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技术及其应用

MSTP技术及其应用
一、MSTP的引入
在以话音业务为主体的通信时代,桃花岛奇遇SDH作为承载网,通过时隙映射和交叉连接功能以及端到端的质量保证机制很好确保了话音业务的实时性。然而,随着以包交换为传送机制的IP数据业务的大幅度、高速发展,以时分交换为机制的SDH网络很难在满足话音业务的同时,再实现高效率的承载IP业务。摒弃SDH技术重新建设承载网还是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对SDH进行改造,将问题解决在网络的边缘(接入端),使IP业务在SDH网络中也能有良好的通过性,曾经是业界人士讨论的焦点。无疑,后者具有更大的操作价值,因为这不仅可以使现有的网络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而且SDH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也可以弥补以太网的一些不足,例如QoS问题。于是MSTP的概念出现了,MSTP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平台(基于SDH的多业务节点),还有人称其为新一代的SDH。总之,它有别于传统的SDH设备。从网络定位上讲,MSTP应处在网络接入部分,用户侧——面向不同的业务接口,网络侧——面向SDH传输设备;形象的讲,MSTP就象一个长途客/货枢纽站,如何有效的将客货分离,按照不同的需求安全、快捷的运送到目的地,是其追求的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二、MSTP概念
MSTP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多种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城域网MSTP建设方案是介于传统的“SDH+ATM”方案与未来全光智能网络之间的一种目前现实可行的城域网建设方案。MSTP明显地优于SDH,主要表现在多端口种类,灵活的服务提供,支持WDM的升级扩容,最大效用的光纤带宽利用,较小粒度的带宽管理等方面。由于它是基于现有SDH传输网络的,可以很好地兼容现有技术,保证现有投资。由于MSTP可以集成WDM技术,能够保证网络的平滑升级,从某种程度上也是Metro-WDM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之一。
MSTP系列设备为城域网节点设备,是数据网和语音网融合的桥接区。MSTP可以应用在城域网各层,对于骨干层:主要进行中心节点之间大容量高速SDHIPATM业务的承载、调度并提供保护;对于汇聚层:主要完成接入层到骨干层的SDHIPATM多业务汇聚;对于接入层:MSTP则完成用户需求业务的接入。
由于MSTP是基于SDH技术的,所以MSTP对于传统的TDM业务可以很好的支持;技术的难点是如何利用SDH来支持IP业务,也就是如何将IP数据映射到SDH帧中去。
早期的MSTP利用PPP(RFC1661RFC1662RFC2615)来完成对IP数据的映射;它通过“IP->PPP分组->HDLC封装->SDH相应VC服务器技术”过程来实现IP over SDH(或Packet over SONET-POS),这种方法技术成熟,适于多协议环境,但由于它不是专为SDH设计的,在帧定位时开销较大,且传输效率与传输的内容有关,因此效率较低。
现在主流的MSTP产品均采用G.7041中定义的GFP协议来实现将高层信号映射到同步物理传输网络的通用方法,完成多种业务数据向SDH帧中的映射,它定义了两种映射方式:TransparentFrame mapped。前者有固定的帧长度,可及时处理而不用等待收到整个帧,
更适合处理实时业务如视频信号(DVB)和块状编码的信号如存储业务(Fiber ChannelFICONESCON);而后者没有固定的帧长,接收到一完整的帧后再进行处理,可以用来封装IP/PPP或以太网MAC帧。
现在也有少数MSTP产品利用LAPSX.86)协议来实现业务数据向SDH帧中的映射,LAPS是基于SDH/SONET的,不需要链路初始化,也不需要像PPP那样需要重启定时器(Restart Timer),所以LAPS具有较高效率和更高的性能保证能力。但是这种MSTP实现方式在应用中并不多见。
2.1 第一代MSTP
最初的MSTP只是为了解决IP数据包在SDH上实现端到端的透传,机理是将以太帧直接映射到SDH的容器(C)中。众所周知,SDH的不同容器的净荷装载单元大小是固定的,如表1
C-11
1.600Mbit/s
C-12
2.176Mbit/s
C-2
6.784Mbit/s
C-3
48.384Mbit/s
C-4
149.760Mbit/s
C-4单元的级联
C-4-4C
0.599Gbit/s
C-4-16C
2.396Gbit/s
C-4-64C
9.584Gbit/s
C-4-256C
38.338Gbit/s
1 SDH净荷装载单元
从表1中不难看出,无论是10/100M Base-T还是GE(千兆以太网)都很难理想的装载到SDH的容器中。而且作为端到端的透传机制,也无法实现流量控制、以太业务QoS、不同以太业务流的统计复用等功能,所以不具备任何商用价值。
移动ugc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实现SDH更有效的承载IP数据业务就是第一代MSTP要解决的。
1  虚级联技术的引入
要是能将VC单元级联起来组成适合的装载单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将5VC-12单元绑定即可以很好的承载10M以太业务。但新的问题同时产生,如果将相临的容器C级联形成VC-n-Xn,其只具有一列POH指示比特,级联后的装载单元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将不得不保持相同的路由和连续的带宽,同时还要求途径设备也必须支持级联功能,确保整个级联后的装载单元端到端的传输。这无疑给长距离传输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并不利于业务的实际发展。
虚级联技术的引入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它与相临级联技术不同之处在于:VC-n
单元可分属于不同的STM-N中,具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和相应的POH序列;通过虚级联的复帧标示符(MFI)、序列标示符(SQ)加以标示(其属于LCASVC控制帧),形成一个虚拟的大容器(VC-n-Xv)(或称为虚容器组)进行传输。这样每个独自的VC-n作为虚容器组的不同成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只要在目的端汇聚即可,无须途径设备提供级联功能。回到表1可以发现,VC-n装载单元从2M140M不等,这就好比我们可以将人员编组,货物打散装到大大小小不同容量的汽车中,通过不同的公路运到目的地再通过组号/货物编号重新集合。这种灵活的机制刚好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带宽。
