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_晨报副刊_

第17卷第6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11月Vol.17 No.6 S i chuan Un i versity of Arts and Sc i ence Journa l(Soc i a l Sc i ence Ed iti on)Nov.2007
3沈从文与《晨报副刊
李 娟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沈从文就是在徐志摩任主编时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沈从文与《晨报副刊》两任主编孙伏园、徐志摩的复杂关系
能够使我们对一个作家与一份期刊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沈从文;《晨报副刊》;孙伏园;徐志摩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7)06-0105-03
  沈从文,这个只有高小学历的文学青年在北京“因缘时会”把握机遇,历经许多挫折和坎坷,最终成长为
一名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新文学作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这个“奇迹”诞生的过程中,现代报纸期刊功不可没。三十年代主编《大公报》让在文坛已享有文名的沈从文从此确立了无可取代的地位,而二十年代其与《晨报副刊》的复杂纠葛则让人更加明确一个作家与一份期刊有着多么密不可分的联系。
《晨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于北京,由梁启超、汤化龙等人主持。《晨报副刊》的发展历时近十年,不同时期主编不同,大体分三个时期:李大钊时期(1919.2—1920.6)、孙伏园时期(1920.7—1924.10)、徐志摩时期(1925.10—1926.10);而根据副刊本身的发展变化亦可分为:“第七版”(1918.12—1921.10)、《晨报副镌》(1921. 10—1925.10)、《晨报副刊》(1925.10—1928.6)三个时期。与沈从文的文学生涯有直接而重要联系的两个主编是“副刊大王”孙伏园与“新月之魂”徐志摩。
  一、擦肩而过的孙伏园时期
孙伏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编辑,“四大副刊”中《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都曾由他主编,他还编辑过《国民公报》、《中央日报》的副刊,以及成都的《新民报》,参与了许多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编辑,享有“副刊大王”之称。作为资深编辑,他深谙编辑之道,曾说:“记者竭诚欢迎新进作家。……社会上已经成名的作家的作品,我们固然愿意多登,不成名的新进作家的作品,我们尤其希望多多介绍。”[1]如此开明且有民主风范的主编孙伏园为何独对沈从文这位“
不成名的新进作家”不屑一顾,甚至发生过一件让沈从文到晚年仍耿耿于怀的不愉快之事:有一次主编孙伏园在编辑会上,把一大摞沈从文寄来的未用稿件连成一长段,摊开后说,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作品,说完后扭成一团,扔进了字纸篓。[2]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种可能:
1、主编风格使然
主编是刊物的把关人,他们决定刊物的整体风格,对发表谁的、什么样的文章起决定作用。孙伏园认为“日报附张的正当作用就是供给人以娱乐”,[1]但作为新文化人物的他又不想完全抛却李大钊任主编时《晨报副刊》所起的思想文化启蒙的作用,因此他主编《晨报副刊》时主张以高雅、健康的趣味为主的同时,努力在学理和趣味之间、宏大叙事和普通常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沈从文此时的创作与这种理念、风格谈不上任何联系,与孙伏园的编辑思路相去甚远,曾培养提携青年作家冰心、许钦文的孙伏园主编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沈从文这种“另类”的新进作者“青睐有加”。
2、作品缺陷所致
二十年代初登文坛的沈从文为生存之故而大量写作到处投稿,初期沈从文的作品散漫拖沓,有郁达夫之风而无其骨,模仿的痕迹颇重(如早期作品《公寓中》、《一封未曾邮付的信》)。同时,他身上那份湘西世界独特而芜杂的人生经验与感受也还没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各种文体的尝试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大批量生产”的特点容易给人轻浮不踏实的感觉,亦
在主编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种不足和缺点使孙伏园对沈从文早期作品毫无好感乃至不屑一顾,不发表他的作品亦属情理之中的事。
3、文学派系不同
沈从文当时的“大批量生产”引起文坛不少人的非议,文坛领袖鲁迅对此也深感不满:“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3]并认为他“大抵意在胡乱闹闹,无诚实之意”。[3]像鲁迅这类精英知识分子抱着“启蒙”目的从事文学时的态度相当神圣虔诚,与托尔斯泰的主张“艺术是一项伟大一分钟教学设计
501
3[收稿日期]2007—08—27
[作者简介]李 娟(1974—),女,湖南临湘人,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7年第6期李 娟:沈从文与《晨报副刊》
的事业,对它不许开玩笑,或者抱着艺术之外的目的。……把写作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这是个可怕的错误”[4]是完全一致的,故而鲁迅当时对沈从文的批语不算过分。《晨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与鲁迅相
交默契,属于同一文学派系,他后来就是因为鲁迅“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在已排好的《晨报副刊》上被抽掉才愤而辞去主编之职的。处于同一文学阵营里,鲁迅对沈从文的这种批评之意孙伏园肯定略有耳闻,或许非常清楚,受鲁迅影响,孙伏园对沈从文本人及其作品的印象肯定更加不好,更不会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发表他的作品。
如上所述,在孙伏园任《晨报副刊》主编的四年多时间里,他没有发表过一篇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终于与当时享有盛誉的“副刊大王”孙伏园擦肩而过。
世界上哪种动物的眼睛最大?
