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新”——发挥中国企业后发优势

“二次创新——发挥中国企业后发优势
[摘要]技术创新是创新要素在创新目标下的流动、实现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适合当前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方式应当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创新。
[关键词]技术创新 二次创新 后发优势
技术创新是创新要素在创新目标下的流动、实现过程,由于创新来源的不同,整个运行过程又表现为不同的模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在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适合当前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方式,应当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创新。
一、二次创新的内涵
自熊比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已经非常多,由于早期的研究对象一般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因此,这些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也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领先国)的创新过程一般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具有典型的一次创新特征(见图1)。一次创新始于有组织的研究开发活动,发达的技术能力及良好的技术经济环境是其实现的基础,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在一次创新中出演劣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企业的崛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韩国学者金仁秀对韩国的汽车工业和半导体工业作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韩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有别于发达国家,韩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是:通过技术学习实现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飞跃。金仁秀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一书中指出,韩国企业集团技术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时期:准备;通过技术转让获取;通过加强内部在学习上的努力(导致迅速进口,以替换人员、工程技术和零部件)来吸收消化;改进,在进口技术的基础上加速产品更新,并将进口技术用在有关的产品上。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学者吴晓波教授针对全球化下技术创新特点,在对我国企业的创新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式。他认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二次创新不同于一次创新,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的基
础上进行的,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而一次创新是指主导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的技术创新。
与一次创新不同,二次创新是泛指一切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是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二次创新大多数始于有目的的技术引进,引进主体的技术能力和R&D能力是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二次创新过程是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即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形成自主的R&D能力)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参见图2)。
二、二次创新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创新活动的软、硬件条件上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的一次创新模式往往不适合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技术在经济发展不同程度的国家里技术创新过程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一般的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以一次创新过程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过程有别于发达国家的一次创新过程,是在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一些学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创新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建立与发挥后发优势的二次创新理论,即利用引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实现比技术输出国更快的技术发
展速度
suffer软件
二次创新与一次创新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1.从技术研究与开发环节看,二次创新能冷静观察一次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术动向,向每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一次创新进行模仿改进,避免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大大降低其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能充分利用一次创新的溢出利益,这种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二次创新的投资大为节约;能够使免费获得的公开技术或以合理价格引进购买到的技术不再重复研究,使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通过逆向工程予以各个击破,从而使R&D投资具有高度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
2.从产品的生产环节看,二次创新能直接借助于从率先者处获得生产操作培训、聘请熟练工人来企业传授经验等方式迅速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从而使生产成本随产量下降的速度有可能快于一次创新;二次创新对一次创新的发展和改进一方面体现于产品的技术性能上,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而工艺改进会大大节约劳力和物资,导致成本下降;二次创新企业通常处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所以二次创新的生产成
本也可能会有所降低。
3.从市场环节看,二次创新节约了大量新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能够集中投资于宣传推介自己的产品品牌,且二次创新产品由于入市晚,还有效回避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更重要的是二次创新产品本身也能拓展市场,挖掘新的消费体,导致新产品市场扩容。
二次创新这种后发优势的实质是替代性subsitution)的普遍存在,即二次创新者不仅存在着有别于一次创新者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甚至超越率先者所显示出的那种发展水平或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过比较和选择的方式或途径产生的效果,往往导致二次创新者在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使二次创新者一开始就可以处于较高起点,少走弯路。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二次创新的在具备后发优势的同时,亦存在着后发劣势,这不仅与技术本身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甚至社会心理有关(如,崇洋心理等)。特别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发动对知识产权的强调,更加重了这种劣势
三、通过反向工程推动二次创新,提高本土企业技术能力
不久前,中央提出了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战略思想,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应该是我国科技工作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的自主创新并不是指排斥对外部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在封闭状况开展的技术创新。而是在开放深化的前提下,将引进国外技术和以合资、合作为平台的技术学习作为外部动力,推动本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战略导向下,发展反向工程显得尤为重要。新战略意义上的反向工程仍然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经验,主要存在三种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进步模式,其一是自主原创型,即以自主研发、自我掌控核心技术,并进行商业化推广应用为手段,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进步;其二是吸收转化型,即通过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国外先进的研发基础上进行应用性创新,在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后,逐步转化到自主的基础性创新。日本、韩国的经验显示,吸收后成功转型为自主
发展的关键是吸收国或城市的政府和企业并不满足于吸收所获得的成就,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后,即投入自主创新的进程;其三是吸收利用型,这一模式关注创新技术的应用,不强调自主的基础性研究。能较快形成生产优势,但长期而言,则存在着本土基础研发力量薄弱和创新动力不足的弊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层面上创新能力的建设比较倾向于吸收利用型的模式,这与我国在开放过程中短时期内的获利最大化导向有关。而从长远看,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在战略性产业上坚持自主创新以外,可以借鉴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与韩国的经验发展吸转化型的创新能力的建设,在这个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微观机制就是模仿创新,或称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本质上都是一种创新模式,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模仿创新多数情况下是在率先创新者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基础上的模仿,是在别人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努力,是二次创新。模仿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因此模仿应当也必然是一个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模仿与单纯的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仿制不含有自己的创新成分,而二次创新具有自己的独创成分,推动了技术进步,二次创新与自主创新是创新方式的不同。
依靠模仿创新,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正向工程与反向工程,都不是孤立的概念。在现阶段,根据不同领域、行业、企业的特点和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反向工程战略,将正向工程与反向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施反向工程,通过二次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种复合创新模式才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条件的科技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J]. 求是官僚制, 2005,(7).
[2] 金仁秀不要闭上眼睛. 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8.
[3] 李正卫, 吴晓波. 制造业全球化与我国制造业的二次创新战略豪杰超级解霸2000[J]. 科学学研究, 2004,(12).
[4] 孙冰, 尚青岩. 适合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二次创新[J]. 科学管理研究, 2003,(4).
[5] 吴晓波, 许冠南, 刘慧. 全球化下的二次创新战略--以海尔电冰箱技术演进为例[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12).
安徽省委员会
[6] 徐冠华. 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J]. 中国软科学, 2005,(4).
构建什么一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3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4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技术   自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