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与共生藻共生的秘密

珊瑚共生藻共生的秘密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之友》 2010年第5期
    ◆文/谭飞飞
    你知道珊瑚细胞内有着神奇的“太阳能发电机”吗?这个神奇的“发电机”不仅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可储存的能量供珊瑚使用,也可吸收珊瑚菌更神奇的是,随着珊瑚的成长,这“发电机”能自我复制增加数目,以符合长大的珊瑚所需。
    有趣的是,如此先进的“发电机”可以直接由珊瑚妈妈传给珊瑚宝宝,或是在成长过程中自己“跑”进来。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控制管理这有智慧的“发电机”,珊瑚宝宝也必须下许多工夫。
    我们早就知道动物细胞内都有“发电机”,那叫做粒线体,而这个“太阳能发电机”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一共生藻。动物与植物的亲密共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体为了互助而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依照共生的“亲密程度”,还可以分为外共生及内共生。
    外共生是属于“普遍级”的关系,共生体与寄主可以靠得很近,但仍限于寄主的表面,大者如海葵与小丑鱼,小者如生存在肠道表面的益生菌(肠道菌),都是外共生的例子。内共生则是“限制级”的关系,共生体与寄主的关系非常亲密,寄主完全接纳“特定”的共生体进到细胞内或组织内的细胞间质中生活。科学家发现,海葵、水母、珊瑚及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都能与共生藻进行“限制级“的内共生现象。
    以珊瑚为例,珊瑚是二胚层动物,身体的组织只有外胚层与内胚层。在珊瑚成虫体内,共生多发生在内胚层,共生藻几乎占据了整个内胚层。共生藻在珊瑚体内依然能进行光合作用,并把产物供给珊瑚使用,是珊瑚成长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珊瑚的白化是因为与共生藻间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以致共生藻离开了珊瑚,而长期失去共生藻的珊瑚会渐渐地走向死亡。由此可知,维持与共生藻的亲密关系,对于珊瑚的健康及命运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许多国家遭到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玉米等农作物又拿去生产生质能源(一种重要的再生能源),从而造成养殖业者的成本节节升高,肉类价格因而飙涨。有人曾幻想,如果养猪养鸡能像种菜一样,给它阳光、空气和水就可以长大,该有多好。有识之士对这种幻想可能会嗤之以鼻,但神奇的是,珊瑚竟然办到了。珊瑚能命令一居住在体内的房客(共生藻)交出90%以上的光合作用产物当做“房租”,因此,它只要每天定时做做日光浴,记得“收房租”,就衣食无忧了。
产品样本制作
互信息    但“房租”这么高,共生藻不会抗议吗?“房租”又是怎么计算的呢?会随环境、“物价”波动吗?珊瑚又如何避免共生藻呼朋引伴白吃白住呢?它们又是如何沟通对话以维持互利的共生关系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好奇的。答案如果能揭晓,不仅能够使珊瑚不会因环境变迁而白化死亡,甚至可能制造出“绿巨人”,或衍生出创新的生物科技应用。破解珊瑚亲密对话的密码
    恋爱中的男女可以通过温柔的言语及亲密的肢体动作沟通爱意,驯兽师可以利用食物及鞭子驾驭勇猛的狮子,珊瑚与共生藻又是怎么沟通的呢?它们之间如何交流呢?这有点困难。因为牵扯到复杂的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间的交互作用。
    珊瑚虽然只有两个胚层,但组织细胞奇特复杂,并无明显特化的器官。共生藻又只躲在内胚细胞中,若用传统的萃取法进行生化分析,因经常会受到外胚层组织细胞的干扰,而无法看清楚内胚层细胞与共生藻间的生化反应。不论是以蛋白质体学策略比较蛋白质的变化,或以基因质体学策略分析基因表现的差异,外胚层大量的基因及蛋白质产物,往往掩盖了共生藻与珊瑚的对话讯号,这个瓶颈一直纠缠着研究珊瑚共生机制的科学家。
    最近,在科学家的努力下,终于建立了珊瑚胚层的分离技术,暂称为“珊瑚人工褪皮技术”。利用这项技术萃取蛋白质或分析基因表现时,可以使外胚层褪下分开,不再受到它的干扰,因此能准确地分析共生细胞的基因表现变化,加速调控共生机制分子机理的研究,与此同时,也渐渐发现了许多珊瑚与共生藻从前不为人知的秘密。共生藻在珊瑚体内的旅程
    珊瑚的生殖方式通常是分裂生殖(无性生殖),只有在特定时期才进行有性生殖,即产生配子(精、卵)。当珊瑚把配子放出体外时,这些精子和卵子在湛蓝的海洋中邂逅结合,然后吸收共生藻一同发育成新的珊瑚个体。然而像火炬珊瑚等对后代有更贴心的照顾,它们让精子与卵子在体内先结合发育成胚胎,并给予共生藻,等到发育成幼苗时再将它们释放到海洋中,在这个时候,共生藻就已经存在于火炬珊瑚幼苗体内了。
