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美术中的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美术中的彩-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摘要:“美术”是特殊文艺体制下“为政治服务”的美术形态,也是特定时代政治和文化的浓缩图景。它构建了艺术史上独特的形象体系,一种以政治涵义和意识形态为导向、以歌颂和工农兵为主题、以“红、光、亮”为彩特征、以“三突出”与“高、大、全”为创作原则的特殊表达程式,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艺术上的独特个案。
关键词:“美术” 图像特征红、光、亮
一、引言
石门五中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序列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图像模式和形式手法特征。
近年学界一般将“美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1966至1976年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或疏离的各类美术作品及现象;二是这一时段出现的直接表达政治意图的美术。总体来讲,“”美术作品的主要形态和主导倾向仍是直接体现“”政治需求的,这也正是“美术”具有明确代表性的根本原因。
屋顶上的绿宝石主题曲
“美术”是特殊文艺体制下“为政治服务”的美术形态。它是特定时期政治和文化的浓缩:既是对美术意识形态化的挪用和简单粗放的功能性诉求的呈现;同时也描画出一个时代的美好幻景,包含了大众朴素真挚的情感。“美术”把现实功能诉求和艺术因素糅为一体,构建了艺术史上独特的表达程式——以政治涵义和意识形态为导向、以歌颂和
工农兵为主题、以“红、光、亮”为彩特征、以“三突出”与“高、大、全”为创作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导,后又倡导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标准。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影响,“”时期的美术甚至所有文艺作品,艺术家的审美个性让位于大众的欣赏趣味,高度突出政治意识形态,“红、光、亮”占据绝对地位。从工农兵大众中接受教育和改造,进而顺应工农兵的欣赏诉求来创造工农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是“红、光、亮”盛行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红、光、亮”与“高、大、全”的创作模式,极具主观性和程式化特征,归纳了“美术”最显著的视觉风格和最具时代性的特征。
现代艺术150年“美术”的表达样式还与“三突出”的创作方式紧密相连。西方及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造型方法,不断地夸张、强化甚至极端化,终于在“”中衍生为塑造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原则:极力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也成为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法则之一。
“”时期,“政治”与“艺术”的关系特别是政治内核对艺术形式的左右,构成了“美术”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美术”承担着特定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功能诉求,也在视觉形式和语言手法上构筑了独特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艺术上的一个独特个案,这正是其史学价值和研究意义之所在。
二、红、光、亮的图像特征
(一)题材选择 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产生。《纪要》把社会主义文艺的构成概括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无产阶级的创作原则和无产阶级的艺术方法四方面。实际上要求一切文
学艺术以政治为中心、为政治服务,直接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文学艺术从此沦为政治的工具,美术创作尤其深深盖上了政治烙印,绘画题材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
“”时期,历史、山水、花鸟题材的创作式微甚至成为“毒草”,只有“圣地山水”和“诗意山水”受到推重,而人物画创作持续繁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主流形态,使劳动人民成为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创作者们必须按党的政策去开拓提炼新的创作素材,了解学习先进人物的革命思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有了思想上的保证”①,就能为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积累丰富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领袖题材的创作,尤其是的肖像在是“美术”中政治彩最为浓重的类型,
能最为清晰地映照出“美术”中政治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领袖题材的创作以其题材的敏感性、前沿性和探索性,成为反映文化政策和主流文艺思想变迁的晴雨计。构成了一幅当政者、艺术家、艺术受众、艺术思潮和文化政策之间多样互动的文化景观。”②
