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担保圈贷款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担保圈贷款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唐璜作者
■吴堂保,刘
以互保、连环担保为主要形式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一直是令市场无奈、令监管层头疼的顽疾,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一环。2011年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逃逸事件让连环担保链条涉及的高额债务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银行经营实务,对担保圈的概念、成因及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担保圈;贷款;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 (2012)01-0070-04吴堂保(1963-),男,江西鹰潭人,高级经济师,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办公室主任;刘蓉(1982-),女,湖南常德人,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江西南昌
330008)
J
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金融与经济2012.01
一、担保圈的基本概念及成因分析1.担保圈概念的内涵
所谓担保圈,是指多家企业通过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连接到一起而形成的以担保关系为链条的特殊利益体。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不断增长,保证担保贷款也随之增加,客户间互保或连环担保形成了担保圈贷款。担保圈的形成使原本不相连的公司变得息息相关,圈内一个企业的风险会沿担保链条扩散传导,引发圈内其他企业贷款风险。
在担保圈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互保”,二是“连环担保”。所谓互保,即债务人与担保人之间的彼此担保行为。所谓连环担保,即若干债务人之间形成的债务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行为。由于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及或有债权债务关系相当复杂和隐蔽,其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所有以保证方式办理的信贷业务(包括表内表外业务)均应纳入担保圈管理范围。
2.担保圈的分类
担保圈按其担保链条形态可以分为简单互保、
连环担保、交叉担保、“倒金字塔”式担保、“家族式”担保。
简单互保。即A 企业为B 企业提供保证,同时
B 企业为A 企业提供保证,二者构成一对互保关
系。
连环担保。即A 企业为B 企业提供保证,B 企业为C 企业提供保证,C 企业为D 企业提供保证等等,圈内企业户数一般超过3户,共同构成一条担保链。
交叉担保。即A 企业为B 企业提供保证,B 企业为C 企业提供保证,C 企业为D 企业提供保证,同时,C 企业又为A 企业或B 企业提供保证。较之连环担保,交叉担保的担保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倒金字塔”式担保。即母公司为若干个子公司提供保证,子公司又为更多个孙公司提供保证,从担保链条形态上看类似“倒金字塔”,或称“集团式担保”。
房地产平面广告设计
“家族式”担保。即家族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彼此提供保证。
简单互保:
连环担保:
交叉担保:
“金字塔”式担保:
“家族式”担保:
图1担保圈分类示意图
3.担保圈的成因分析
从担保圈的成因分析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环境制约。受制于现行金融环境,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主要渠道,直接融资市场规模有限。尤其在上市公司中,互保、关联担保现象更为普遍。担保圈中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或为大股东及关联公司担保获得大笔贷款,而贷款则大部分流向大股东,或通过投资流出,如“德隆系”担保圈、“天宝系”担保圈等等。
二是法令制度缺陷。现行《担保法》规定,“债权人有权要求多个担保人中的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
保证责任,且保证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很多反担保人都是债务人本身,这就导致了互保关系的普遍存在,且现行的监管法规中,对互保、连环担保圈内保证关系的对数、金额、涉及的企业户数也没有限制性规定,有些关系复杂的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总额甚至高达数百亿。
三是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偏好。担保分为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商业银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在企业不能或不愿提供抵质押物的担保情况下,也认为人的担保“有总比没有好”。即便对于一些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也要求提供保证担保而不愿发放信用贷款,客观上也导致担保圈的形成,且容易出现“用担保圈垒流动资金贷款”、“用流动资金贷款垒大户”的情况。
二、商业银行担保圈贷款风险分析
(一)降低信息透明度,增加银行风险识别和监控的难度