2  LCAS技术的引入
然而,虚级联技术只是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组合装载单元的可能方案,保证IP数据业务在SDH承载网上实现端到端的高效传送还需要一种真正的管理机制。就象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有了各式各样的汽车,没有一个好的调度站,依然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输体系一样,关键的环节在于如何有效的管理和调配,特别是虚级联不象相邻级联,虚容器VC-n可以属于不同的STM-N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没有一种良好的调配机制,后果将不堪想象。这就引入了LCAS技术(Link Capacity Adjustment Scheme——链路容量调
整机制。简单的说,LCAS技术,就是建立在源和目的之间双向往来的控制信息系统。这些控制信息可以根据需求,动态的调整虚容器组中成员的个数,以此来实现对带宽的实时管理;从而在保证承载业务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网络利用率。其帧结构如图1
MFI
SQ
CTRL
GID
RS-AcK
MST
CRC
复帧标示符
序列标示符
控制命令域
组鉴别比特
返回序列确认比特
成员状态码
差错校验码
1 LCASVC控制帧结构
在高阶虚级联(VC-3/4)过程中LCASVC控制帧被H4字节中传输,在低阶虚级联(VC-12)采用K4字节传输LCASVC控制帧。
LCAS工作机理
虚级联的建立/清除、成员的增加/减少是通过改变LCASVC控制帧中控制命令域里状态字
段中的指令,在源和目的间建立通信进程来实现的。其中命令状态包括:IDLE(空闲状态)、NORM(正常状态)、ADD(增加指令)、REMOVE(删除指令)、EOS(结束状态)、DNU(路径失效状态)。米国内库
至此,从整体技术角度讲,虚级联技术和LCAS机制使得SDH高效承载IP业务成为了可能,也就形成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第一代MSTP,其功能结构见图2。然而在细节上,为了使IP业务无缝的映射到VC容器中还存在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IP包的封装,即图2通信与信息管理中红方框部分。封装方式目前大致有以下三种:
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GFP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通用成帧规程(ITU- T标准号为G.7041)
LAPSLink Access Procedure SDH——SDH上的链路接入规程协议帧(ITU- T标准号为X.86)
作为封装方式,三种协议都有各自的特点,无可厚非,但就应用范围来讲GFP应用更为广泛,其成帧方式也更有效一些,因为其采用类似于ATM信元的帧定界封装方式,可以透明
的封装各种数据信号,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3、小结
MSTP设备的出现,促进了SDH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其本身作为一种很有效的城域组网技术,在网络的接入段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秉承了SDH良好的质量保证特性,大大提升了IP业务的可靠性。LCAS配合MAC层的流量控制功能,在网络正常状态下,人工增减虚容器组中的成员个数,不会使网络造成IP业务丢包;即便当光接收端判断光信号强度达不到光接收灵敏度(或断纤故障)或误码率高于门限的时候,借助SDH本身所具有的保护倒换能力,系统也能在50ms内实现保护倒换,利用LCAS动态带宽调整机制和流量控制仅会造成少量丢包,不会影响业务正常进行,这是以太网络所不具备的。
2.2 现有MSTP技术——第二代MSTP
得益于MSTP高品质的商用价值,也使MSTP技术本身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  RPR技术的引入
RPRResilient Packet Ring)弹性分组环,RPR工作于MAC层,它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在环状拓扑结构上传送数据流的问题。众所周知,环状网络与星型网络、总线型网络或树型网络比较,具有节约投入成本,便于管理等优点。其实,早期的令牌环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令牌环网络中数据包将漫游整个网络,随着网络中的节点增加,网络中的共享带宽就会急剧下降,这就制约了它的发展。RPR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结构上它采用双环结构,每两个相临节点间都存在两条物理路径,保证了高可靠性;在传送机制上它采用环路带宽空间重用机制,单播数据可在环的不同部分同时传送,这样整个环的容量将被增加,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因加入节点带来的带宽下降问题;而在环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具有网络拓扑结构自动发现、更新能力,可避免手工配置带来的人为错误,便于管理和维护;另外,在带宽管理方面,它采用带宽动态分配和统计复用原则,每个节点维护通过自身的数据负载量,并把相应数据发送给环上相临节点,这样其他节点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获得在源节点上有多少可利用带宽。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由于RPR采用双环结构,单播数据在环上不同部分同时传送,因此环上任意两个节点间最大路由也仅为半个环,这样大大减少了数据流在环上的运行过程;而它的网络拓扑发现、更新能力是通过采用类似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的算
法交换拓扑识别信息实现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分组死循环,增加环路自愈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2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6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业务   级联   节点   技术   带宽   传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