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生态是中西医真正结合的新途径

剑麻纤维人体生态是中西医真正结合的新途径
福克斯熄火门
众所周知,祖国传统医学的中医疗法与西方的医学技术,隶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认识方法和哲学思想,存在很深的鸿沟。许多慢病和疑难病的是目前西方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最常见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用西药只能控制症状,一旦停药,血压、血糖、血脂会随即升高,被一些中医学者和坊间百姓诟病西医治病是“治标”“做表面文章”。祖国传统中医学也被部分西医专家所抨击,含马兜铃酸类药物造成相当多的肾功能衰竭,某些中药成分还与肝癌等癌症疾患密切相关,这些负面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尤其是一些中医药的现代化,一些中药注射液的应用因不符合传统中医药的原理,并存在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已经被部分西医工作者所唾弃。故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之间多数情况下是处于对立状态的,更谈不上融合发展。
因医学的复杂性,单一的理论体系只能解决人体中部分问题。国人们仍然希望能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与西方医学的现代进行有机结合,使二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期望取得“1加1大于2”的效果。遗憾的是,从上世纪初西方医学在中国普及开始,到五十年代的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研究还多停留在政府和专家学者呼吁提倡,和采用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从微观层面研究中医中药的低级层面。其中主要原因是中西医分属不同的理论和哲学体系,微观层面和低水平的相互关联无法使二者达到真正的“结合”和“融合”,故多数情况下
中西医结合只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从宏观层面寻中西医两种理论的契合点,进行高水平的理论融合,用一种新的理论“道而统之”,这可能是中西医真正结合之正道。
近来西方医学中人体微生态学说的提出和不断进步,打破了过去传统西方医学理论,还为中医中药发挥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认为肠道菌改变是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共同核心,故人体微生态,即肠道菌,是连接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纽带之一,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1 人体微生态理论
1.1 人体附有巨量微生物 人体微生态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和大自然一样,都是个巨大的微生物温床,和人类有繁殖能力一样,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一个成人体内繁殖出大约100万亿个体,远多于人体的细胞数,大约是一个人全部组织细胞的10倍。曾有学者戏称“人类是由10%人和90%微生物组成的”,这些微生物是与人体细胞基因组并称的人体“第二大基因组”。人体微生态主要由胃肠道、生殖道、口腔、呼吸道和皮肤等微生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肠道菌,目前临床上多用肠道菌的概念代替人体微生态,实际上两者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1.2 人体细胞与微生物共生 目前的研究已发现人体内共存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微小生命体对于人体的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即人体是由约10万亿个细胞和100万亿个微生物组成的生命共生体,人体细胞和附着的微生物之间是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Blaser M就把这种住在人体内的微生物称是“住在我们体内,不仅能与我们互动,还能彼此相互影响,并真正地把我们的身体当做'家’的生物体……”。
2 西医认为人体微生态改变可致病
随着研究技术和维度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道菌,和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帕金森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自身免疫病、癌症、皮肤疾病、肾脏疾病等等。并先后提出肠脑轴、肠肺轴、肠心血管轴、肠肾轴、肠皮轴、肠膀胱轴、肠免疫轴等病理生理概念。甚至有学者认为,人体有30%的疾病源于先天遗传性疾病,另外70%的疾病是外界理化因素通过影响肠道菌而致病。这提示人体微生态不但是一个变化着的自稳系统,还是一个令人诧异的功能系统。
2.1 神经精神疾病 既往认为人体是大脑在控制内心和思想,但现代科学研究带给我们颠覆
性的认识,大脑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肠道及微生物控制,即肠道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目前的研究已经把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肠道及微生物改变联系在一起了。人类情感、心情甚至表达,不再只是依靠大脑,而也要听从肠道。基础研究发现,严重细菌感染可让人长期抑郁焦虑;人体肠道内有些坏细菌,能让实验老鼠也焦虑消沉;把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大便里的细菌分离出来,转移到小鼠肠道里,这些小鼠表现出焦虑。临床研究也表明,孤独症的发生往往伴随有肠道问题,如合并肠漏症和肠易激综合征,故机体肠道菌的平衡非常重要,是维持大脑功能强大的关键所在。
