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镁复配氯化铁混凝性能及絮体特性

氯化镁复配氯化铁混凝性能及絮体特性
李文朴1,2,郭晓玉1,2,封娜1,2,赵建海1,2
(1. 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天津300384;
2. 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
[摘要]以高岭土配水水样为研究对象,复配氯化镁和氯化铁,运用在线激光光散射测定仪iPDA 监测混凝过程絮体形成,探讨了单独使用氯化镁和氯化铁及镁铁复配的混凝效果和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对20  NTU、pH=11.5  水
样,氯化镁、氯化铁最佳投加量分别为7.2、21 m g/L;氯化镁和氯化铁复配时,先投加氯化镁,间隔20 s 投加氯化铁,混凝效果较好;在氯化镁最佳投加量7.2 m g/L,m(F e3+)∶m(M g2+)=1∶2 时效果较好;镁铁复配时其FI 明显大于单独作用时,发生了协同效应,弥补了单独使用镁盐混凝过程的不足。
[关键词]氢氧化镁;混凝;絮体;氢氧化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X703.1A1005-829X(2014)05-0041-05
Coagulation capacity and floc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sium chloride combining with ferric chloride
Li Wenpu1,2,Guo Xiaoyu1,2,Feng Na1,2,Zhao Jianhai1,2
(1. School of E nvironmental and Munic ipal E ngineering,Tianjin Che 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2.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A quatic Sc 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Floc can be forme d by using Kaolin wa ter distribution wa ter sam ple as re search ta rge t,combining ma gne-sium chloride with ferric c hloride by on-line inte lligent Pa rtic le Dispersion Analyzer(iPDA). T he coa gula tion capac ity and floc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separate magnesium chloride and ferric chloride,and that of using combined magne-sium-ferric composite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conditions as follows:20 NTU and water sample pH=11.5,the optimum dosa ges of ma gnesium ions and fe rric ions a re 7.2 m g/L a nd 21 m g/L,respec tively. As to c om bin-ing magnesium chloride with ferric chloride,magnesium chloride shoul
d be added first,and then ferric chloride,at an interval of 20 s. In this case,the coagulation capacity is better. When the optimal dosage of magnesium ions is 7.2 mg/L,ferric ions 21 mg/L,and m(Fe3+)∶m(Mg2+)=1∶2,the coagulation capacity is be tter. When magnesium and ferric are combined,its FI i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of being used separately. Synergistic effect occurs,and,as a re-sult,the deficiency happened in the course of c oagulation caused by using magnesium salt singly can be made up. Key words:magnesium hydroxide;coagulation;floc;ferric hydroxide
随着镁盐的开发和氢氧化镁制备技术的提高,其作为混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Baoyu Gao 等[1]采用氯化镁和氢氧化钙体系产生的氢氧化镁为混凝剂对  6 种染料废水进行脱研究,讨论了溶液的pH、混凝剂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与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混凝剂进行比较,结化镁吸附/聚集的混凝机理。总之,氢氧化镁不但廉价,而且具有较高的活性和吸附能力,其表面带有正电荷可以吸附带负电的胶体颗粒,同时也存在电性中和效应,处理使用安全以及无腐蚀性、无毒、无害等诸多独特性能[3]。研究者对混凝剂的开发已从传统铝系、铁系混凝剂发展到了新型、复合混凝剂,而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合成一般需要按照一定的速度,一定的比例混合到一起,并考虑温度等条件的影响[4-5],比较复杂。
在线激光光散射混凝测定仪(iPDA)可以连续
果表明:镁盐体系的脱效果优于其他混凝剂。  A.
