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研究

第一章过敏疹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城市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地。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化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城市化一方面对社会经济、交通、生产以及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消耗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特有的代谢功能正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目前只有670多个城市,城市化水平仅为39.1%2002年) ,甚至赶不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而城市化中的一些弊病已开始显现。美国地理学家纳森认为,一般地按城市化水平可以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加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依此标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据预测,2020年前后,我国将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因此若干年后,我国城市将面临着很大的人口压力,随之也会带来更多、更复杂的城市问题。
而生态城市作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模式。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危机、摆脱城市发展困境的最佳途径。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2. 研究意义
虽然近年来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热点问题,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生态城市”都还是十分幼稚的新生事物,人们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理论框架[1]。尤其在我国生态城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与未来的形势又迫使我们必须将生态理念引入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去。因此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的几何中心,市区两面夹山,黄河由市区穿过,
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工业基地。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和产业结构特征,使兰州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污染严重城市。如何采取措施,改变兰州市的城市发展现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紧迫任务。面对上述问题,学术界见仁见智,但大多是针对兰州市某一具体问题而谈的,如:针对兰州市的地域结构特点提出的优化方案及发展模式[2][3][4];针对兰州市的环境状况提出的污染防止对策[5][6];以及为了解决兰州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山地景观生态规划[7],生态地质环境规划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8]等。
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观点,将兰州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一个人为改变了结构、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强烈影响的生态系统。它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即生物落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能力,但它同时又被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所制约。因此,它可以说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从这一思想出发,论文拟在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发现和论述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第二节  研究基础与技术路线
1. 研究基础
城市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不同的问题之间又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因此旨在解决城市问题的生态城市研究也就不能从单一的学科出发进行研究。生态城市首先是“城市”,它具有城市的一般特征,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的研究城市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及城市历史学都是生态城市学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城市学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它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生态学科体系中的: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也是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
2. 技术路线
生态城市所指的“生态”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简单的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状态。它包括城市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
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环境生态化表现为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并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绝不仅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而应该是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即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所以本文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评价,从结构、功能、协调度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即一级指标包括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二级指标包括: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物质还原、资源配置、生产效率、社会保障、城市文明和可持续性。三级指标包括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均道路面积、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三十个指标。然后在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第二章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第一节  生态城市概念提出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1. 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及相关概念辨析
1.1 概念的提出
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ecocityecopolisecovilled等)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9]。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其中由美国学者理查德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学研究会于1975年成立,并于1987高斯函数年出版了雷吉斯特的《生态城市:伯克利》(卷积码Eco-city Berkeley)一书,还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城市生态学家》(The Urban Ecologist);1991年,荷兰国家自然规划署(National Physical Planning Agency, NPPA)组织专家进行了一项名为“生态健康的城市(ESUD)”研究,并出版了《生态城市:生态健康的城市发展战略》(Ecopolis: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ly Sound Urban Development);1992年澳大利亚社区活动家戴维恩奎斯特(David Engwicht)出版了《走向生态城市》(Towards an Eco-ci
ty)。以及四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的相继召开和世界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都使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但到目前为止,生态城市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1]
雷吉斯特在其后期的生态城市研究中认为,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M罗斯兰德则提出一个非常综合的生态城市概念,他认为这一概念中应包括:健康的社区、适宜的技术、社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态、绿运动、生物地方主义(bioregionalism)、本土的世界观(Native world views)、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主义、生态产业(ecological economics)、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等[1];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O.Yanitsky1987)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我国学者王如松在《高效鼻蛭和谐:城市生态调控方法与原则》一书中提出,生态城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黄光
毒株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10];此外,黄肇义、杨东援通过对已有的生态城市理论的总结,提出更加完善的定义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文化特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11]
1.2 生态城市与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生态城市的许多思想来自于的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是霍华德(Edward Howard)于1898年提出,他主张限制城市的无限膨胀,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以建设健康舒适的生活场所[12]。但这一理论在现实的实践中并不十分成功,一方面由于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曲解。田园城市的英文名称是“Garden City”,所以有人译为“花园城市”,容易使人误认为这种城市需要花园般的城市躯壳,这样导致过分强调城市的田园性质,而违背了城市发展的积聚要求。从这点来看,生态城市要比花园城市或田园城市的概念更科学、更全面,是田园城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1:2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54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生态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