2.2 高血压病 人体微生态动物实验研究已证明,高血压的动物存在肠道菌构成改变,表现为菌的丰度、多样性、均一度降低,而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升高。临床研究已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的改变;临床研究还发现,高血压病前期患者肠道菌就已出现异常;通过检测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检测肠道菌,可以预测患者是否发展为高血压。尤其有意思的是,实验研究还发现,移植肠道菌可“移植”高血压。通过粪菌移植的方式,把高血压患者的粪便样本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就会诱发高血压。还有研究发现,当某些肠道细菌被抗生素杀死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就会有所下降,这都证明高血压和肠道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既往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给予促进有
益菌繁殖的膳食纤维类非淀粉多糖,以重建肠道菌平衡,可有助于血压的降低。
2.3 生长发育 2015年Gordon等学者在《Science》和《Cell》杂志发表的系列研究表明,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肠道菌的组成可决定个体是否能健康生长。实验研究发现,移植不成熟微生物组的小鼠生长情况较差,移植成熟微生物组的小鼠则在饮食相同的情况下长出更多的肌肉和更致密的骨骼。随后的研究显示,母乳含唾液酸化的人乳低聚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合适的肠道菌;将这些低聚多糖纯化后,再添加到小鼠饮食中,可使移植不成熟微生物组的小鼠也长出更多的肌肉和更强壮的骨骼。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肠道菌通过改变小鼠的生长激素等激素水平,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故认为这些研究是全球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人类营养带来深远的启示,即操纵肠道菌有望改善儿童的营养状态。目前全世界每年因营养不良导致300多万儿童死亡,造成发育迟缓、免疫及认知发育缺陷,可通过补充膳食纤维类的非淀粉多糖,帮助机体建立合适的肠道菌,从而进一步改善其发育状况。其重要意义在于,这将改变非洲等贫困地区援助的传统模式,从单纯“送粮食”,应转变为“送肠道细菌食粮-膳食纤维”,后者可能更有效。
2.4 基因传递 人体微生态还可能通过交配选择、性行为及受精过程影响人类遗传物质的传
递与交互影响。有学者将果蝇分为两组,一组以麦芽糖为食,另一组以淀粉为食,当这两组果蝇混合时,以麦芽糖为食的果蝇优先与其他以麦芽糖为食的果蝇交配,以淀粉为食的果蝇也同样优先选择其他以淀粉为食的果蝇。作为该研究的延续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果蝇的交配行为偏好取决于它们独特的微生物,当给予抗生素杀灭微生物后,这种交配行为偏好消失了。这提示微生物会影响交配选择,交配选择影响微生物的传递,即在微生态传递过程中存在选择演变过程。
2.5 减肥 提到减肥就想到节食和锻炼,是不完全正确的。有些人一直很注意饮食,但却无法减少体重,而另外一些人任意享用美食,体重却纹丝不动,这其中的机制可能和肠道菌有关。近来Trajkovski等学者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发现,剔除肠道菌竟然可以阻断肥胖,首先利用抗生素剔除肠道内的菌,且在无菌环境中饲养小鼠,随后给予高脂肪饮食,当正常小鼠变得肥胖时,这些肠道内无菌的小鼠还可以依然保持苗条。然后再将胖老鼠粪便移植给瘦老鼠,结果瘦老鼠也变胖,如给予膳食纤维类非淀粉多糖,胖老鼠会再瘦下来。这提示肥胖是体内导致肥胖的肠道细菌在作祟,给予细菌的食粮膳食纤维可纠正这种肠道菌的异常,有助于减轻体重。其次,复旦大学的研究表明,中国肥胖儿童的增多可能与儿童肠道菌异常有关,推测原因可能是使用兽用抗生素,食品受到白银帝国 下载
抗生素污染,进一步造成儿童肠道菌的变化。
古希腊先哲希波克拉底名言:“所有疾病都源于肠道”。现代科学研究带给我们颠覆性的认识,大脑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肠道及微生物控制的,即肠道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非遗传因素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中医理论可以人体微生态改变为基础
dcd3.1 庄子“道在屎溺”的现代解读 “道在屎溺”的典故出自《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意思是比喻道之无所不在,即使是在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他有着自己的哲理和典故。现代医学证明,存在于“屎溺”的人体的微生物无处不在。大自然的主人不是人类,而是微生物。生命的起源可上溯到3000多万年古猿出没的前中新世中晚期,再远是从1.44亿年前开始统治了地球8000万年的恐龙时代,但是目前世界上最最最古老的已知化石已经有37亿年的历史,比刚刚提到的恐龙时代还要早上25倍。
曾有伦敦大学地球科学系的两位研究者发现到的化石已经有37.7亿~42.8亿岁,令人惊讶的是化石里面就包裹着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微生物。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3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1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肠道   菌群   研究   人体   生态   发现   疾病   改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