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

POETRY MONTHLY
26主持人语:
石榴 郭沫若在三十年代,寥若晨星的女诗人之中;在林徽音、谢冰心以降,徐芳是颗被遗落的明珠。她的被遗落,在于世局的动荡和她“大隐于市”的个性。徐芳一生行事风格,追求安稳平淡,不喜张扬。但作为新诗史料而言,是该占有一席之地的。则若非她本身也是创作能手,是不能、也不易深入堂奥并探骊得珠的。因此《中国新诗史》虽为其少作,
但却可见出她早慧的才华与高卓的悟力。
—— 兰 坡
徐芳,江苏无锡人,1912年10月5日出生。小时候体弱多病,长期
在家静养,直到九岁才进北平第36小学就读,后考入北平私立适存中
学、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1931年考入北京
大学中文系,与学者张中行、历史学家杨向奎是同学。徐芳在北大读书
时,余上沅先生教戏剧,唐兰先生教甲骨文,孙大雨先生教新诗,傅
斯年先生教中国古代史、梁实秋先生讲英国文学史……教员中还有钱玄
同、刘半农、魏建功、罗常培等都是一代名师。徐芳聪颖好学,成绩优
秀,深得顾颉刚、傅斯年、胡适等教授的器重与赏识。或许是出于对文
学的兴趣与爱好,徐芳对胡适更是敬慕有加。她喜欢诗歌,更钟情于白
话诗创作,而这正是胡适所倡导和努力实践的,因之他对这个女弟子也
很欣赏。当年,在北平的文学刊物和天津《大公报》副刊上,经常可以
看到徐芳的诗歌作品,一时间成为闪烁诗坛的耀眼新星。
ts Reserved.
2012  6        www.qikan
mb402人间四月芳菲尽  ——新诗史上的“失踪者”徐芳
无锡新城中学□ 麦 岸
五四运动之后第二年,年近而立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出版个人诗集《尝试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自那时起,所谓新诗在中国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借用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这近一个世纪前赴后继的探索与创新,无疑正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布满封建余孽的荆棘丛中,开掘出一条新路。“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像环绕着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
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联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先前也看过不少新诗评论与几本新诗史,我以为再也没有比安徒生这段话,更诗意、更贴切的描述了。
这一个世纪的新诗天空中,闪烁着耀眼的繁星,他们中有的是妇孺皆知、盖棺定论的“恒星”,一代代像背诵唐诗宋词一样去朗读他们的经典;有的是或因“半途而废”或因意识形态,昙花一现、匆匆即逝的“彗星”,但他们终书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与光芒四射的明星不同,我相信其中还有更多星子,曾经作为一茬茬积极的、热烈的“参与者”,他们也写诗,最终可能只不过是一个“终生的诗歌爱好者”,他们大多已默默无闻、黯淡无光,但并非了无功绩,他们的贡献更多的是在于诗歌氛围的营造与诗歌文本的传播。当然,除这三者之外,还有一些行星,由于种种人生与世事的际遇,他们几乎销声匿迹,脱离开人们的视野之中。诗人徐芳,这个当年热恋胡适之的北大中文系才女,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固有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流俗正统观念,中国文学自《诗经》以降,断断续续出现过诸如蔡文姬、鲍令辉、薜涛、李清照等诸位女性文学家,但总体说来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直到明清时期方才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女性(泛指)文学,并有大量印刷品结集行世(在此先不探讨个中的原因)。20世纪上半叶,无疑正是中国两千年以来的第二波女性文学高潮时期,借用“五四运动”之于“工人阶级的意义”——“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此一时期,可以说是女性文学家首次登上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民国四大才女”一类的官方、民间评选不绝于耳,便是其中一证。此之后,女性文学
家一发不可收拾牢牢占据文学的半壁江山。而1931-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徐芳,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诗歌创作。
有次在夜行火车上,翻一本傅斯年纪念文集,内收史学家杨向奎的《回忆傅孟真先生》:“本世纪30年代,傅孟真先生先后在北大文学院开有三门课程……中国文学史是当时中文历史两系选修课程,选课的学生很多,我是历史系二年级的学生,也选了这门课……傅先生是一位渊博而有开创性的学者,初学者不容易接受,所以当学期考试时,许多选课的人成绩不好,傅先生在第二学期开始,宣布上学期考试成绩时,说:‘有些人的成绩不好,全班最好的两人,是徐芳、杨向奎。’徐芳是中国文学系二年级的学生,聪明绝顶,而长于新诗。不久,她和北大的卞之琳、何其芳等同学并为有名的诗人。因为傅先生这一宣布,等于给我和徐芳作了介绍,以后我们成了好友,毕业后一直在通信。40年代末,她去台湾,成了贵妇人,再也不见她的清新诗句了。”这是我头一回知晓,还有一个叫“徐芳”的诗人。在《史学界忆往》中杨氏重念此事,“前几年她的侄女居蜜从美国来,我们见面后知道徐芳已经是儿孙满堂的老太太了。”后来慢慢才知道,不光傅斯年对徐芳
ts Reserved.
