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研究

2022年第4期
总第206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
sNo.4,2022GeneralNo.206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研究
收稿日期:2021-11-18
作者简介:陈丽君,应用心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言,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傅衍,管理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研究”(编
号:
21ZDA015)。□ 陈丽君 李 言 傅 衍
  摘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于改善创新生态。构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是“四个面向”背景下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要义。从国内外创新高地生态系统的共性要素来看,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促进要素耦合的制度环境、与外部的开放协同是当前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效应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必然选择。换言之,集聚人才、激发人才创新
活力不再是政府行为抑或是单一政策的问题,而是多主体协同、人才及其关联创新要素的共生演化,本质上是一个多元主体和多元要素耦合、多元制度供给以及区域生态子系统间突破地理空间的深度互动等在内的生态系统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人才在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各环节中进行配置与链接,受到所在集(组织)、要素间制度安排、多个生态子系统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因此,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了要素层、制度层和空间层三个层次的内容。
关键词:人才创新活力;人才生态系统;创新驱动;创新生态系统;党管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4-0039-01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我国“十四五”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指出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以“四个面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但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蔚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人才与技术实行封锁。面对风云变幻的外
部环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内涵式增长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成为我国重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水平,其关键在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下,我国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人才资本虽实现了快速积累,但在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长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以致于人才资源数量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人才效能优势。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领域的人才创新活力激发不足,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学术界、企业界桥梁不畅,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智力成果参与分配程度不高、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不足、人才评价中的“五唯”仍需突破、知识产权保护尚不足,人才体制机制需进一步改革;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高地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创新要素富足的城市或区域对其他地区的辐射溢出效应不明显,相互依赖共生的创新共同体尚未完全建立。对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这些深层次问题,靠单一队伍建设、单一平台搭建、单一政策助推、单一高地打造都难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②,指明了人才创新活力的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生态工程。为此,我们亟需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回答如何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回顾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Tansley③于1935年首次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营养结构④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单位⑤。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自然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经济领域,相继发展了组织生态系统⑥、企业生态系统⑦和商业生态系统⑧、创新生态系统⑨、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瑏瑠及人才生态系统 瑏瑡等不同概念。
(一)创新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缘起于美国硅谷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硅谷的持续创新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了创新生态的重要性,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Ecosystem)这一核心概念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采纳。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2004年的研究报告《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首次提出“创新生态系统”为标志,创新范式从传统线性创新范式1 0、交互耦合创新范式2 0,迈入创新生态系统范式3 0阶段,实现了从“线性”跨越到“非线性”、从“封闭”迈向“协同”、从“独立”到“系
①②③④⑤
⑦⑧⑨
瑏瑠 瑏瑡李朴民:《持续强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年第5期。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
Tansley,A.G.,“TheUseandAbuseofVegetationalConceptsandTerms”,Ecology,vol.16,no.3(July1935),pp.284-307.
Lindman,R.L.,“TheTrophic-DynamicAspectofEcology”,Ecology,vol.23,no.4(October1942),pp.399-418.
Whittaker,R.H.,“VegetationoftheSiskiyouMountains,OregonandCalifornia”,EcologicalMonographs,vol.30,no.4(June1960),pp.279-332.
Hannan,M.T.andFreeman,J.H.,“ThePopulationEcol
ogyofOrganization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82,no.5(March1977),pp.267-272.
Moore,J.F.,“PredatorsandPrey:ANewEcologyof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vol.71,no.3(May-June1993),pp.75-86.Moore,J.F.,TheDeathofCompetition:LeadershipandStrategyintheAgeofBusinessEcosystem,Boston:JohnWiley&SonsLtd,1996.PCAST,SustainingtheNation’sInnovationEcosystems,InformationTechnologyManufacturingandCompetitiveness,WashingtonDC:Pres 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4.