“美术”的主题流变无疑是成政治信息变异的征象。美术中工农兵、少数民族、女性等各类形象的被选择,无疑是政治宣传的需求。创作者根据主题需要、人物的阶级特征去刻画人物表情,设计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模式,着意凸显人物膨胀的激情。反过来,美术作品的主题选择、观念传达、审美倾向、寓意寄托甚至艺术手法等的转换也都能在相应的政治事件或政策宣传中得到验证。“美术”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③,政治指向性非常明确。“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就构成了“”美术的根本主题,特别是政治对艺术面貌的左右。丰田全面质量管理
(二)创作程式时代,美术作品内容和题材都是经过审定的,创作被限定在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下,艺术范围变得十分狭隘。艺术元素让位于政治元素,要求直观化、易解化、力量化,成为易被普通大众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
美术图像形成了程式化的象征性图像体系。具体有:一、主从式和中心式的构图法;二、主大从小的比例法则;三、效忠式姿态的图解法;四、人物笑容的脸谱化。《中国现代绘画史》中称这种千篇一律的表情为“咧嘴傻笑”④。
醋酸
艺术家往往遵循特定的创作模式:
第一,按政治需求提炼将创作素材,再根据民众的审美转换为明确易懂的画面。创作者先选取大众熟悉的题材,然后依据特定的政治主题去设定情节,再将其置于真实的环境中;同时要求画面直观通俗,常常依靠典型环境、典型道具来交待情节与揭示主题,或者利用画作题目甚至画面中直接出现文字作直白的提示(图一)。
第二,严格以“三突出”为原则处理画面。常用手法有:一、用近焦特写塑造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二、以仰角的视线表现人物的英雄气魄;三、用夸张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使主要人物尤为突出;四、将主要英雄人物安排在最显著的位置(图二)。第三,按“比现实更高大、更完美”的原则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对人物造型作理想化的处理。《怎样画连环画》提供了这样的理论依据:“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人物造型必须提炼和再创作,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应是成千上万英雄人物的典型概括,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对速写来的无数工农兵形象要进行集中提炼,使塑造的英雄形象更高大,更完美。”⑤
第四,用鲜艳明亮的调处理画面。画中总是场景光明、气氛热烈、阳光灿烂,人物的面永远过于健康地红润(图三)。
归纳起来,美术是一种消逝的艺术,表现为:绘画传统(题材、笔法、表现手法)、艺术规律(
创作自由、艺术创作能力、风格多样性)、文化良知等的消退;又是一种强化的艺术,对绘画手法(主题、彩、构图)、政治内核(阶级、路线斗争)、精神传达(社会理想)等的强调。
(三)图像特征:“红、光、亮”与“三突出”
1.形成“高、大、全”与“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植根于中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中。强烈的对比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则一致,并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如阎本立《历代帝王图》,即以文弱侍者衬托帝王高大。而“美术”图式的形成又受到“样板戏”的极大影响,画面构图、场景设置、人物表情、动作设计等都带有舞台彩。从革命样板戏中总结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更成为“”期间指导和规范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根本法则。当时,组织了拍摄样板戏电影,样板戏剧照很快以电影海报、年画、连环画的形式而广泛传播,使“高、大、全”、“红、光、亮”模式得以迅速推广。
2.确立 1968年5月23日《文汇报》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三突出”标准:“‘三突出’,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来。”⑥
“三突出”被《红旗》等杂志奉为指导革命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的体现”⑦。“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王曼恬强调:“美术创作也要搞三突出。”⑧“三突出”建
构了一套以主要英雄为中心的解决人物关系、冲突构成和艺术调度问题的艺术处理法则。这也成为美术创作中人物形象完全理想化、极端形式化、高度程式化的基础。
“高、大、全”创作原则,体现的是对主体人物塑造和构图的要求,要把正面人物加工为大众崇拜的视觉形象。将人物置于比视平线高且最显著的位置。它其实是模拟舞台的对艺术手法的简单处理:包括人物的造型脸谱化、脸红润化、眼神概念化、姿势程式化、场景固定化及构图全景化(图四)。
“红、光、亮”作为“美术”的典型特征,是社会政治化和文艺大众化之下的视觉审美取向。“美术”对红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9:19: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2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八角楼的灯光
下一篇:红军的饷银
标签:美术   政治   艺术   文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