担保圈内涉及企业户数众多,保证关系错综复杂,互保、连环担保、交叉担保等形式交互使用。其担保链条往往不局限于某一家商业银行,而是涉及多家商业银行,担保圈内企业涉及的债权债权关系及或有债权债务关系变得相当复杂和隐蔽。如果圈内非核心企业出现贷款风险,会通过圈内其他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暂时掩盖贷款风险,或通过转贷操作后延贷款风险且不易被商业银行监控。直至担保圈内大部分企业甚至核心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圈内循环难以为继,担保圈累积的贷款风险才会完全暴
露,并迅速扩散至整个担保圈。
(二)虚化担保,增加银行贷款风险敞口
盘形弹簧义经记保证担保作为最主要的风险缓释手段之一,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将积极促进信用风险转移,但如果担保成圈,互保及关联担保问题严重,则非但起不到风险抵补作用,还会引发圈内企业的风险传递与蔓延。在连环担保中,就单独一笔贷款来看,似乎是分散了贷款风险,但是就整个担保链来看,恰恰是更容易传递贷款风险。如果圈内一家企业出现风险,往往会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传导至圈内其他企业。互保、连环担保、交叉担保关系复杂往往导致担保虚化,保证贷款实际上等同于信用贷款甚至比信用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贷款风险会通过担保链条在担保圈内循环、传递、放大,银行贷款实际上处于担保不足或无担保状态。
对担保圈贷款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三)再生性强,增加银行信贷管理成本
由于“担保圈”内的企业户数、保证关系结构、保证金额、风险传导途径等均处于不断变化中,在商业银行积极破解风险“担保圈”的同时,随着信贷业务的开展,各个独立、封闭“担保圈”内的信贷客户之间可能随时发生担保关系,从而将已破解的风险“担保圈”重新连接、衍生成风险较大的“担保圈”。因此,
担保圈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信贷业务前、中、后台协调配合,加大风险“担保圈”内企业的融资控制和担保关系控制,客观上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成本。
三、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对策研究
超声冲击(一)确立原则,总体推进
为有效防范和破解担保圈贷款风险,防止贷款风险通过互保、连环担保链条在圈内传导和蔓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防范担保圈贷款风险的长效机制,将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作为深化信贷管理的重点工程,组成专门团队对辖内担保圈逐案进行研究和破解,以尽快化解风险。总的工作原则是“降低风险、因圈施策、存优汰劣、截流净化”。
降低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采取贷款退出、更换担保等措施,降低担保圈融资总额,简化担保关系,将担保圈贷款系统性风险降低到一定程度,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状态。
因圈施策。不同担保圈有不同的特性和风险点。商业银行应摸清辖内担保圈贷款风险底数,对存量担保圈贷款进行彻底清查,按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因圈施策、多措并举。
存优汰劣。商业银行应对担保圈贷款进行优劣识别,存优汰劣、有的放矢。重点应对风险较高、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担保圈组织实施风险化解工作。对目前风险可控的担保贷款,应加强跟踪监控,防
止风险增加。对切实起到防范风险作用的正常担保关系,可继续保留。
截留净化。担保圈贷款风险具有较强的再生性,需要信贷业务前中后台的共同努力,从源头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商业银行前台业务部门在尽职调查时应全面掌握企业对外担保信息,中台授信审批部门在办理保证方式的融资时,要查询了解企业已有的担保情况,审慎判断保证人的保证能力,防止担保圈贷款风险前清后溢。
(二)组合管理,多措并举
担保圈贷款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全过程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商业银行应尽早预警,及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化解。在全面评价担保圈内企业经营状况、担保圈规模及复杂程度、圈内企业信用状况、担保圈的成因及性质等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压缩风险融资、担保方式置换、信贷产品改造、切断担保链条、清理保证融资等措施,实现担保圈贷款风险的降低和转移。
1.压缩风险融资
商业银行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贷经营理念,主动放弃一部分低效信贷市场,退出亚健康客户贷款,把信贷退出作为正常的信贷机制,做到有进有退,以退为进,让信贷客户池里的水流动起来。对借款人偿债能力不佳、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关联关系复杂,或圈内企业存在违约记录的担保圈贷
款,商业银行可以将担保圈贷款风险化解与潜在风险贷款退出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相结合,通过多收少贷、只收不贷等措施积极压缩收回担保圈风险融资。
如A公司及其母公司B公司为某担保圈内的核心企业,A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一般,而B公司在他行存在不良负债。对于B公司融资,商业银行应尽快制定压缩退出计划,在贷款风险全面暴露之前退出风险融资。对于A公司保证融资,应尽快收回,到期后不再办理,或仅办理除保证方式以外的融资业务。
2.担保方式置换
当担保圈中保证人保证能力不足,保证人出现偿债能力问题时,商业银行应考虑采用其他的风险缓释手段,将部分担保圈保证贷款置换为合法、足值、有效的抵质押担保贷款,由“人的担保”向“物的担保”方式转化,实现担保方式由高风险向低风险转变。
如A、B两公司作为C公司的股东,同时为C公司在银行的某笔项目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C公司的项目贷款已经进入还款期,但未能按照合同约定进度归还银行贷款,且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出现一定的风险敞口。此时商业银行应在审慎判断保证人保证能力的基础上,要求C 公司项目贷款追加资产抵押或质押,以转化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3.信贷产品改造
