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原民族地区特的城市设计手法初探_以西藏那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65
【摘要】随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部分民族地区的城市特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相关类型的城市特研究和规划实践较少。本文结合那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践,从自然、文化和人工这三方面出发,对那曲城市特要素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在具体的空间形态表达上进行了针对性落实,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关键词】城市特;少数民族地区;那曲城区;城市设计
ABSTRACT: The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limited whe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type of areas is impacted by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these years. This paper gives an urban de-sign example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the prac-tice of Naqu urban design as a case. First,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Naqu have been summarized. Then it introduces approaches of urban design based on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urban characteristic; ethnic minority area; Naqu city; urban design
1  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类生存的地球已经被“全球化”的趋势变成一个小小“地球村”。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之
所在,那些原本千姿百态、各自精彩的城市,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1]。而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人口分布的最基本格局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地区,其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至20世纪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足20%[2]。这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传统要素未有大规模的流失,依然保有了相当的地域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信息渠道的逐步开通,少数民族地区日益摆脱了贫困的面貌,城市化进程得到了极大加速[2]。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规范城市建设行为,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内在特,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西藏那曲城区的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从尊重城市特、延续城市特和彰显城市特的角度出发,对高原民族地区的城市设计手法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藉此为相关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研究框架2.1  理论基础
从考察城市空间形态的视角看,城市特存在一个相对狭义但比较明确的范畴,主要涉及城市的自然山水景观、人工形态格局、建成区的风貌、建筑物的景观等[3],体现为以视觉感知为主的具体的物质空间形态,但是其承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同样是广泛的。因此,规划师以城市特为立足点,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上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措施是必要和可行的。
辣妹掌门人下载2.2  研究内容
从广义的城市特要素体系中寻可遵循的脉络,并将其体现在“物质空间形态”这一狭义领域内,以此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活动。
3  那曲城市特要素概括
那曲地区总人口39万人,其中98.86%为藏族人口,属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那曲县和那曲镇的三级行政驻地,那曲城区是藏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通讯中心。本次研究的范围为那曲城区的核心区,占
基于高原民族地区特的城市设计手法初探
——以西藏那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庞海峰  龚松青  何苏明
【作者简介】
庞海峰(1980-),男,浙江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龚松青(1965-),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何苏明(1965-),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收稿日期】2010-08-09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增刊-0065-04【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APPROACHES OF URBAN DESIG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ETHNIC MINORITY AREAS: A CASE STUDY OF NAQU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 IN TIBET
PANG Haifeng; GONG Songqing; HE Suming
城市设计
U r b a n  D e s i g n
66
地面积约5.16km2。3.1  自然特
那曲城区海拔均在4450m以上,周边山峰海拔均在5500m以上,为典型高寒草原。气温低、降水少、风季长、风沙多。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2.1℃,0℃以下温度的天数约为201天,人们户外活动时间很短。雪灾、冰雹、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日照充足,辐射强烈。无高大树木,只有草原和低矮灌木。
3.2  文化特
(1)宗教文化。西藏文化主要源自宗教,其中对城市格局影响较大的包括五大宗教传说。其一是天梯说,在天梯说的影响下,当时很多房屋都建在山上;其二是女魔说,传说拉萨城乃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时,根据卜算,以12座寺庙镇压罗刹女魔;其三是金刚说,其“顶礼膜拜”和“朝
