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张雨  高峰  黄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100081)
摘要:本文初步概括、总结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分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区别,并分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起源、发展现状及主要运行模式。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  内涵  运行模式
科技特派员制度于1999年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2005年底,这项工作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近600个县(市、区、旗、团场)开展,许多地区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姚明6年来,这一制度在把科技资源导入农村,激活农村科技要素,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在探索城乡统筹、推进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及培育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发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
随着实践的发展,如何界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本文将科
技特派员制度至于农村科技推广、“三农”问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满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的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引导为辅,以科技人员利益、个人价值实现为导向,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供求有机结合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型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科技为纽带,以农民和科技人员为主体,用市场机制重组现代生产要素,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根于农村,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新生力量。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众的需要、基层的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是自发形成并在政府的推动下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满足“三农”需求是根本出发点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是灵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生命力所在刘礼祖市场主导与行政推动相结合是其基本规律;农民和科技特派员共赢是其动力源泉。
三、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起源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福建省南平市为破解新时期“三农”问题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1999 , 南平市委、市政府从农民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 将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 与农民众结成利益共同体, 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在内的科技服务, 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众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宝塔型”新型科技服务网络, 为解决南平市的“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南平的实践经验离线, 引起了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共鸣。2002 , 科技部决定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在几年的实践基础上, 科技部和人事部联合发文决定从2005 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这项制度。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现状
各地区在总结和借鉴南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各具特的科技特
派员试点工作的机制和模式,发展和丰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初步形成了以西部地区为主,中部地区积极参与,逐步扩大至东部的格局,取得了较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1.利益带动,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各地在试点工作中积极借鉴南平经验,同时结合本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在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引入利益机制,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了科技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共同利益机制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灵魂,改变了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定、统一的协作互动关系。
2.供求结合,实现了农民与科技人员的“双赢”
在科技特派员的选择上遵循供需双方择优选择的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农民需要,尊重科技人员意愿,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实现科技资源供给和农民科技需求的有效结合,提高了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
长点,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了县域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
3.制度创新,探索了科研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科技体制、机制应当去适应农业新阶段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转变,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农业与农村科技体系和机制,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式和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必然。
4.融入基层,提高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组织化程度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信息的不对称,观念的保守以及组织化程度的低下,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应该像工业化生产那样形成有效的分工和组织,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在拉长的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并得到实惠和收益。传统农业面临着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市场快速的发展与农民素质偏低的矛盾,经济发展对技术的渴求与科技供给不足的矛盾,计划经济管理与市场经
营活动相分离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技特派员制度尝试把离散的生产和离散的农民通过技术进步和市场信息的链接,通过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沟通,进入农业现代化前进的轨道。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建设和完善农村组织化体系的有效媒体。许多科技特派员在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构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实体,这些实体之间既有分工也有配合,既有竞争也有协作,既有生产也有市场,使农民开阔了眼界,赢得了实惠,提高了效益,带动了经济发展。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5.拓展服务,构建了适合市场经济的综合型服务体系
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注重科技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结合当地资源特开展产业化开发工作,把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信息服务、市场销售、储运加工、社会融资等综合性服务转变,从而具备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性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雏形,有效缓解了农村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缺位”的问题,对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人员如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主要运行模式
各地区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主要形成以下4种典型的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
1科技特派员+公司+农户运行模式
该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以涉农企业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的形式。能够参与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的涉农企业与一般意义上的涉农企业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类龙头企业与农民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联系,具有较强的带动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的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占据一席之地,能够延展农产品销售的空间和时间,可以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并通过其自身的经济活动引导农业生产。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料不足或等级不合格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盲目种植,产品积压销售难的问题。通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最终达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
            图1    “科技特派员+公司+农户”运行模式图
2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运行模式
农民专业协会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个主要类型。是指从事专项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农民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农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团性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协会一般组织比较松散,多数是属于非实体性的,协会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协会为其社员提供的服务内容涉及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技术信息、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等。在该模式中,科技特派员通过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和产业化经营形式,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一家一户小而全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图2  “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运行模式图
农民专业协会在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市场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联系和沟通作用,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中介服务。农民专业协会经济活动的一体化程度介于纯粹的企业和纯粹的政府之间,即比纯粹的企业高,但又比纯粹的政府低,在某些方面发挥着政府的作用。同时,专业协会提供的信息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为行业组织,能较好地把握行业的动态,及时地了解市场的动向,能较好地将有关会员与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这些组织最清楚农民需要什么,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又一信息源。农民专业协会又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因为在政府、科技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
和市场化的发展,很难直接与单个农户对接。农民专业协会可以完成中间协调组织代表农户和企业的对话,协调企农利益关系。
3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科技特派员+示范园(基地)+农户运行模式
该模式中科技特派员以示范基地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平台,辐射指导带动周边农户与科技特派员共同创业。通过示范基地的典型引导、示范推广作用,打消了农民的顾虑,使农民更主动、更容易接受新产品、新技术。同时,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公室对示范基地进行项目及政策支持,对符合农民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研究、示范和推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批具有地方特的产业加速发展。
                  图3  “科技特派员+示范园(基地)+农户” 运行模式图
4.科技特派员+种养大户+农民运行模式
坚持服务牵引和典型示范,重点培育一批致富典型,发挥邻居示范效应,整体拉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具体服务方式上,采取的是一种贴身短打式的服务,通过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变过去农民科技为科技农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让农民众迅速接受和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推动广大农村形成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浪潮。
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普遍采取这种模式,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展开服务,与过去科技扶贫时与贫困户的结合不同,他们选择的是与农村的大户的结合,与农村先进生产力的结合,注重搞好示范,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冀言,“三农突围”——解读南平机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 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ibm存储20025 (4)
[4]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 翁翘, 关于下派科技特派员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3(5)
[6] 简小鹰,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科学管理研究,2005(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47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技   农业   农民   特派员   农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