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不确定性的认识论解析

李四端社会行为不确定性的认识论解析
目 次:
一、问题的提出:不确定性及其价值
二、“不确定性”研究社会学谱系
三、“不确定性”概念的社会学再建构
四、讨论与展望:迈向“不确定性社会学”
义乌宾王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不确定性及其价值
工业革命后,全球社会在一百多年间就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变,堪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形态的快速更替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集中涌现,并对现代科学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不断出现的同时,传统的真理也在被不断颠覆,知识的确定性被打破,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所有科学乃至人的生存
状态都建立在流沙之上。“不确定性”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其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话语地位日益凸显,已然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现实问题和学术议题,对“不确定性”概念本身的探讨则构成了不确定性研究的起点。
根据《韦氏高阶英语词典》,“不确定性”(uncertainty)概念最早出现于14世纪,表述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或性质。从词源学角度看,“不确定性”是“确定性”(certainty)的否定形式,对“不确定性”含义的把握须从对“确定”的理解展开。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和《韦氏高阶英语词典》中的相关释义,“确定”在中英文语境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本体论层面代表着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客观状态,二是在认识论层面代表着主体对客体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性”作为“确定”的名词形式,代表着主体对客体发展确定状态的认识与肯定;而“不确定性”作为“确定性”的否定形式,则代表着主体对客体发展状态的不肯定,其原因可能是本体层面的,即客体发展本就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能是囿于主体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或二者皆有之。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确定/不确定”这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早且较为频繁,而“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所提出的“不确
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海森堡不仅在本体论层面对自然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予以关注,更将对不确定性的探讨延展到方法论层面,强调“研究立场”和“研究对象”的双重不确定性,认为研究者需要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层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比于自然科学所关注的自然界,社会世界作为主客观世界交织的结果,不仅受到客观物质世界不确定性的冲击,更深受人类主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甚至直接推动着不确定性成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这也吸引着诸多现代社会科学学科纷纷对不确定性展开探究。其中,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由于其实务性特征,较早察觉到现代社会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主要从“经济-技术”视角出发,探讨不确定性的应对问题,以增强事物发展的确定性。这些学科的贡献在于将不确定性从一个相对抽象的哲学问题转化为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使其现实意义得到彰显。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些学科不可避免地陷入对不确定性应对问题的过度关注,“经济-技术”单一视角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面对现代社会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影响的日益增加,我们急需对之进行更加多元化的学科探讨和综合考量,这为不确定性社会学的产生留下了知识空间。
毫无疑问,在对“不确定性”的综合考量方面,社会学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来说更有优势。社会学强调将不确定性置于真实的社会世界中进行探讨,不仅主张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出发,对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展开宏观层面的结构分析,还主张从个体心理、体关系乃至社会整体层面对不确定性加以理解。甚至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与社会学的产生、发展具有同源性和同步性,它们都根植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和现实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意义上,现代社会学就是从不确定性之中不断探寻确定性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这赋予社会学在探究不确定性问题上的天然优势和与生俱来的学科责任。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学界尤其是中国社会学界对“不确定性”这一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因此,本研究将从社会学视域出发对“不确定性”概念进行考评,在梳理“不确定性”研究社会学谱系的基础上,对“不确定性”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进行理论探讨,力图厘清社会学话语体系中的“不确定性”概念,以此助推不确定性社会学研究的开展。
二、“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谱系
