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报人陈铭德与《新民报》

郎咸白人物FIGURE
天地2019年第7期
28
一代报人陈铭德离开我们30余年了,他手创的《新民报》仍在发展壮大。今天的《新民晚报》发行量居全国之首,并在海外出版发行。所以提起《新民报》,总要怀念他。
陈铭德是四川长寿人,1897年生于清贫之家。他幼年丧父,小学毕业后独自离家到重庆上学,中学毕业又考入北京政法大学。上大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受新闻界前辈林白水、邵飘萍等影响,他选择了走新闻工作的道路,于1923年兼任北京《国民日报》编辑。1924年,陈铭德大学毕业回到四川,先后担任成都《新川报》总编辑和重庆《新中华日报》主笔。1928年,陈铭德来到南京任中央通讯社编辑,认识了同事也是同乡的吴竹似、刘正华等人。几个年轻人为了发扬,打破社会沉闷,酝酿着自己办一张报纸。
1929年9月,《新民报》在南京诞生,陈铭德任社长,吴竹似任总编辑。之所以定名《新民报》,意在继承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民报》精神“作育新民”。初创的《新民报》日出四开一张,发行仅2000多份,其中相当部分是赠阅的,每月广告收入不足200元,日子十分艰难。偏偏吴竹似又患了肺病,由其夫人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邓季惺陪送去北平治病,报纸就靠陈铭德在南京苦苦支撑。后来他还请张友鸾担任总编辑。1931年,吴竹似在北平病逝,邓季惺在北平朝阳大学攻读法律。陈铭德赶去北平,帮同料理后事。陈邓两人接触日多,萌生感情,于1933年在北平结婚,以后携手共同经档案2013
营《新民报》。
《新民报》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团结了一批进步作家如田汉、阳翰笙等为基本撰稿队伍,有的直接参加编务,报社业务蒸蒸日上。到1936年,《新民报》发行量增至1.6万份,成为南京报业中的佼佼者。
快递业黑名单制度
抗日战争爆发,《新民报》内迁重庆,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陈铭德抓住文化界人士汇集重庆的有利时机,广交朋友,网罗人才,著名的“三张一赵”均为《新民报》所用。“三张”者,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一赵”为赵超构。他们均是办报能手,或写评论、或写杂文、或写小说连载,都拥有大量读者。陈铭德、邓季惺还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加强了联系,不时邀请周恩来到家作客,请周恩来分析当前形势。这一时期,《新民报》迅速发展,在重庆出版了日刊和晚刊以后,1943年又在成都出版晚刊,1945年又出版日刊。
抗战胜利后,陈铭德、邓季惺迅速在南京复刊《新民报》日晚刊,并在北平创办《新民报》日刊,在上海创办《新民报》晚刊。到1946年5月,《新民报》拥有5社8版,报纸覆盖面几乎达半个中国,在桥梁结构设计
中国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新民报》是一张民间报纸。当时定下的办报方针是“居中偏左,遇礁即避”。一方面要表现进步,又要争取能生存下去。在险要的政治环境中,既有国共之间的斗争,又有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之争,这就难为了陈铭德。他委曲求全,周旋于上下左右,在夹
一代报人陈铭德与《新民报》
直言命题■王小梅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7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民   北平   南京   重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