颜爱民、刘媛:《人力资源生态位概念界定及因子测算》,《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年第2期。
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统”的衍变①。创新生态系统最早被认为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同义词,由占据不同生态位但彼此相连的企
业组合而成,一个生态位会伴随着其他生态位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②;在PCAST于2008年发表的《创新生态中的大学与私人部门研究伙伴关系》报告中,创新生态系统被阐释为包括了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的一系列行动者③,分为研究、应用和开发三大落④。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个体、组织、区域环境以及主体与环境间的互动和要素流动⑤,能够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与商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创造与增值⑥。创新主体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组织,而有意识地与相关组织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整体,实现系统协同合作⑦和共生演化⑧。可以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推动了从静态结构性角度分析要素构成与资源配置的问题,转变为强调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作用机制的动态演化分析⑨。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和国际边界的逐步消减,区域成为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空间载体。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以列特拉维夫等区域创新中心的崛起,使得全球竞争态势从国家层面转向了区域层面。在对128号公路地区 瑏瑠、巴登-符腾堡、莱茵-阿尔卑斯的研究中,区域创新系统受到了学界的持续关注,区域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参与者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标志 瑏瑡。黄鲁成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界定为在特定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创新机构和组织等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物质条件等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瑏瑢。一个区域想要生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毗邻研究型大学、优越的生活生态系统、开放的市场体系等原始要素,借助于物理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等内生动力,以及创新文化的激励机
制、政府政策的引导机制、中介机构的服务机制、用户需求的导向机制等外生动力 瑏瑣,通过区域空间的重构和与构成要素的机制来共同促进 瑏瑤。
(二)人才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
在人才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前提下,人才生态系统作为人才管理与生态学领域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普遍重视。人才生态系统研究的肇始可以追溯到1921年Park和Burgess首次提出的“人类生态学”概念 瑏瑥。随后,Deolalikar等将这一概念引入企业层面 瑏瑦,提出了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主要研究了客体区域中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中国学者将人才从人力资源范畴中独立出来,提出了“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②③
④⑤⑥⑦⑧⑨ 瑏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瑏瑤 瑏瑥 瑏瑦李其玮、顾新、赵长轶:《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一个层次分析框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1期。
Iansiti,M.andLevien,R.,“StrategyasEcology”,HarvardBusinessReview,vol.82,no.3(March2004),pp.68-81.
PCAST,University-PrivateSectorResearchPartnershipsinTheInnovationEcosystem,WashingtonDC:President'sCouncilofAdvisors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4.
Estrin,J.,ClosingtheInnovationGap:ReignitingtheSparkofCreativityinaGlobalEconomy,McGrewHill,NewYork,2006.
刘雪芹、张贵:《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0期。
柳卸林、丁雪辰、高雨辰:《从创新生态系统看中国如何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年第3期。
智慧启迪Li,Y.R.,“TheTechnologicalRoadmapofCisco’sBusinessEcosystem”,Technovation,vol.29,no.5(May2009),pp.379-386.
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Saxenian,A.,RegionalAdvantage:CultureandCompetitioninSiliconValleyandRoute128,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第6期。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科研管理》,2000年第2期。
詹志华、王豪儒:《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3期。
张敏、段进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合理性逻辑与实现路径》,《管理现代化》,2018年第1期。
Park,R.E.,andBurgess,E.W.,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Sociology,ChicagoIllinois:TheUnivers
ityofChicagoPress,1921.
Deolalikar,A.B.,Hasan,R.,Khan,H.,andQuibria,M.G.,HumanResourceDevelopmentandtheAsianEconomicCrisis:Facts,Issues,andPolicy,Washington:UniversityofWashington,1999.
