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耕文化背景的园本课程探究——以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为例

GVANGJSIH GYAUYUZ
·幼教乐园
【摘要】本文以幼儿园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探究为例,论
述基于农耕文化“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开展园本课程
活动的策略:以壮族文化生成园本课程主题,以适龄活动形式优
化园本课程,坚守儿童立场深化园本课程,以多元理念引领园本
课程,促进园本课程的开发,传承壮族优秀的传统民俗及地方特
文化。
【关键词】农耕文化幼儿教育园本课程壮族“三月三”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46-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
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
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
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幼儿生
活中充满各类可玩之物,笔者对班级幼儿进行长期观察发现,越
是年幼的孩子对泥土、草木、虫鱼、水、阳光等自然事物越感兴
趣,究其原因,是人们遵循自然节律,历经春种、夏耕、秋收、冬
藏,从中生发幸福感、满足感。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乐土,应
顺应自然节律,将农耕文化衍生的节气文化、传统节庆习俗等,
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幼儿园,以农耕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文化“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核心理念,开发了壮族“三月三”
系列园本课程活动,不断优化发展,使农耕文化成为幼儿成长的
内驱力,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本质,致力于培养
“自主、真实”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以下,笔者依据农耕文化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指导,探讨在幼儿园实施壮族
“三月三”主题文化活动园本课程的策略,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
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一、“应时”——基于壮族文化生成园本主题课程
“应时”即人们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
的时间框架之中。每年壮族“三月三”节庆期间,幼儿园根据社
会环境及幼儿生活实际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切身融入
歌圩开幕式、千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
展演、文艺晚会等文化氛围中。壮族“三月三”节庆前,幼儿园组
织教师开展研讨活动,进一步优化课程组织形式,用更加贴近壮
族“三月三”文化的形式,开展园本主题课程系列活动。在了解
warp民族文化资源、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基础上,确定了活动主题,形
成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主题模块。如在健康教
育领域,开展“抛绣球”等主题活动,幼儿在美妙的壮族音乐旋律
中进行抛绣球活动,既感受到了壮族传统民俗活动的趣味性,又
得到身体锻炼;在艺术教育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唱山歌、讲壮族
传说、绘画创作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壮族文化资源优势,积
极参与特语言学习课程;在社会教育方面,可以围绕壮族名人
池志雄传记、地方风景、风俗文化等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幼儿通
过社会实践探索,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特点,完善对壮族传统文化
镀铬板的认知。
壮族“三月三”活动月第一周里,教师与幼儿分享自己在
农历三月初三当日的生活见闻,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亲身实
践,以爱心、耐心、包容心,引导幼儿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营
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为幼儿接下来参与园本课程主题实践活
动打好基础。
开拓创新
二、“取宜”——以适龄的活动优化园本课程
“取宜”在农耕文化中被诠释为“根据不同的土地状况、不同
的物候条件、不同的时间节点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农人耕作的
智慧。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中有哪些内容适合让幼儿知晓、
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呢?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不断
深化认识,认为小班应以亲子游戏和律动活动为主,中大班应以
故事创编活动为主。
以“盘歌”舞台剧活动为例,“盘歌”是壮族地区流行甚广的
一种民歌形式,是壮族小伙子在迎接新娘子时唱起的歌。新娘
子以唱歌的方式向小伙子提出多个问题,小伙子需一一对答。
我园教师创编了儿童舞台剧《盘歌》,让幼儿分享参加壮族“三月
三”节庆活动中看到的娶亲活动,或是观看壮乡娶亲的相关视
频,初步了解壮族娶亲习俗。教师让幼儿穿上民族服饰,以“盘
歌”为背景音乐进行舞台剧表演。“新郎”和“新娘”、“小伴郎”和
“小伴娘”共同完成一系列对歌挑战赛,“娶亲”活动在糖果分享、
欢乐声和掌声中结束。这样的活动以趣味的游戏化方式将民俗
文化“盘歌”的真实内涵,融入幼儿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中。
“碰彩蛋”“抛绣球”也是壮族“三月三”的传统节庆活动。小基于农耕文化背景的园本课程探究
——以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为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幼儿园叶青晶
GVANGJSIH GYAUYUZ
幼教乐园·班幼儿的“碰彩蛋”活动,以开展碰彩鸡蛋游戏为主,幼儿互相碰彩蛋,壳子破得越多越好,最后大家一起品尝鸡蛋;中大班“碰彩蛋”活动以编彩蛋结、了解彩蛋的故事为主。在亲子活动环节,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绣球,小班幼儿制作简易版的绣球,中大班制作的绣球相对复杂,要求制作的作品接近壮族生活中真实的绣球。“绣球”可以作为户外活动的玩具,小班抛接球距离较近,多数以教师抛球—幼儿接球的方式开展;中大班幼儿则可以在同伴间完成抛接绣球,并通过抛接绣球与同伴建立友谊。