  二、亲密接触的徐志摩时期
1924年11月孤独无助的沈从文向时任教于北京大学的郁达夫写信求助,得到了郁达夫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支持,最为重要的是郁达夫还将他“介绍给《晨报副刊》新任主编刘勉己和瞿世英,两人答应给沈从文的习作以发表的机会”。[2]经过几年的挣扎与斗争,自1924年底沈从文的作品才慢慢得到发表的机会,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第306号首次刊出沈从文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从此以后,他逐渐成为《晨报副刊》的经常撰稿人。诚如沈从文自己晚年所述,直到《晨报副刊》的编辑“换了徐志摩先生,我才在副刊得到经常发表作品的机会”。[5]查《沈从文年谱》可知,孙伏园退出《晨报副刊》的编辑后,沈从文的作品得到了发表,而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后,沈从文作品得到了大量的发表,每月五六篇是常事。晚年沈从文曾说:“主要帮我忙的应当感谢的是郁达夫先生同徐志摩先生,
他们对我起鼓励作用。”[6]郁达夫对沈从文人道上的帮助易为人理解,但徐志摩等人对沈从文的“情有独钟”颇耐人寻味。
徐志摩的好友梁实秋曾一篇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中说:“他最初以‘休芸芸’的笔名向《晨报副刊》投稿时,用细尖钢笔写的稿子就非常出,徐志摩因此到处揄扬他。”[7]“由于徐志摩的吹嘘,胡适之先生请他到中国公学教国文,这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7]顺着梁实秋的回忆,我们首先来看看沈从文与徐志摩等人最初交往的简要过程:
(1)1925年8月,经梁启超(徐志摩之师)向熊希龄推荐,沈从文到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任图书管理员;畸胎
(2)1925年8月,北京大学的丁西林曾介绍沈从文在创办不久的《现代评论》兼作收入微薄的发报员,他因此与刊物的主编陈源(徐志摩好友)、文艺编辑杨振声等成为熟人;
(3)1925年9月沈从文前往徐志摩家拜访,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4)此后,经徐志摩介绍,沈从文结识了闻一多、罗隆基、潘光旦、叶公超等人;
(5)1925年10月1日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在这天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他将沈从文和胡适、闻一多、陈源、郁达夫等人一起列为约稿作者。[2]
从徐志摩当时相交的友人圈子来看,这些人与他一样都是有着留学英美的背景经历,这些被称为“英美派”的核心人物是胡适与徐志摩,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是他们的追求。自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他们以此为园地从事政治思想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在文坛的影响很大。沈从文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帮助,其自由民主的作风也让沈从文在内心深处把他们引为“同志”,与他们在精神上到了契合点,于是,沈从文无形中成了他们的一员,尽管他始终不是“英美派”。综合来看,徐志摩等人如此赏识沈从文,并不遗余力地提携他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浪漫主义情结使然
留学英美的徐志摩形成了“爱”、“自由”与“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身上浸染着浓厚剑桥文化气息的贵族化的浪漫气质,“他的性格气质,他所沾染的剑桥气息,使他不仅抱有热烈的理想,而且满怀实践的勇气。”[8]接编《晨报副刊》,说自己要说的话、想说的话,登自己想登的文章,做一个“全权的记者”,把《晨报副刊》变成浪漫主义文艺的园地,这正是徐志摩实践理想的表现,也是他浪漫任性的体现。天性浪漫、个性突出的徐志摩当时刚刚留学回国,对整个文坛说不上了解,对沈从文的个性、潜能及写作现状也谈不上了解,但生性冲动的他崇尚浪漫主义的柔美和清丽,而沈从文作品中自然清新的风格与他的审美心理正好契合。徐志摩长期置身于中西都市繁华之地,对沈从文作品中迥然于都市人生的独特湘西世界的人、事和风俗极为欣赏,田园牧歌情调是徐志摩所喜爱的所追求的,不然徐也不会转载沈描写湘西地区普通赶集场景的短篇作品《市集》,并且给予热情的赞颂。
2、编辑策略的需要
适性任情的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当日就发表《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一文,明确表示“别具一副精神办出一份‘疯子说疯话’的志摩报”,他决不允许任何“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性灵的表现”,[9]因此他追求同仁式的志同道合,忽视副刊的综合性、娱乐性,对艺术的单纯信仰使他对胡适、梁实秋、陈西滢、闻一多、沈从文等人偏爱,因为他们的文章符合他的审美口味、能体现他的编辑方针、显现他的编辑风格。如此一来,以前常给《晨报副刊》写稿的不少作者的名字很少出现在《晨报副刊》上了。自孙伏园辞去《晨报副刊》的主编之职后,《晨报副刊》原先的作者随之转到《京报副刊》,“副刊为对抗京副起见,乃有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以及几个小东小西的文章出现。”[2]徐志摩把《晨报副刊》变成自己的“喇叭”之后,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胡适、徐志摩等人为主的“英美派”文人圈子。他们相当清楚,要想在文坛占据地位,必须有引人瞩目的创作,“在他们的阵营中,论学问渊博的有胡适自己,论新诗才华的有徐志摩,可是在小说方面,除了凌叔华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出的人才堪与创造社的作家抗衡了”。[10]由此可见,徐志摩等人最初对沈从文的帮助与提携确有争取青年作家、形成自己阵营的因素。
3、精神上的相知与契合
(1)在对待中国社会的革命与改良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接近。徐志摩等人留学英美,受英美自由主义和改良主
601ds精神
李 娟:沈从文与《晨报副刊》2007年第6期
义思想影响很大,在对待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烦感甚至反对苏俄式的革命,比较倾向和平渐进的改良主张。沈从文曾亲眼目睹家乡凤凰的革命、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人们为革命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再加上多年的军旅生活使他知道生命在战争中极易毁灭,因此他也倾向于和平变革,反对流血革命。而胡适等人也看出沈从文的保守立场和他们倡导的自由主义有内在共同性,虽然当时受阅历与经历的限制,沈从文心中并未有明确的目标主张,但目睹社会现状,他更易与胡适、徐志摩等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更易把他们引以为同志。