金融与经济2012.01
对于一些较难压缩融资总量或增加有效抵质押物的担保圈贷款,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采用信贷产品改造的方式,即对传统的“流而不动”的流动资金保证贷款进行改造,转变为对应物流、现金流的贸易融资等风险较低的产品,从产品上控制融资风险,降低风险暴露。
如A公司在银行的某笔贷款由其在异地的母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母公司同时为旗下多家分公司进行了保证担保。由于保证人在异地,给银行管理带来较大不便,且母子公司之间担保关系较为复杂,为降低融资风险,此时银行可以考虑对客户的融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来置换等量的流动资金融资,从风险较高产品向风险较低产品转移。
4.切断担保链条
对于互保、连环担保关系复杂,融资总额较大的担保圈,商业银行应绘制担保圈保证关系示意图,厘清担保关系,对形成担保圈的主要保证链条进行切割,实现“大圈化小”,风险降低,或对担保风险传导的高危环节进行预警,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尽快隔离风险,防止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以某大型担保圈为例,圈内共涉及企业24户,保证关系对数47对,保证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由于担保圈内企业户数众多,保证关系错综复杂,且保证金额较大,商业银行难以及时、有效地识别圈内企
业资信状况变化、偿债能力和担保能力变化,对这部分信贷资产较难以管理。一旦担保圈资金链条断裂,个别企业贷款风险将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扩散为系统性、区域性贷款风险,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对于金额较大、户数较多、担保关系复杂的担保圈,商业银行应对担保关系进行全面梳理,通过绘制担保关系示意图厘清担保关系,准主要担保链条并进行切割,实现“大圈化小,化繁为简”,将原来复杂的担保圈分解为几个独立、封闭且不交叉的小规模担保圈,再逐一研究破解。
5.清理保证融资
对于担保圈中一些互保额度较大的融资,商业银行应在审慎进行风险分析判断的前提下,对互保关系进行清理,对借款人满足信用贷款条件的保证贷款,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直接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并提高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补偿。
如A、B两企业存在互保关系,互为对方融资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互保关系实际上虚化了担保的效果,实际上是以保证贷款的条件对两个不同企业发放了信用贷款,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对于信用等级较高、贷款风险可控的企业,银行可在提高利率的基础上发放信用贷款,并加强风险监控管理。
(三)平行作业,密切配合
担保圈贷款风险化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前、中、后台平行作业、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担保圈贷款风险化解工作的开展。
对于前台业务部门而言,在营销环节,凡向银行申请融资的企业,前台业务部门在尽职调查时应要求企业如实提供对外担保信息,全面掌握企业的或有负债情况。并了解掌握企业已有他行融资担保情况,分析客户所在担保圈的总体风险状况。
对于中台审批部门而言,在审查审批环节,商业银行应加强授信审查,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查询人民银行信息征询系统、对保证人情况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分析保证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借款人在他行融资担保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全面准确把握担保圈范围;认真分析借款人偿债能力及保证人代偿能力,严格核定客户授信额度和限定使用条件。对有违约记录、过度担保或互保和连环担保现象严重的担保圈内企业新增融资,商业银行要从严审查审批,并尽可能办理有效的抵质押担保。紧那罗
对于后台信贷管理部门而言,在贷后管理环节,商业银行一是要建立日常监控和预警机制,做好贷后持续监测,密切关注担保圈内企业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和担保能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担保圈,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资产保全工作;二是要对担保圈贷款按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要通过采取追加抵(质)押担保、更换保证人等措施化解风险,不能追加或更换的贷款要制定计划,分步退出;对担保圈内已经出现风险的企业,要防止贷款风险通过担保
关系在担保圈内传导,建立有效的“防火墙”;三是要建立防范担保圈贷款风险的长效机制,做好总体安排部署,准确进行担保圈风险识别和分类,摸清担保圈风险底数并制定化解方案,以制度促规范、以考核促管理,将担保圈贷款风险“防患于未然”,做到预警及时、措施有效,化解得力、成效明显。
对担保圈贷款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2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94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担保   风险   保证   企业   贷款风险   贷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