三、“守则”——坚守儿童立场深化园本课程
守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蕴含的“以农为本、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优秀文化品格,体现了“守则”的内容。“守则”是农人生存繁衍的基石,同样的,“守则”让一线教育工作者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幼儿教育。幼儿园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作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将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有机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以园本课程为主渠道,坚守儿童立场,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不断深化课程形式,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的发展需求。
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有许多有趣的内容,如“赶圩、抢亲、踏沙滩、扫墓、抢花炮、斗牛、对歌、踩堂”等。在了解众多活动形式的前提下,幼儿园教师通常选择“迎宾送客”“对山歌”“赶圩”及“盘歌”等内
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但在进行壮族“三月三”系列主题园本活动的第一年,幼儿园在“赶圩”活动中创办了壮族民俗物品“特产展”,幼儿以观摩的形式参与活动中。在活动反思环节,不少教师发现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兴趣不大,导致活动参与度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反复实践,教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赶圩”的实质是“交换”,幼儿可以将自己认识和了解到的壮族特产,或者将家中的一些闲置物品带到幼儿园。由此,幼儿园深化园本课程内容,设定“赶圩”主题活动,幼儿模拟“赶圩”活动,切实感受到了物品“交换”的意义。
“赶圩”活动还有对山歌的环节,“对山歌”源于壮族人民在田间地头生产活动的歌唱形式,它有着空间上的距离;“对山歌”又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有着互动的特性。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三月三节庆活动氛围,基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的游戏理念,在“赶圩”活动开展之前,幼儿园在晨讲环节以集体活动形式,引导幼儿拉开空间距离,且以教师带队为主,在班与班之间进行。楼上楼下、操场教室,随时都可以开展对歌。对歌的内容,大多从喜闻乐见的歌词到日常生活的对话,幼儿在活动中对唱或是自娱自乐哼唱,他们通过歌唱的方式传递快乐,展现了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的热闹、喜悦气氛。
四、“和谐”——以多元理念引领园本课程
农耕文化秉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和谐的理念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课程实施之初,幼儿园援用了“高瞻课程”“多元理论”等多元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节俭、互助的精髓传递给幼儿,给予他们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美好享受的人文理念。在幼儿园的壮乡耕作体验区,教师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让幼儿一步步从种什么、怎么种、用什么来种、谁来种等进行活动体验。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合作中,探索了耕种文化的特性与农业种植的乐趣。
幼儿园在农耕文化精髓的引领下,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以节俭为原则,充分运用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资源,如“五糯米饭”的制作材料皆来自食物原本的彩、环境装饰中的“铜鼓”用到了纸杯和纸盘,在“不浪费”的前提下运用原有资源增添生活的乐趣。由于壮族“三月三”的许多内容源于田间地头、村落坊间,其趣味性与互动性非常强,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从活动策划到活动开展,逐步形成教师、幼儿、家长多元主体模式。教师牵头、家长出谋划策,同时参考幼儿的兴趣点询问他们的想法,进一步提升家园合作的默契度,共同为壮族“三月三”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及幼儿的发展形成合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激励和鼓舞幼儿不断成长进步。
我国传统节日大多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是自然法则与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本身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生机的有机体,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培育、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幼儿园在创设园本课程主题活动、开展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中,要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精髓,使园本课程的开发与传承壮族优秀传统民俗、地方特文化相得益彰、
共同发展。
s管【参考文献】
[1]张莹,龙文军.论农耕文化的传承[J ].古今农业,2017(4)[2]徐兵,隆滟,郭阳.农耕文化视阈下陇东地区民间信仰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分析[J ].新西部,2018(30)
[3]何叶慧.幼儿园园本课程班本化实施的个案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4]严奕.“壮族三月三”节庆互动仪式要素及其民族认同意义分析——以广西W 区为例[J ].新西部,2018(17)
[5]张伶然.园本化生活教育课程探索[J ].学前教育研究,2016(12)
作者简介:叶青晶(1986—),女,湖北荆门人,大学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与研究。
(责编杨
春)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5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9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幼儿   活动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