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论
(INTRODUCTION)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方法。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凌慧萍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
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透传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概括了太阴病的基本特点,作为整个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反映了太阴病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太阴病亦分为太阴病本证和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本证即太阴病提纲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且自利不渴为基本表现。太阴病兼变证主要有太阴兼表证,太阴兼腹痛证以及寒湿发黄证等。
太阴病的,仲景提出“当温之”大法,即太阴病本证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太阴病兼变证中,若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若兼腹痛证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大实痛则化瘀通络,用桂枝加芍药汤或
桂枝加大黄汤;属于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即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太阴病的转归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过恰当或自身阳气恢复,其病得愈。二是太阴病过用温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由太阴而转出阳明。三是病邪内传,太阴病由于失治误治,阳衰加重,病邪又可传入少阴或厥阴,因此,一般认为太阴为三阴之首,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
(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taoyin disease)
【学习要求】
掌握太阴病提纲证
【原文】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①。(273)【词语解释】
①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
医学生物技术【原文析义】
本条为太阴病的提纲证。太阴病是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常所导致的疾病。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或因运化失职,寒湿内阻,气机不畅,故见腹满。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由于中阳不足,升降失职,浊阴上逆则呕吐。中气下陷,寒湿下渗则见自利。自利是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自利益甚”,则指下利逐渐加重,乃由于呕吐,食不下,使脾胃更伤,气陷更甚所致。脾胃虚弱,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职,故食不下。时腹自痛也是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乃由于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或寒湿内阻,气机阻滞所致,常表现为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当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方用理中汤丸。若将腹满、呕吐、不欲食、腹痛误认为阳明里实证而误用下法,使中阳更伤,脾胃更弱,运化无力,水停食阻,寒凝气滞更甚,可导致胸下结硬。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反映了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太阴病本质,为太阴病主要脉证和共有症状,故立为太阴病提纲。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气机不畅。
意义:太阴病的基本脉证,凡具备此证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疑难点击】
本条作为太阴病提纲,各家认识比较一致,但对本证成因及性质,观点有很大分歧。张兼善认为是饮食生冷,饮食过多,损伤脾胃所致;王三阳主张此风寒中于太阴经,非中脏腑之阴证,亦非阳邪传里;成无已、汪苓友认为属阳邪传里之热证;尤在泾提出不必拘传径、直中,不必究伤寒、杂病,只要出现提纲中证候,即可诊为太阴病。目前多数学者注家,包括各版教材均宗尤在泾之说。
【复习思考】
太阴病提纲中所述主症及病机是什么?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
(Major syndrome of taiyin disease)堆焊焊条
【学习要求】
掌握太阴病病机、治法及代表方。
【原文】计算机产业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①故也,當温之,宜服四逆輩②。(277)
【词语解释】
①藏有寒:藏同脏,指脾脏虚寒。
②四逆辈:指四逆汤一类方剂。包括理中汤。
【原文析义】
本条论太阴病的主症、病机和治则。自利为太阴病最主要症候之一,乃由于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寒湿下渗所致,详见于273条太阴病提纲。因无热邪,仅是脾胃阳虚,
寒湿内停于中焦,且下利轻,津未伤,故口不渴。自利不渴不仅可与里热下利之口渴作鉴别,
而且亦与少阴病“自利而渴”有别,是太阴病的典型证候之一。与太阴病提纲症候相参,则辨证更为准确。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脏虚寒,故称“藏有寒”。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未言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临证可视病情的虚寒程度,轻者单纯脾胃虚寒宜理中汤(丸),重者由脾及肾,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自利不渴,同时应伴有太阴病提纲中的证候。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复习思考】
挂壁式电视
太阴病的主要症状、病机及大法是什么?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
(Associated and deteriorated syndromes of taiyin disease)
【学习要求】
掌握太阴腹痛证、太阴发黄证;熟悉太阴兼表证。
一、太阴兼表证(Taiyin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superficies-syndrome)
【原文】
太陰病,脉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
【原文析义】
本条论太阴兼表的证治。原文举脉略症,冠以太阴病,脉当缓弱,今脉缓弱而反浮,说明里虚不甚,且病机向外。除脉浮外,可伴头痛、恶寒、四肢疼痛等证,故以桂枝汤治之,
既可调脾胃,又可和营卫,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本证为素有脾阳不足,复感风寒之邪而患病,故不可用麻黄汤单纯发汗。然对此太阴兼表之表里同病,若里证较重者,应以四逆辈先温其里,后解其表,或用桂枝人参汤,温里为主,兼以解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0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太阴   脾胃   提纲   运化   中阳   中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