Z. Bouyakoub 等[2]对活性染料——Levafix Brilliant
Blue EBRA 进行脱研究,利用X 射线衍射及傅里
叶红外光谱探求了氢氧化镁脱机理,得出了氢氧
[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J C YB J C05700);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2012-K7-20)
41
试验研究
工业水处理 2014-05,34(5)
探测混凝絮体的形成、破碎和再聚结过程,其灵敏 度高,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混凝试验的研究中[6-7]。
有研究指出[8-9],当 pH 超过 11 时,氢氧化镁的 混凝效果好,当 pH 低于 12 时,氢氧化镁表面带正 电, 可以与带负电的胶体颗粒发生电性中和作用, 起到混凝效果。 故笔者课题考察碱性环境下,氯化 镁和氯化铁混凝剂单独作用于高岭土水样的效果, 然后复配氯化镁和氯化铁作为混凝剂,确定氯化镁 和氯化铁对高岭土溶液混凝的最佳投加量以及复 配的混凝特性,确定复配使用的各种条件,探讨铁 盐混凝剂的投加对氢氧化镁混凝特性的影响。
据直接进行电脑分析。 试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图 1 混凝在线监测试验装置示意
结果与讨论
氯化镁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2 2.1 材料与方法
试剂与仪器
试剂:氯化镁、高岭土、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铝 1 1.1 取配置高岭土水样, 快搅开始即加入不同量的 氯化镁混凝剂。 如图 2 所示。
不同氯化镁投加量下,FI 变化曲线 (天津市科威有限公司);三氯化铁(天津市福晨化 学试剂厂),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仪 器 :EL-410S 型 电 子 天 平 ( 美 国 公 SETRA  司);2100N  型台式浊度仪 ( 美国哈希公司 );JB-1A
型磁力搅拌器(上海雷磁仪器厂);pHS-25 型 pH 计 ( 上 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 );ICS-1500 离 子 谱 仪 (美国戴安 );zetasizer Na no ZS Zeta  电位分析仪 ( 英 国 马 尔 文 );iPDA 激光光散射混凝测定仪 ( 韩
国 EcoNovel Co.,Ltd.);ZR4-6 混凝试验搅拌机(深圳市
中润水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爱尔维修试验方法
称取 5 g 高岭土分散在 1 L 去离子水的烧杯中,
磁力搅拌30 min (转速 500 r/m in ),然后转移到量筒 1.2 图 2    氯化镁投加量对 FI 的影响
由图 2 可见, 所有曲线的变化趋势均为先迅速 中沉降 60 m in ,抽取上清液作为储备液。 配制浊度
张丽种子上升,FI  达到最大值, 而后相对稳定在最大值一段 20 NTU 的水样,用 0.1 mol/L 的氢氧化钠调节溶液
万苏林30r
pH 至 11.5,测定其 Zeta 电位值为-30 mV 左右,说
明 在碱性条件下, 高岭土中颗粒仍然处于离散状态, 没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故认为对后续的混凝剂时间,形成一个平台,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FI  围绕 某一平均值上下波动,  说明絮体在短时间内聚集长 大,随着时间的增长,絮体渐渐稳定。
FI 曲线解析如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见,s 为 FI 曲线上升阶段的最大速率,
一般代表混凝反应速率, 通常是搅拌速率与混凝剂 的函数[12];h 为 FI 曲线的平衡高度,代表絮凝体最 终成长尺寸[6]。 由图 2 可见,随着投加量的增加,絮 体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的速度 s 经历了增加到减慢的 过程, 氯化镁投加量为 7.2 mg/L 和 10.8 mg/L 时,FI  究及其他条件影响不大。 采用六联混凝搅拌器进行 试 验 , 依据前期试验 成果分别进行快速搅  拌 200 r/min (G =108 s -1), 时 间 为 60 s , 慢 速 搅 拌 60