    珊瑚本身在可见光下并没有明显的体,共生藻则呈现深褐,因而从外观可以看到共生藻在珊瑚幼苗体内有特定的分布。在接近口部处密度最高,越往底部共生藻越少,而且当这些幼苗着床之后,触手就由原先共生藻集中的位置,即口的周围,开始分化出来。经由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共生藻呈现红荧光(叶绿素的荧光),而口部具有强烈的绿荧光(绿荧光蛋白)。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当口的结构形成,表示胚层的翻转已经完成,胚胎的内、外胚层的结构已然成形。
    由组织切片发现,有别于一般珊瑚成虫,火炬珊瑚幼苗不仅内胚层有共生藻,外胚层也有共生藻存在。尤其在幼苗刚放出体外的第1天,几乎80%左右的共生藻存在于外胚层。随着幼苗的成长,在外胚层的共生藻数量逐渐减少,而内胚层则渐渐增加。直到幼苗开始着床分化出触手后,共生藻几乎都到内胚层了。
    这说明或许外胚层不适合共生藻长期生存,因此可能经由中胶层逐渐转移到内胚层,内胚层则是最
适合共生藻生存的地方,因此生长较快。由此,共生藻在珊瑚的体内可能会不断地旅行,寻觅合适的栖所。
    由于共生藻是植物,其生理状况受到光线的影响非常大,不论是进行光合作用或细胞分裂的调控,都直接与光线有关。在正常光暗周期下的珊瑚幼苗,6天后仅剩10%的共生藻还停留在外胚层。但如果是以暗处理或施以药剂干扰共生藻的光合作用,多达40%~50%的共生藻仍停留在外胚层,无法迁移。
    研究人员推测,珊瑚外胚层大量的绿荧光蛋白就好像戴了一副太阳眼镜,可以遮掉过量的紫外光及蓝光。当幼苗在母体中时,有母体绿荧光蛋白的保护,可借以调控内胚层中的共生藻。但离开母体后,幼苗就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了,因此幼苗外胚层中的共生藻可能为了避免过强的光线照射,开始迁移到内胚层。也或许是珊瑚幼苗为了保护或调控共生藻,而主动把它搬移到了内胚层。这些微妙的机制,显示出珊瑚与共生藻之间有奇特的生命联结。向共生藻“打暗号”
弹道修研    在最新的研究中还发现,珊瑚绿荧光蛋白的功能除了遮蔽强光外,可能还扮演控制共生藻细胞分裂的角。在实验室里,共生藻可以由珊瑚组织中分离出并单独培养,这时的共生藻是处于非共生状态。非共生状态的共生藻平均每24 h可以完成一次细胞分裂,由1颗分裂成两颗,若环境合适,再过24 h后,两颗就会分裂成4颗。依此类推,很快就会衍生出庞大的共生藻族。
    但是在共生状态时,共生藻就不能毫无限制地分裂了,因为在珊瑚组织细胞内,空间有限,而且珊瑚也不能任由共生藻大量复制而塞爆自己。然而珊瑚是如何控制共生藻的分裂呢?
    之前的研究显示,在珊瑚体内的共生藻族,仅有约5%在进行细胞分裂,但单独培养的共生藻族,则有50%以上在进行分裂。珊瑚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只准许5%的共生藻进行分裂呢?除了科学家很早就提出的,珊瑚可能利用养分来控制共生藻细胞复制等假设外,又发现了另外的可能机制。
    实验发现,单独培养的共生藻只受蓝光的刺激而分裂,不受其他波长的光线如红光等的影响。因此当没有蓝光时,共生藻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
    更有趣的是,如果是以珊瑚的绿荧光蛋白(专门吸收紫外线及蓝光而发出绿荧光的蛋白)来遮蔽或直接加入单独培养的共生藻时,共生藻细胞分裂的比率就明显下降。可见珊瑚是用绿荧光蛋白向共生藻打暗号,把刺激分裂的蓝光吸收遮蔽,提醒共生藻不能过度的分裂,以维持体内数目的恒定。研究珊瑚共生的远景
节电技术
    造礁珊瑚是海洋中珍贵的宝藏,虽然在全球海洋里所占的面积并不多,却在整个海洋生态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部分的造礁珊瑚都与共生藻进行互利的共生现象,而共生现象的和谐与否,则直接影响珊瑚本身的健康。
全球十大恶人并行空间
    不仅如此,共生现象也提供了  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模式,来解答为何一种植物(如共生藻)能够在动物细胞中生存,并且彼此调控影响。了解这种亲密的关系,不但可以让我们对于动物免疫系统的调控有所领悟,而且有助于了解动物与植物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现在,科学家正经由多种生物学的层面,从分子、细胞、组织及个体的层次,对珊瑚与共生藻之间的共生现象做更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希望揭开珊瑚与共生藻之间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4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1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共生藻   珊瑚   共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