尽管现代社会学的研究大多是从“确定性”现象开始又最终回归到“确定性”讨论之中,但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实际上在社会学的开创者孔德那里便已经开始了。“不确定性”的社会学研究大多是依附性的,夹杂在社会学众多的理论脉络之中,且常常与对各种确定性规律的探寻相伴随,即“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谱系与社会学理论谱系是基本吻合的。鉴于此,笔者将沿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大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学术脉络,对“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谱系进行简要梳理。
emt
(一)实证主义社会学视角下的“不确定性”研究
实证主义首创于孔德,经过斯宾塞和涂尔干等古典社会学家的努力,成为社会学最早的理流派和研究范式,具有本体论上的自然主义取向、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取向和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取向。实证主义社会学视角下的“不确定性”研究具有以下特征:(1)将“不确定性”纳入社会事实的范畴,作为“实在的物”加以探究。(2)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主义取向,对“不确定性”的探究多在社会学的宏大叙事中展开。(3)在研究目的上则体现着对“确定性”的强烈追求,将“不确定性”视作达到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的阻碍,力求克服种种不确定性。
花生采摘机
孔德在创立社会学之初,便做出了社会存在的静力学和动力学划分。社会静力学是对社会秩序的条件和前提的研究,而社会动力学则是对人类进步和演化的研究,前者蕴含着社会秩序之确定性,后者则蕴含着社会发展之不确定性。虽然孔德并未对不确定性展开具体分析,但他对社会存在的划分,使得确定性在社会学的宏大叙事中往往代表着社会秩序的范畴,而不确定性则与社会变迁、社会冲突等联系在一起。在孔德眼中,如何维持社会静力学范畴的稳定显然是第一位的,这也构成了实证主义社会学探究不确定性问题的基本路径和立场。沿此,涂尔干进一步将“不确定性”纳入社会事实的范畴,通过对集体意识的不确定性的探讨,阐明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整合机制之间的转换过程。涂尔干将“集体意识”的不确定性视作社会分工发展的“次属因素”,认为“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集体意识变得越来越微弱,越来越模糊。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集体意识逐渐产生了不确定性,分工变成了团结的主导因素”。而帕森斯则将对不确定性的探讨从抽象的集体意识层面带入具体的社会行动之中。他在社会行动理论中,用“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概念解释了社会行动的不确定性,将社会行动的双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视作达成社会构成要素间均衡状态所必须克服的障碍,并提出了“双重偶然性困境”的解决方案,以此应对社会行动的不确定性和维持社会均衡状态。帕森斯以“自我平衡的系统”这一理想化的方式消解了不
确定性,却忽视了社会冲突对其所预设的规范性共识的冲击。而以科塞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冲突论,虽然批判了结构功能理论对社会冲突的忽视,积极探索社会冲突的功能,但也止步于已经发生或显现出的社会冲突层面,未真正触及暗藏在社会冲突背后的不确定性。
第二条线索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延续了实证主义传统,将“不确定性”作为社会事实加以探讨。卢曼(又译鲁曼)强调社会系统建构在人们所选择的各种符号之间的沟通之上,构成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因素就是沟通,而沟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系统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帕森斯意义上的“双重偶然性”同样存在于社会系统层面,由此带来了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虽然当代实证主义社会学对不确定性的研究有所深入,但仍将主要精力放在不确定性的应对上。卢曼在强调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特质的同时,认为社会系统不同于其他系统,沟通作为社会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降低环境复杂性的功能,而法律系统和系统信任则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方式。在卢曼看来,法律系统能够为交互双方提供一种具有约束效力的“规范性预期”,进而对“双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形成控制;而建立在系统有效性基础上的系统信任也将取代传统社会的熟人信任,发挥简化环境复杂性并提供确定性的功能。
概而言之,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秩序-不确定性”的张力始终存在,但其最为重视的仍然是社会秩序,因此相比于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对不确定性的关注和探讨稍显不足。同时,实证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追求,使其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解释主要在社会结构层面进行,难免会忽视个体行为尤其是心理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及作为不确定性重要来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整体而言,实证主义社会学存在着对“不确定性”概念本身的片面化理解和对“确定性”的过度关切。
(二)人文主义社会学视角下的“不确定性”研究
社会学理论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过程中勃兴的,其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点,认为社会历史事件只具有特殊性、个别性,不具有一般性和规律性,因此,“自然需要说明,人则需要理解”。人文主义社会学视角下的“不确定性”研究具有以下特征:(1)将“不确定性”视作一种“主观建构”,根源于建立在个体能动性之上的主观意义世界。(2)方法论上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取向”,强调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对社会行为的不确定性及其内在意义进行理解。(3)就研究目的而言,人文主义社会学虽然也体现着对“确定性”的寻求,但更加注重对不确定性行为及其背后主观意义世界的理解和解构过程本身。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6: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8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