并进行了初步论述。人才生态系统指人才与环境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①,是在一定时空中由多要素构成的有生机和活力的复杂生命系统②,包括了人才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等③,其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知识、经济增值。
在人才生态系统中,环境是首要关注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④,足以充分说明环境对于人才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人才资源争夺战的情境下,对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⑤。人才生态环境是人才与所处的环境的互动,以及各种制约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均衡⑥,是影响人才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各种外部要素⑦。这些因素既可以从城市、地区、国家的自然、文化、政策等宏观层面进行解读,也可以从人才所处组织内部的制度、文化、工作氛围、薪资等中微观维度进行分析⑧。与人才生态环境相类似的概念有人才生态链和人才发展环境等。其中,人才生态链借鉴了食物链原理,主要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索尼爱立信t303c
和分解者⑨,是以人才知识、技能、经验、劳动成果等为纽带形成的具有工作衔接关系的人才梯队;人才发展环境则主要是指由直接和间接影响人才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发展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 瑏瑠。现有对人才发展环境的理解,多建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框架上,将其界定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 瑏瑡。
综合相关概念内涵、构成要素等方面阐释,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生物和环境的共同体,创新生态系统和人才生态系统系列研究展示了从对构成要素和资源配置的静态分析向创新个体/人才和组织、环境间的互动分析转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创新研究拓展到了空间维度,赋予了创新体系地理内涵 瑏瑢,揭示了各要素集聚与互动融合、要素-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空间协同的重要性,为从生态系统视角解读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供了基本逻辑起点。
三、国内外创新高地的生态系统特征
在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革命竞争格局中,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已取代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成为决定科技创新水平高低、影响区域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瑏瑣。竞争人才资源的成败 瑏瑤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发挥人才创造性和积极性,取决于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和事业发展生态。从世界级人才枢纽与创新高地的发展来看,以人才的真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构建包括人才发展平台、良好的生活环境、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富有激励性的制
①②③
④⑤⑥⑦⑧⑨ 瑏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瑏瑤沈邦仪:《关于人才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人才开发》,2003年第12期。
王通讯:《关于人力资本的十个问题》,《现代人才》,2005年第1期。
萧鸣政、戴锡生主编:《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704-709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1页。
彭剑锋:《WTO与中国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1期。
刘晖:《浅析共享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及其影响》,《企业技术开发》,2017年第3期。
梅伟:《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年第16期。
邱赵东、商华、刘禹岑:《微观人才生态环境评分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5期。
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及对人才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孙健、王保玲:《北京高端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490位高端金融人才的调查数据》,《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药学学报司江伟、陈晶晶:《“五位一体”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2期。
柳卸林、杨博旭、肖楠:《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变化的新特征、新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1期。
赵全军:《“为人才而竞争”:理解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个新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4期。
湖州市织里镇
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度环境等在内的生态体系,是当前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效应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必然选择。循此思路,可以推断生态系统是一个区域吸引、集聚、发展和用好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人才集聚区本质上是生态化的①。
本研究选取日本筑波、美国硅谷、以列特拉维夫、深圳前海、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创新走廊或创新区为分析对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东京-横滨都市圈、深圳-香港-广州、北京、首尔、圣何塞-旧金山、大阪-神户-京都都会区、波士顿-剑桥、上海、纽约和巴黎等成为各经济体或跨境地区中排名前十位,表现更为活跃的科技技术集;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来看,可以大致分为自组织模式、政府干预模式、政府干预与市场协调发展模式②,其中美国旧金山(硅谷)是典型的自组织发展模式代表,日本筑波显现出政府干预的主要特征,以列特拉维夫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干预和市场协调,分析上述城市的生态系统特征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就国内而言,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地区率先提出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通过对国内上述三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分析,对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一定的引领意义。简言之,通过梳理上述国内外创新高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总结核心共性要素,可以为如何实现人才集聚和构建一个能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表1 国内外创新高地的生态系统特征分析比较
名称主要特征核心共性要素
日本筑波③·政府主导筹建科学城,迁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产业,打造科研创新平
台;制定新政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出台《产业竞争力强化法》《筑波市创业
促进战略(2018—2022年)》等扶持创新创业活动;
·以筑波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Cyberdyne公司等为代表的产学研用
合作,实现源头创新到成果落地转化的无缝隙产业创新体系;
·集国家政策性投资、地方政府银行和民间投融资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投融
资体系;
·向外辐射扩容,在东京、大阪等地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推进筑波-东京的城际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多元要素:政府、企业、高
校、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
·制度安排:成果转化、创
业扶持等
·开放协同:对外辐射
美国旧金山(硅谷)④·集聚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世
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
·高度流动且多元化的人才(年轻化、高知化、国际化等);
·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猎头公司和咨询公司等中介
服务机构;
·最早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家之一,实现快速申请专利,允许大学、科研
机构、非营利机构和企业拥有联邦资助发明的知识产权;
·
医疗健康、行业协会、艺术与文化活动等配套服务保障;
·尊重市场和创新规律,鼓励创新。
·多元要素:高校、科研院
所、人才、政府、企业、中介、
资金等
·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
护等
·开放协同:创新文化与创
新策源
①②
③④孙锐、吴江:《构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新需求与新思路》,《理论探讨》,2021第4期。
邓丹青、杜阳、冯李丹、贾玉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基于熵权TOPSIS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4期。
孙艳艳、张红、张敏:《日本筑波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模式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20年第3期。
费艳颖、凌莉:《美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2期。王冶平简历
>酷网站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47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新   人才   发展   研究   科技   要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