27
www.qikan        2012  6
POETRY MONTHLY
28颇加赞赏,胡适、吴宓、顾颉刚、叶公超、沈从文、梁
实秋、朱光潜诸位名流都曾着意于这个新诗人。
相信不少喜欢新诗的读者,对“徐芳”这个名字
都近乎陌生。这也无足怪,就个人所见过的各种新诗、
现代诗选本,几乎没有选录过她的作品。如果一个人从
来就如此默默无闻,倒也无可厚非,但徐芳绝对不属于
此,她的“名气”在三十年代却是非常之大。到底有多
大呢?施蛰存先生在八十年代末,为另一位也叫徐芳的
上海诗人作的序中,开篇即提及昔日的女诗人徐芳:
企业如何管理人才在一九三五—一九三六年间,北京出现了一位女
诗人徐芳,在北京的几个文学刊物和天津《大公报》的
《文学副刊》上常有她的诗,据说是北大学生,胡适教
授很欣赏的,一时声名鹊起。
一九三八年,我在昆明。清华、北大的师生陆续来恩丹西酮
到云南,一部分先到蒙自,一部分到昆明。有一天,我
去看沈从文。他对我说:“徐芳来了。”
我和李长之都在云南大学,同住在一个宿舍里。
我住楼下,长之住楼上,早晚都在同桌进餐。一天午饭
时,长之对我说:“徐芳来了。”
一二天之后,我在翠湖公园散步,遇到一人,其
中有沈从文,是我唯一认识的人。从文为我介绍了其中
的二人,一个是吴雨僧(宓)教授,一个是徐芳。吴先
生还特别申明了一句:“女诗人徐芳。”
这样,我认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女诗人徐芳。
作为其时北大文学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徐芳
不但才华横溢,追求者自然也众,无奈“流水有意云无
情”,全都碰了壁,包括后来的民盟创始人罗隆基。其
实,徐芳轰轰烈烈的“初恋”,乃是名满天下时任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胡适。几节课听下来,
情窦初开的徐芳,估计招架不住了,开始暗恋胡适,写
了不少情书,如《情人小赞》:“怎叫我不对他钟情!
你看,他那长硕的脸上,有一对会笑的眼睛。他说话,
有你意想不到的好听。”1935年夏天,徐芳毕业后留在
文学院研究所做胡适的助理。这期间,徐对胡由暗恋转
为热烈追求,几个回合下来,面对热情真挚,坦率大胆
的表白,估计胡适招架不住了。耿云志《恋情与理性:
读徐芳给胡适的信》、陈漱渝《无言的结局:胡适与徐
芳的一段情缘》、《再谈胡适女友》、蔡登山《遗落
的明珠:寻访30年代女诗人徐芳》、《文化人的人情脉
络》中所收《擦出爱的火花:胡适与徐芳》等,对两位
的一段缠绵师生之恋,着墨良多,不再多谈。
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乃30年代北平一个重
要刊物。刊物对新诗抱有热情和乐观的态度,并有意多
选登青年诗人作品。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定期举办
沙龙,即1933年诞生于朱光潜和梁宗岱合住院落里的
“读诗会”,当时在京教授、学生不乏参加者(张洁宇
《荒原上的丁香:20世纪30年代北平“前线诗人”诗歌
研究》)。据沈从文回忆:“北大计有梁宗岱、冯至、
孙大雨、罗念生、周作人、叶公超、废名、卞之琳、何
其芳、徐芳……清华计有朱自清、俞平伯、王了一、李
健吾、林庚、曹葆华……”他主持的《大公报·文艺》
副刊“诗刊”便是这“自由谈”的一个结果。在《新诗
的旧账》中,沈从文特别提及“诗刊”的创作团队:朱
佩弦、闻一多、俞平伯、朱孟实、废名、林徽音、方
令孺、陆志韦、冯至、陈梦家、卞之琳、何其芳、李广
田、林庚、徐芳、陈世骧、孙毓棠……
从上面两个“名单”能看出,皆可谓其时中国文坛
的“一线作家”。周作人、朱自清、林徽因、闻一多、
陈梦家等且不说,即使与徐芳同期就读北大(英文系)
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汉园三诗人,1936年合出
《汉园集》而得名),也已自成风格。徐芳能频频出入
于此类活动,当然需要一点“资本”。首先,她的新
诗广受好评不用说了;其次,她1935年撰写的毕业论文
《中国新诗史》,由胡适担任指导老师,论述了从1917
年至1935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与创作现状,涉及30余
位诗人的作品,如评冰心“诗体小”、评胡适的诗“很
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总体立论客观公
允,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新诗发展的脉络与方向。这之后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徐芳放弃写作,后来嫁给有儒将
之称的徐培根(“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兄长),1949
年随之去台,安于相夫教子,远离文学圈,更因天涯相
隔,徐芳的名字渐渐从中国新诗的天空淡出。
与徐芳同班同学的张中行先生,在《流年碎影》
中零星回忆:“徐身材中等以上,白净,有点风流成
分。”“毕业以后呢,没见过一次面,稍有所知,都是
听来的。较早是抗战初期,有人在什么宴会上见到徐
芳,颇出风头。后来像是还到了台湾。生活总是在高层
次飘,至于详情,因为消息零碎,就难得连缀起来。现
在还健在吗?在哪里呢?不知道。”如果事情就此便结
束了,那未免有些遗憾。无论予读者,抑或予文学史。
然而幸运的是,2006年90多岁的徐芳,竟以“30年代女
诗人”的身份,出现在台湾文化界,并由台湾秀威公司
相继推出《徐芳诗文集》和《中国新诗史》。后者即其
尘封70年的毕业论文,前者则是早年作品的首次结集,
正如其介绍所言:“她是寥若晨星的女诗人中的一员,
也是继林徽音、冰心以降,一颗被遗落的明珠。她生命
pc3的陈迹,都化作文字的清婉与感情。珠罗翠网,花雨缤
纷。她是绚丽风景中的一道光彩,倏起又倏消,如梦又
还真。”
ts Reserved.
2012  6        www.qikan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2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42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新诗   文学   诗人   诗歌   作品   先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