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诊碎玉李培生教授伤寒论十辨

临诊碎玉李培生教授伤寒论十辨
李培生,男,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一代宗师、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家学渊源,谦逊好学,除自幼精勤博览、师事百家外,1934年于上海中医学校毕业,并曾遥从上海近代名医恽铁樵先生函授学习,深得其传。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
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1986年被省工会、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6年被省科教部授予湖北省科教部优秀党员。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教委、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治学严谨,在中医各科基础理论方面功底深厚,于《伤寒论》之理论与临床研究,卓有建树,精通中医《伤寒论》,临床擅长诊治外感热病与内科疑难杂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迄今70余年,一生奉行精诚二字,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擅长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对内、妇、儿科疾病,疗效确切,每起沉疴。创制的清化解郁汤、清上定痛汤、疏肝利胆汤、温涩固宫汤、寒凝止崩汤等许多验方,是内科头部疾病、肝胆病症及妇科出血性病症的常用效方。学术专著有: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万字《柯氏伤寒论翼笺正》;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万字《柯氏伤寒附翼笺正》;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40万字《柯氏伤寒论注疏正》。并曾多次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伤寒论》教材。
2009年8月4日,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伤寒学家、伤寒学一代宗师李培生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6岁。
伤寒十辨
瓷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各种不同的具体病况,经过审疾问病等正常诊断程序,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合理措施的重要方法。千百年来,它为广大中医所掌握,一直沿用至今。辨证论治这一名词的最早提出,当来源于后汉末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如该书六经篇首,首先标出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所谓病,从六经涵义来说,即“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或简称为“太阳病”、“阳明病”。所谓证,如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如兼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则名为中风,即桂枝证;若兼或以发热,或未发热,身疼腰痛,无汗而喘,脉阴阳俱紧等名为伤寒,即麻黄证。所谓脉,如太阳表证以浮为主脉,但脉浮中又有浮紧、浮缓、浮数或脉浮而迟等种种不同。所谓治,如表病以发汗为大法,而汗法中又有辛温解表、开泄腠理而发汗;或辛温解肌、调和营卫而取漐漐微汗。从治法深入言之,更有主治、兼治、先治、后治、正治、反治等等不同。《伤寒论》在六经的前提下,对于复杂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机制的千变万化,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于诊断方面,探讨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较为突出的约有以下几点:sent协议
1332m络筒机
1.辨阴阳。《内经》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
主要在于审察机体阴阳的消长、邪正的进退,以判断病变的症结所在和决定采取的合理措施。故辨阴阳一项,实为探本求源的必要之图。
霍氏鲜清阴阳的涵义:一般以疾病部位在表、在上者为阳;在里、在下者为阴。性质属热属实者为阳;属寒属虚者为阴。从六经总的划分:则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为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病为阴。阳病多呈亢奋性进行性,故治法以祛邪为主,宜于汗吐下和;阴病多呈退行性衰减性,则治法自以扶正为主,或用温里扶阳,或宜育阴清热,或寒温并用,邪正兼治。阴阳这一概念,《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中,大抵可概括为病有阴阳、证有阴阳、脉有阴阳、治有阴阳等四个方面:例如《太阳篇》在辨太阳提纲及风寒温三证之后,紧接着提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引自宋本第7条,宋本条文下同),盖阳病病邪虽盛,正气犹实,卫外阳气反应较敏,故三阳病多有发热证。如太阳病恶寒发热,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有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是。阴病则病邪既盛,正气虚衰,抗病机能低下,故三阴病多无发热证。如三阴虚寒,恶寒踡卧,甚至厥冷四逆。此为六经发病之通常病况。然太阳伤寒有或未发热者,阳明病有热深厥深者,少阳病有不往来寒热者。至于三阴,太阴病有手足温者,少阴病有反发热或里寒外热者,厥阴虚寒有先见厥利后转阳回而发热者,此又何故?盖六经病在其发展过程中,
