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一、背景与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策略
1、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三、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涉及的问题:(1)纵向看即怎样依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设计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管理职责的分配,以确保每一位儿童都享有学习的权利(2)横向看即在每一个教育阶段怎样有计划地安排儿童的学习机会以及基本标准,以利于每一位儿单全面、均衡的发展。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一)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他的内涵以综合课程为主要表现方式,并从三个层面体现出来。从课程综合的程度看大致有几种模式:交叉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等。
(二)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音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
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三)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
1、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
2、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
3、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应该在下列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
2、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的课程结构。
3、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4、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的要求的同
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根据具体需要可试行通过“绿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的培训、获得“双证’模式。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与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一种决策机制的保障与课程改革的支持。具体有以下三点建议:(一)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
(二)坚持“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
(三)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课程改革支持系统
2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同志的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该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我们的三个面前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
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中国的教育发展应该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于现实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
(二)以德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夸越式发展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论据---------是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三)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基本要点应该是将培养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一)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二)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三)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评估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
(四)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3发达国家课程改革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一)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二)信息素养的养成
(三)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四)强调价值观道德教育
(五)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1、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儿童掌握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连通性
2、基本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二)课程设置
1、英国
2、澳大利亚
3、日本
4、法国
5、美国
(三)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信息教育渗透各级各类教育
2、强调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的传授
3、加强外语教学的力度纯纳什均衡
4、学校与企业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四)课程管理
1、统一课程
2、校本课程
三、教科书的改革
四、评价的改革
(一)英国
(二)德国
(三)法国
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在课程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课程目标的确立在学校教育中意义重大。一方面目标是课程开发的起点,它为整个课程开发过程规定了方向,另一方面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因此课程目标的确立关涉整个学校教育的根本。(二)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有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角的规定性。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角特征的前提下实施教育,缩短他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差距,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之产关系这些方面。
(三)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厦门槟榔小学
我国的课程开发和管理属于集权型模式,已经不适合新世纪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是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剩女的黄金时代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此结构认为新的课程体系依据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原则对原有的课程结构作出调整,对学生课程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如何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对原有学校课程中分科课程如何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关联进行统整,以及对设计或开发各种类型的综合课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课程结构的本体诠释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一)课程的结构的确立:是设计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环节。
1、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课程之于学习发展的功用。
2、课程目标的审视
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在依存中共生,课程目标是课程结构确立的基础或依据,而课程
结构则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途径。
3、课程结构的确立
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的对应性。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以下三种形式)
1、描述方式--------是指以文字语言表述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及其各自在学校课程体
系所拥有的地位的方式。
2、数量化方式-------是指对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地位数量
化表达的方式。
3、应用性方式-------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将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具体展示出来的一种
方式,在这种方式中隐含了前述两种要素各自的比例关系。
二、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三、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1)首先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身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乎。
(2)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比重失衡,
致幻(二)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诠释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科目结构
3、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态作出深度剖析,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一种课程形态,其主旨在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形成对自然
、社会和自我整体认识与责任感,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养成合作、分享、进取等个性品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具有如下特性:
(一)整体性
(二)实践性
(三)开放性
(四)生成性
(五)自主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与目标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0:3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70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程   教育   学生   改革   结构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