形象过于非黑即白,隐藏了人性的复杂一面,不免得有些模事化,使人物形象僵化、程式化。
虽然说是分析《红岩》中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但是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知识分子,都摆脱了原本属于知识分子的气息。而依旧保留知识分子特性,没有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甫志高却成为了反面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们对知识分子的形象大部分都用了“二元对立”的写作手法,对知识分子的分类无非就是“革命”“反革命”两种,“不革命”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人提及。由此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在中国文学中的形象正在逐渐瓦解、逐步扁平化。
参考文献
[1]罗广斌,杨益言.红岩[H].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梁超.《红岩》人物思想及心理分析[J].芒种:下半月,2013(11):22-23.[3]邱思宇.《红岩》中叛徒甫志
高的形象分析[J].广东蚕业,2017,
051(009):69-69.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7:2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21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分子   形象   成为   描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