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监测方法试行

全国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是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之一。《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我国从1961年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疫情发生。1993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生O139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出现了多菌(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弧菌经水和食物传播,流行规律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引起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沿海水域、河口和内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是弧菌的自然生境,在自然水体中弧菌依附浮游生物生存,监测研究发现的暴发流行与气候和水温、浮游生物的繁殖有高度的关联。在我国这些水域同时也分布着海水、淡水产品(本方案统称为水产品)养殖基地。病人粪便常污染人生活邻近水体。这些水体中以及水产品携带的产毒
弧菌在人的发生和传播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病例、识别暴发、确定传染源,同时进一步了解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变化以及环境水体和食品污染与流行的关系,掌握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订本方案。中兴u980
二、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病例,掌握疫情动态,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
2、掌握我国菌株的型别、分布、毒力、耐药性变化情况,监测菌型变迁与流行的关联性;
3、了解弧菌在我国水体中存在和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与沿海和内陆流行的关系。
三、监测定义
1腹泻病例
指每日排便三次或以上,且具有大便性状异常的病例。
2、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病例。
2)流行期间,与病人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者。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3)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有呕吐,且粪便或呕吐物弧菌快速辅助诊断检测试验阳性的病例。
3、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均可视为临床诊断病例:
1)疑似病例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O1/O139弧菌者;
2)疑似病例的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弧菌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者;
3)在一起确认的暴发疫情中,具有直接暴露史且在同一潜伏期内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呕吐症状者。
4、实验室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样品培养O1/O139弧菌阳性者。
2)在疫源检索中,粪便或肛拭子样品检出O1/O139弧菌前后各6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5、带菌者
指无腹泻或呕吐等临床症状,但粪便中检出O1/O139弧菌。
6、临床分型
1)轻型: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10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
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2)中型:腹泻次数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12NUEMANN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
3)重型:腹泻次数一日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mL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4)中毒型(干性):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四、全国常规监测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一)疫情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后,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疫情,并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确诊病例必须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和报告。
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辖区内病例报告后,立即对病例(和带菌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立体裁剪监测信息反馈上传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10月流行季节,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周三前将上周疫情监测情况(见附表2)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信息反馈上传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包括零报告)。
(二)腹泻病人检索
1、肠道门诊的设立
多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流行季节须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设立规范的感染科(肠道门诊),包括诊疗室、观察室、药房以及专用厕所,指派专(兼)职医、护、检人员,配备专用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以及采集粪便标本的棉签和放置标本的碱性蛋白胨增菌液,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及隔离消毒制度。并按要求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逢泻必登。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确因人员与房屋条件不能单独设立时,也应在门诊指定专人负责或专桌诊治。
2、病原学检测
各地必须做到逢疑必检,即对每一疑似病例必须采集粪便或/和呕吐物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在多发地区,以县为单位每年对腹泻病人的病原菌分离检索率不低于腹泻病人总数的10%细胞膜通透性。
3、工作职责
样品采集: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负责采集病人、疑似病人的粪便和/或呕吐物,保存于碱性蛋白胨水中,并及时送抵相应的实验室检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4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51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流行   监测   腹泻   传染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