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5-第一章-学制与义务教育、教育目的(一)

第一章-学制与义务教育、教育目的(一)第三节学制与义务教育
重点把握西方的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
重点把握国内近代的四种典型学制。
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例2013年上-单选题】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网校答案:B
网校解析:题干即狭义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世界典型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学制类型:
(1)双轨制:19世纪欧洲(英国、西德)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阶级性)
(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
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秘林
(3)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我国学制(选择题)
续表
(二)新中国的学制发展中国式养老困局
1.1958年学制(表1-13)
拉贝洛尔表1-13《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表1-14)表1-1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三)我国现行学制及其改革
1.我国现行学制——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2.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我国近期学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学制方面,《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内容有: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学校类型单一,规模较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近代学制。当前社会学校类型更加多样化,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制中关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学制年限,入学条件等,要直接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就有可能贻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各国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会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或多或少地根据国情加以改革。
六、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
(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这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长江口货船失火(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免费的原则。
外交小灵通3.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
第四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高频考点,知识点较多)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一)概念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考察方式:选择题)
(一)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二)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具有保持教育作用的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作用,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的教育实践,具有师生双边性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中起作用的众多因(素要保证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前后连贯,并协调整合到一个方向上来。
(三)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1.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2)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我们可以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解为教育意志,它们落实在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上。教学目标有次序的渐进和积累是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接近。
四、教育目的的理论(高频选择题)
(一)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凯兴斯坦纳、孔德、涂尔干、巴格莱等。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二)个人本位论
寡核苷酸探针
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的发展。
(三)教育无目的论
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历史、具体的统一。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3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0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目的   发展   学制   学校   国家   制度   改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