(2)在现实政治态度上,他们有相同的倾向。二三十年代政治局势复杂而又混乱,胡适、徐志摩等人既反对采取苏俄式的暴力革命,又不满国民党的专断独裁统治,走的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他们企图在国共之间充当“中间力量”,渴望建立心目中理想的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体制。二十年代初的沈从文还不太可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但“乡下人”的性情使他从一开始就对暴力革命有自己经验式的批判,对以暴力革命重建社会公平的理论十分怀疑,同时他对当权者国民党当局不盲从、不过分迷信,对他们的腐败黑暗统治深表不满,更似一种务实的保守性立场。由于条件所限,他当时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境遇的改善,人微言轻,显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但与徐志摩等人的共通之处有目共睹,因而他日后的发展倾向与徐等人有不可言说的精神上的契合之处。
(3)在艺术观点上,他们有共同语言。英美派文人要求文艺的纯正,反对把文艺当成宣传工具,他们要求文艺反映“人性”,而不是“阶级性”,主要信奉新人文主义和唯美主义。沈从文反对“血和泪”的文章,他作品中人物的阶级性都十分模糊,他关心的是每个人身上的“善”与“恶”。论者吴立昌认为沈从文“创造的形形的故事和人物,都可以说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辐射出来的”。[11](P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沈从文当然还没有如此明确的创作理念,不过,徐志摩等人审美至上的艺术价值观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他的创作恰恰是英美派审美至上、艺术至上文学理论的最好实践。这种文学意念的相合也让沈从文更接近于这些学者教授,或者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言:“沈从文跟那些教授作家能建立友谊,主要是因为意气相投。”[10](P137)
沈从文是不幸的,初登文坛就受到孙伏园的嘲讽与打击,尽管这是许多文学青年都遭遇过的情景,但这深深地挫伤了他的创作热情与信念,以至晚年仍耿耿于怀,在八十年代赴美演讲时还提到此事(见《20年代的中国新文学———1980年11月7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讲演》);但沈从文又是幸运的,徐志摩等人对他的长久帮助提携使他得以在纷繁多变的二十年代文坛站住脚,没有像其他众多文学青年一样昙花一现,消失在文学发展的长河里。徐志摩任主编时的《晨报副刊》成了沈从文最初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他到了归属感,到了心灵契合点,经过他不断的努力与奋斗,终于成为独具特的文学大家,乃至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参考文献:
[1]孙伏园.谈谈日报“附张”[A].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28,27.
[2]吴世勇.沈从文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18-19.
[3]鲁 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46,452.
[4]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M].戴启篁译.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177.
[5]沈从文.20年代的中国新文学———1980年11月7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讲演[A].沈从文文集(第10卷)
[C].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329.
[6]王亚蓉.沈从文晚年口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7]梁实秋.忆沈从文[A].王 珞.沈从文评说八十年
[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25-26.
[8]宋炳辉.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96.
我的团长我的团评论[9]徐志摩.读梁巨川先生遗集[N].晨报副刊,1925-10-12.
[1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7.
[11]吴立昌.“人性的者”———沈从文传・自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3.
[责任编辑 叶怀凡]
“Supplem en t to M orn i n g Newspaper”and Shen Cong-wen
L I Juan
NMS(Depart m ent of Chinese,Xia men University,Xia men Fujian361005,China)
 A bstract:“Supp le ment t o Morning Ne ws paper”occup ies an i m portant positi on in the Chinese hist ory of ne ws paper supp le ments, which fosters the large nu mber of writers,one of which is Shen Cong-wen,gr owing up when Xu Zhi-mo works as its edit or-in-chief.This paper s orts out the comp licated relati on bet w een Shen Cong-wen and t w o chief edit ors,Sun Fu-yuan and Xu Zhi m o,and ai m s a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ies bet w een a writer and a peri odical.
 Key w ords:Shen Cong-wen;“Supp le ment t o Morning Ne ws paper”(Chen Bao Fu Kan);Sun Fu-yuan;Xu Zhi-mo
70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42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副刊   晨报   作品   编辑   英美   作家   发表   文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