圣转经”等思想和仪轨,对城市形态和建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为在寺院的殿堂建筑多有“回”型转经通道,如桑耶寺、八角街等。除此之外,还有中心说和来世说。
(2)藏族习俗。那曲居民以藏民为主,是传承千年的游牧部落,择草而牧、择水落帐,其形成的生活习俗也历史弥久,独具特。其中最具特的是赛马节,这是和藏历新年同样重要的民族节日,每年八月,数以万计的藏族牧民汇集到那曲进行跑马、射箭比赛,举行各式各样的马术表演和极具民族特的西藏工艺品交易会。
3.3  人工特
(1)城市建设历程。18世纪初,那曲建设了第一座房屋——孝登寺,是藏北官员来收税的居所,
上层阶级和富户逐渐围绕孝登寺建设小平房,形成最初居民点。一般民众多为流动性牧民,农奴制消亡后,牧民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方面表现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援建,以及外来商贩带来城市商贸的
繁荣,城市空受到一定的外源冲击。
(2)空间肌理。那曲城区可以概括为4个类型的空间肌理。传统居住空间肌理:形态自由,院落空间也大小不一,户与户之间的空间比较缺乏;新建居住空间肌理:有较为整体的路网系统,形成了“前院后屋”的方形建筑模式;市场空间肌理:以早期市场模式为主,四周是1~2层的大体量建筑,中间是大片的空地,作为集市时设摊的备用场地;行政空间肌理:为典型的大院式,外面是围墙,里面包括了办公和居住两类使用功能。
(3)建筑特征。建筑高度以低层为主,现状1~2层建筑约占总建筑量的95%以上。建筑彩常用白、红、黑,代表天上、地上、地下。此外,对土黄(黄土),一般用于主要宫殿、寺庙建筑中的经堂外墙。
4  基于自然特要素的城市设计4.1  “多风”特征下的设计要点
(1)平稳的城市形态。规划整体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平缓,避免设置过多的起伏变化,使得风经过低矮而连续的建筑物时,大部分风势被导向上空,改善城区内小气候。
(2)“风屏蔽”建筑布局。规划采用“大围合”和“小包围”两种形式解决风屏蔽问题,“大围合”即用沿街建筑阻挡街道引入的寒风,主要用于公建,“小包围”是指建筑围墙,如住宅院落和单位围墙,有时两种形式同时出现(图1)。
(3)适合的街道空间。规划最宽道路32m,以16-20m道路断面为主,道路不设非机动车道,预留堆雪场所,建筑后退3~5m,塑造人性化行车和步行空间,并与冬季主导风向形成一定角度,减少冬季寒风的导入。
(4)小而围合的广场空间。规划除了设置玻璃暖房外,尽量增加日照时数能达到5小时以上。结合冬季西南主导风向,广场的开口以朝北和朝东为首选,形成围合型广场,避免广场三面开口,减少寒风的引入,创造比较温暖舒适的室外空间,延长室外活动的时间(图2)。
4.2  “高寒”特征下的设计要点
(1)公共空间室内化。针对比较寒冷的气候环境,引导公共活动进入室内,构建便于居民出行的室内人行系统,整合系统入口与公共换乘系统的关系。设计“阳光走廊”这一城市休闲文化的主体空间,采用贯穿式玻璃连廊将休闲文化街进行串联,提供可行的连续步行活动空间(图3)。
(2)公共空间地下化。规划还注重了半地下社区活动空间的设计,主要布置于尼河北岸和
各个居住社区的中心,引导公共空间地下化,
图1 风屏蔽的两种形式
Fig.1  Two forms of wind shield
67
延长市民室外活动的时间和增加公共活动的舒适性。
4.3  “缺氧”特征下设计要点
(1)特殊的建筑高度控制。高海拔、低含氧量的条件下,即使本地居民也不能持续快速地行走。这里的居民也不想走的太高。规划那曲地区居住房大多为1~2层,周转房(援藏干部宿舍)为3~4层;公共建筑借助电梯的使用,可以做到3~7层,但属少数(图4)。
(2)交通和功能布局特。非机动车不适合那曲城区,因此街道断面不需设置非机动车道。缺少非机动车对市民的出行产生了诸多的不变,出行距离缩短,规划公共设施考虑更小服务半径和更多的数量,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4.4  “没有树”的绿化布局
那曲城市不长乔木,也基本没有灌木。规划在城市外围地区,用大面积的草坪来满足人们对绿的渴望,同时也是城市和草原肌理的一种过渡;将开敞空间尽量紧凑布局,增加布置各种环境小品和游乐设施,提高彩的鲜艳度;将绿植物室内化,特别是在“阳光走廊”、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及私人空间房内,布置适合本地生长的灌木。
5  基于文化特要素的城市设计5.1  传统文化场所设置
规划突出传统文化场所的保护和高效利用,结合孝登寺布置城市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并根据八角街的布局形式,在其外围形成集中式步行空间,组织旅游、休闲和商贸等功能;于城市外围布置赛马场用地,以满足藏民对于赛马节的特殊需求,并布置季节性商业服务设施,与北侧孝登寺进行对向发展;对于班禅出生地、天葬台等历
史文化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图5)。
图3 尼河“阳光走廊”
kbs超级中国Fig.3    Sunshine corridor of Seni River
2 广场开口形式
Fig.2  Forms of square entrance
图4 商业休闲中心鸟瞰
Fig.4    Aerial view of business & leisure centre
5.2  “回”型特空间模式
规划围绕孝登寺组织了约400m长的转经道,形成“回”型的宗教活动场所。在居住区服务中心,中
心广场呈“回”字型,建筑围绕广场采用院落布置,并以天桥加以连接,形成环状的步行系统,形成另一种“回”型空间(图6)。
高压阻尼线6  基于人工特要素的城市设计6.1  多元居住空间供给
规划适当延续牧民房和周转房的居住形式。
城市设计
U r b a n  D e s i g n
68
指导城市建设活动等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城市特的保护和延续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靠设计者对物质空间的引导改善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也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城市活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1
农业生产指数
侯正华.城市特危机与城市建筑风貌的自组织机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3.2
骆为祥.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J].南方人口,2008,23(1):43-50
河南移动代维管理系统牧民房以低层建筑为主,并形成符合当地牧民生活习惯的建筑内部格局;周转房则采用大集中和小分散两种模式,减少机关单位的出行距离,同时解决了“单位宿舍”这一相对落后的居住形式。
6.2  传统建筑彩搭配
结合藏式建筑的用传统,建筑彩以白为主调,红、黑、黄三为辅调,局部以红、白两为主调,黑、黄两为辅调(图8)。
7  结语
本文从自然、文化和人工这3个方面概括了那曲的城市特要素,并将其分别落实在城市空间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去,对于保护那曲城市特和
图5 教登寺周边建筑布局
doajFig.5  Building layout around Xiaodeng Temple 图6 “回”型居住区中心
Fig.6  “回”-like neighborhood center
图7 周转房改造
Fig.7  Renovation of relocation housing
图8 建筑立面彩
Fig.8  Color of building elevation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1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55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空间   特色   建筑   规划   地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