r/min (G =35 s -1), 时 间 为 10 min , 沉 降 30 min 后
用 Zeta 电位仪测定 Zeta 电位,运用浊度仪测定水样浊
度,另外,利用 iPDA 观测絮体形成特性,对颗粒絮 凝的检测非常灵敏, 仪器输出值被称为 FI 指数,FI
的大小反映了水中絮体的形成情况,是絮体数量和 尺寸的函数,FI 越大,说明水中形成的絮体尺寸越大 或数量越高[6,10-11]。 其中,循环泵流量为 20 m L /m in ,数
增长的速度 s 较快; 而在絮体迅速增长后的稳定波 动阶段,随着投加量的增加,絮体最终成长尺寸 h 经历 了增大到减小的过程,其中,投加量为 7.2 mg/L 时絮
42
《理财周刊》
工业水处理 2014-05,34(5) 李文朴,等:氯化镁复配氯化铁混凝性能及絮体特性 体尺寸最大。 另外,絮体迅速增长的速度 s 和絮凝体 处于相互交叉混合阶段,而后增大→减小的过程,其 中, 氯化铁投加量 1、3 m g/L  时,FI 曲线上升后,250 s  最终成长尺寸大小 h 之间并不是相互对应, 完全
一 致的。 结合 Zeta 电位和残余浊度分析,氯化镁投加 量为 7.2 mg/L 时,浊度去除率最高,Zeta 电位也较初 配水样提高,有利于凝聚沉淀的发生,说明氯化镁作 为混凝剂有一定的混凝效果。
左右渐渐不变, 可能是由于本身形成的颗粒絮体粒 径小,密实不易被打碎,比较稳定;氯化铁投加量 6、 9、12、15、18 mg/L ,FI 平均值较低, 但是趋势基本相 同;投加量为 21、24、27 m g/L  时,FI 明显高于其他投 加量,投加量为 24 mg/L 时絮体尺寸最大,氯化铁投 加量为 21 mg/L 时絮体尺寸稍次之。 另外,絮体迅 速增长的速度 s 和絮凝体最终成长尺寸 h 经 历 的 变化趋势不同,不能相互对应,但投加量较高时,絮 体迅速增长的速度 s 和絮凝体最终成长尺寸 h 变化 一致。
结合 Zeta 电位和浊度测定数据分析,投加量为
21 m g/L 时,Ze ta 电位-3.75 m V ,除浊率 92.5%,而 24、
27 mg/L 时,对应 Zeta 电位分别为-8.06、-6.29 m V ,除 浊率分别为 91%、92.5%。 故确定铁的最佳投加量为 21 mg/L 。
图 3    FI 曲线解析
氯化镁和氯化铁复配混凝条件的确定 氯化镁和氯化铁投加顺序的确定
固定 m (F e 3+)∶m (M g 2+)=2∶1,间隔 30 s 加入, 考
2.3 氯化铁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取配置高岭土水样, 快速搅拌开始即加入不同 投加量的氯化铁混凝剂。 考察不同氯化铁投加量对
FI 的影响,结果如图 4 所示。
2.2    2.
3.1 察投加顺序的影响。 先投加 3.6 mg/L Fe 3+溶液,间隔 30 s , 再加入 7.2 mg/L Mg 2+溶液, 投药后 Zeta 电位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
1.65 mV , 剩余浊度
2.1 NTU ; 同时投加时, 投药后 Zeta 电位
3.33 mV , 剩余浊度 2.1 NTU ; 先投加 7.2 mg/L Mg 2+溶液,间隔 30 s ,再加入 3.6 m g/L  Fe 3+溶液, 投药后 Zeta 电位 1.54 mV ,最接近于零电势,剩余浊 度 1.9 NTU 最小,故选定先投加氯化镁再投加氯化铁。 2.3.2 氯化镁和氯化铁投加比例的确定
取配置高岭土水样,搅拌开始即先加入 7.2 mg/L  Mg 2+溶液,间隔 30 s ,加入 Fe 3+溶液,考察不同 m (Fe 3+)∶
m (Mg 2+)下的 FI ,结果如图 5 所示。
图 4    氯化铁投加量对 FI 的影响
由图 4 可见,根据对 FI 曲线的解析,除了氯化 铁投加量最少,为 1 mg/L  时,絮体反应速度较小,絮 凝体最终成长尺寸 h 缓慢增长, 其他曲线的变化趋 势均为先迅速上升,FI  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趋于 平缓波动。随着投加量的增加,絮体短时间内迅速增 长的速度 s 经历了增加→减慢的过程, 图中氯化铁 投加量为 21、24、27 m g/L 时,增长的速度 s 较快;而 在絮体迅速增长后的渐渐稳定阶段, 随着铁盐投加 量的增加,絮凝体最终成长尺寸大小 h 先增大,而后