因致病因素略有差异,影响病机变化,往往可导致证候以另一形式出现,此则多为变局,似不可以此而否定发于阳、发于阴之非。故钱天来、柯韵伯等注家列此条为六经之首,提纲挈领,殊有卓见。
另有“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31条),是因表证误下,阳热陷入,与心胸间痰水相结成实,证有心下胸胁硬满疼痛,此为热实结胸,故谓“病发于阳”;若表证误下,邪热内入,无水气相结,只为心下痞证,故谓“病发于阴”。是阴阳二者,又以结胸与痞之证候对勘而言,可以会意。
《内经》谓“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仲景脉法,亦以阴阳为辨证纲领。《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迟,此名阴也”。盖阳病病位在表,受病较轻,正气充实,营卫气血流行滑利,故脉与之相应,多呈阳盛热实有余之象;反之,出现沉涩等脉,则是病邪深入,阴盛阳微,不足之象较为显著。此条虽属叔和所撰,实是仲景心法。
至于治法,《伤寒论》重在“阴阳自和”(参58条)。盖机体因感受外邪或内部脏器功能失调,而使阴阳气呈不相协调状态,即可出现六经中某一种病变。所谓“自和”,当非坐以待愈之
昆明闪电
谓。如阳实热盛者清下之,阴盛阳衰者温补之。此即《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义。《金匮》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亦与此义略同。盖治法总须根据阴阳消长、邪正盛衰之不同病况,以补偏救弊,促使阴阳气处于相对平衡之固有状态,此即《内经》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则病势虽重,自可恢复。凡此可知,阴阳两者实为《伤寒论》六经中辨证的纲领,论治之准则。胡德利
2.辨表里。表里上下,是指疾病的部位而说。《伤寒论》以太阳为六经之大表,其他各经都属于里。但表里的概念是相对的:如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则主半表半里。若阳明对太阴来说,则阳明主表,太阴主里。少阳对厥阴来说,则少阳主表,厥阴主里等是。表里用于辨证方面,还当结合疾病的属性与病邪的盛衰、正气的强弱来进行分析:如太阳主表:太阳病以自汗脉缓为表虚证,无汗、脉紧为表实证。少阴主里: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踡卧、下利等为里虚寒证,若见脉细数、舌质绛、心烦不得眠、咽干、咽痛等则是里虚热证。(《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下面讨论这个表里的问题:我们认为太阳在表,少阳是半表半里,少阳以后全是在里;少阳以后阳明是里实证,太阴、少阴、厥阴是里虚证。--与胡希恕、刘绍武之表里概念有别。)
《伤寒论》在某一证候中,亦有表里之分。如太阳蓄水,主方用五苓散,提出“有表里证”(74条)。其表,当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其里,是指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等证。又如阳明燥热伤津,“表里倶热”(168条),其表,当指身大热、汗自出、恶热;其里,是指大渴引饮,舌上干燥而烦等证。但病之重点为“热结在里”,故用白虎加人参汤直清阳明里热,兼以益气生津。
病有表里之分,则脉有浮沉之应。如太阳表病以浮为主脉。若脉浮而迟,则是表证里虚之象。沉为在里,然阳明燥热结实,则“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少阴阳衰阴盛,则“脉微细沉”,则用扶阳抑阴之法。
治法方面,一般在表里证同见之时,治则是先解其表,后治其里。例如太阳蓄血,其病较轻者则曰:“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条)者是。若蓄血证重而病势甚急者,如“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124条),则是表里证见,里证急剧,故用急则治里之法。此外,表里证具,权衡其证候轻重相等,亦可采用同治之法,如少阳病兼表不解用柴胡桂枝汤,少阴病反发热脉沉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皆是其例。再者,表里同治之法,有根据证情而侧重于表者,亦有倾向于里者,前者如大青龙汤表里双解,发表清里,而以解表为主;后者如桂枝人参汤,亦属解表温里,表里同治之法,则是以温里为主。
3.辨上下。《内经》论脉有三部九候之诊,论病机有上下之属,并有“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的治法。仲景撰用《素问》,对病机进行简要概括,亦有“上焦得通”(230条)、“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159条)、“以热在下焦”(124条)等等。揆其词义,是此处之三焦,则上焦主胸胁,中焦主大腹脾胃,下焦指少腹大肠等而言,当是纯主疾病之部位,与手少阳经三焦,义自有别。此外,治法用于补偏救弊,或因势利导,根据病机上下之属,自有重要实际意义。如“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56条)。治法是采取“高者抑之”(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下同)。若“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炙之”(325条),则是宗“下者举之”的治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3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06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阴阳   太阳   表里   发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