图 5  不同 m (Fe 3+)∶m (Mg 2+)对 FI 的影响
43
试验研究工业水处理2014-05,34(5)
由图5 可见,FI 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均是单独作用时,即絮体尺寸大小:镁铁复配>氯化铁>
氯化镁。
镁盐和铁盐在溶液中的反应,包括水解反应、聚
集反应,会在溶液中形成多种形态的配合物或沉淀
絮体,较大的比表面积会使其聚集形成大的絮体。通
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不变,m(Fe3+)∶m(Mg2+)为
2∶1 和3∶1 时,曲线下降不明显,且FI 偏小,这是因
为形成颗粒小,剪切作用对其破碎作用不明显。当
m(Fe3+)∶m(Mg2+)分别为1∶4、1∶3、1∶2、1∶1 时,FI 都比
较大,几乎同时在160 s 左右达到了峰值,峰值过后过电性中和、吸附架桥及沉淀网捕作用沉淀去除水开始下降,200  s  左右后数值不断上下波动,最终形中物质。正是体系中形成的这些絮状体的存在,发生
了协同效应,使整个体系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成的絮体尺寸大小h 差别不是很明显。又根据Zeta
电位和除浊率分析,m(F e3+)∶m(M g2+)为1∶2 时,Zeta
电位0.715 mV,除浊率91%,而m(Fe3+)∶m(Mg2+)为
1∶1 时,Ze ta电位接近于0,除浊率也超过91%,考虑
减少铁离子的投加量,确定m(Fe3+)∶m(Mg2+)为1∶2。
架桥能力更强,从而让复配体系的混凝效果更优于
单一的镁盐混凝体系。
2.3.3投加氯化镁和氯化铁间隔时间的确定
取配置高岭土水样,搅拌开始即先加入氯化镁
溶液,间隔一定时间,再加入氯化铁溶液。考察不同
间隔时间下的FI,结果如图6 所示。
图7    氯化镁、氯化铁及其复配对FI 的影响
结论
对浊度20 NTU、pH=11.5 的高岭土配水水样进
3
行处理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1)氯化镁和氯化铁复配使用时,先投加氯化
镁,间隔20 s 后投加氯化铁,混凝效果较好;在氯化图6    间隔时间对FI 的影响
由图6 可见,间隔时间10、20、30 s 时FI 升高的
趋势和高度基本相似,FI 升高的时间早(150 s)且间
隔20 s 时絮体粒度较大。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FI
平均值较小,说明絮体尺寸减小。结合Zeta 电位和除
浊率考虑,间隔时间20 s 时的Zeta 电位为1.68 mV,
除浊率为92.5%,间隔时间为50 s 时,Zeta 电位为
镁最佳投加量7.2 mg/L 时,m(Fe )∶m(Mg )为1∶2
3+2+
时效果较好。
(2)镁铁复配时其FI 明显大于单独作用时,即
絮体尺寸大小:镁铁复配>氯化铁>氯化镁。
(3)镁铁复配时发生了协同效应,弥补了单独使
用镁盐混凝过程的不足。
参考文献
1.47 mV,除浊率为95%。
为20 s。
故综合考虑选定间隔时间
[1]Gao Baoyu,Yue Qinyan,Wang Yan,et al. Color removal from dye-
containing wast e wate r by m agnesium chlorid e[J]. J. Environ. M an-
age.,2007,82(2):167-172.
氯化镁和氯化铁及其复配后混凝特性比较
在氯化镁最佳投加量7.2 m g/L,选定m(Fe3+)∶
m(Mg2+)为1∶2,先投加氯化镁,间隔时间20 s 再投
加氯化铁条件下,二者复配后的FI,以及氯化镁、氯
化铁最佳投加量分别为7.2 和21 mg/L 时其对应FI
曲线如图7 所示。
由图7 可见,二者复配后,其FI 明显大于镁盐
2.4
[2]Bouyakoub A Z,Lartig es B S,Ou hib R,et al. M n C l2 and Mg Cl2 for
the removal of reactive dye Levafix B rilliant Blue EBRA from syn-
thetic t extile waste waters:An adso rption/aggregation m ech anis m[J].
J. H azard. M ater.,2011,187(1/2/3):264-273.
[3]闫会征. 国内氢氧化镁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前景[J]. 化工时刊,
2011,25(1):39-41.
44
第34 卷第5 期2014 年5 月
工业水处理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Vol〃34 No〃5
May,2014
纤维素基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及解吸性能
张文睿,王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采用FTIR和S EM对纤维素-g-聚丙烯酸/丙烯酰胺/蒙脱土(LN C-g-P A A/A M/M M T)纳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亚甲基蓝染料的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pH 等不同条件下,对LNC-g-P AA/AM/M M T 吸附该染料吸附量的影响。此外,在最佳条件吸附饱和时,改变解吸时间、HCl 浓度等研究LNC-g-PAA/AM/MM T 的解吸性能。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  2 500 m g/L,120 min,30 ℃,pH=5 时,LNC-g-P AA/AM/MM T 的
吸附量高达2 038.7 mg/g。整个过程很好地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 等温线。在解吸时间120 min,HCl 浓
度0.05 m ol/L 时,解吸率高达73.16%。
[关键词]纤维素;蒙脱土;纳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亚甲基蓝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X703.1A1005-829X(2014)05-0045-05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apacities for methylene blue
山东省供热管理办法with the cellulose-based nano-composite
Zhang Wenrui,Wang Li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Art Design,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010018,China)Abstract:The s tructure of c ellulose-g-polyacrylic acid/acrylamide/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 super-absorp- tive resin(L NC-g-PAA/AM/MMT)ca n be c haracte rize d by FTIR a nd SE M. Under differe nt c onditions,such a s the initia l mass c once ntra tion,adsorption time,a dsorption tem pera ture,pH,e tc.,the e ffec t of LNC -g -PAA/AM/MMT adsorption capacity on the adsorption quantity of the dye has been studied. In addition,on the basis of the optimum adsorptive saturation conditions,the desorption capacity of LNC-g-PAA/AM/MMT has been studied by changing the desorption time and HCl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initial mass concentration is 2 500 mg/L,ad- sorption time 120 m in,adsorption tem pera ture 30 ℃,a nd pH=5,the adsorption qua ntity of LNC-g-PAA/AM/MMT is as high as 2 038.7 mg/g. The whole process complies well with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and the Langmuir isotherm. When the desorption time is 120 min and HCl concentration 0.05 mol/L,the highest desorption rate is as high as 73.16%.
Key words:cellulose;montmorillonite;nanocomposite super-absorptive resin;methylene blue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S0606);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资助
[4]李潇潇,张跃军,赵晓蕾,等. AS/P DM对冬季预加氯太湖水的除浊效果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08,24(7):96-99.
[5]刘占孟,聂发辉,汪慧,等. 新型铁镁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4):29-32.
[6]金鹏康,王晓昌. 腐殖酸混凝过程FI 曲线的特征参数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02,22(4):423-427.
[7]刘莉莉,周维芝,高宝玉,等.高浓度P AS C 复合混凝剂的混凝动力学研究[J].环境化学,2006,26(2):171-175.
[8]Se merjian L,Ayo ub G M.High-p H-magn esium co agulation-floccula-tion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3,7(2):389-403.
[9]Jarvis P ,Jeffe rson B,Parsons S A. Flo c structural ch ara cteristics using c onventional c oagulation f or a h ig h d oc,low alkalinity s urface
water  source[J].  Water  Research,2006,40(14):2727-2737.[10]金鹏康,王晓昌,王广华. 天然有机物与无机悬浮物的混凝特性对比[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 (3):307-321.
[11]胡勇有,李泗清,郭艳平,等. 壳聚糖接枝三元共聚阳离子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特性[J]. 环境科学,2008,29 (4):954-959.
[12]Gregory J,Hiller N. I nterpretation of flocculation test data[C]. P ro-ceeding of Filtration Technology in Europ e,1995:405-414.
——————
[作者简介]李文朴(1978―),讲师,硕士,E-mail:**************。[收稿日期]2013-03-03(修改稿)
45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3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636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混凝   絮体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