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及控制

肥胖及控制
肥胖(Obesity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造成失衡的结果,是一种多因素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
肥胖分类(Obesity classification) 按照产生原因,肥胖可分为先天遗传性肥胖、后天病理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按照体型的不同,肥胖可分为苹果型肥胖、梨型肥胖和均匀性肥胖;按照脂肪细胞的变化,肥胖可分为增殖型肥胖、肥大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通俗的方法是将其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药物引起的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一种近年来国际流行的标准体重测量方法,是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参数。计算公式为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
肥胖度(Fat Index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百分数为肥胖度,即:肥胖度=[(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obesity)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种人中普遍存在的
问题。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肥胖不仅仅是体态的改变,而且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发病过程非常复杂。目前,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肥胖症,约10亿人超重。据调查,我国目前20岁以上的肥胖病人达2000万人,超重者不低于1.5亿人,在经济发达地区,肥胖的发病率更高。肥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明病,与艾滋病、、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医学界把肥胖所伴有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血脂异常症称之为“死亡五重奏”。大量资料表明,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胆石症和某些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医学普遍认为,肥胖是损害健康的先兆,可引起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神经体液调节等一系列变化,严重者甚至影响生命,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之一。肥胖的十分困难,几乎需要终身的时间。但是,肥胖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预防肥胖,有效地控制及降低体脂水平,应该成为人们维护、追求健康的重要举措。
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8.1肥胖及其肥胖评价
8.1.1肥胖的定义和分类
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造成失衡的结果,是一种多因素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发病过程非常复杂。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肥胖是一种疾病,它包括了肥胖本身对健康的损害以及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对健康的损害两个方面。肥胖症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含量增多,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脂的分布失调以及局部脂肪沉积,同时多数肥胖患者存在严重的脂代谢紊乱,常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合并存在,并成为其重要的致病原因,称为代谢综合症。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大量的脂肪细胞,按细胞的颜和结构分为白脂肪细胞和棕脂肪细胞。白脂肪的功能主要是储存脂肪,棕脂肪的功能主要是产热。与正常人和消瘦者相比,肥胖患者白脂肪较多而棕脂肪较少,肥胖者由于棕脂肪组织量少,致使产热这一有效的调节方式失灵,引起能量过度积蓄,进而转化为脂肪积聚起来。
肥胖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产生原因,肥胖可分为先天遗传性肥胖、后天病理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按照体型的不同,肥胖可分为苹果型肥胖、梨型肥胖和均匀性肥胖;按照脂肪细胞的变化,肥胖可分为增殖型肥胖、肥大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通俗的方法是将其分
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药物引起的肥胖。
  ■ 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的95%左右。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这种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度引起的肥胖,称为单纯性肥胖。
  ■ 继发性肥胖 是由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病的2%~5%左右。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同时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在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B细胞瘤、性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颅骨内板增生症等多种病变中。时主要原发病,运动及控制饮食的减肥方法均不宜采用。
  血染的图腾药物引起的肥胖 有些药物在有效地某种疾病的同时,还有使患者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去氢考的松等)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哮喘病等,同时也可使患者身体发胖。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的2%左右。一般情况而言,只要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后,肥胖情况可自行改善。遗憾的是,有些患者从此而成为顽固性肥胖患者。
8.1.2肥胖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随着对肥胖症研究的深入,认识也不断提高。WHO及亚太地区分别制定了肥胖症的标准,而我们国家专门组成肥胖问题专家组,提出了适合国人的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确定肥胖与否的根本是测定体脂含量,测定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学和其他物理、化学、电子等技术。这里仅就几种常用评价肥胖的方法作一介绍。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这是一种近年来国际流行的标准体重测量方法,是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参数。BMI已用于临床和所有研究。计算公式如下:
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
1998年WHO发布了对成年人的BMI分级标准。1999年针对亚洲人的特点又发布了《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的重新定义》。我国肥胖工作组也提出了中国人肥胖症诊断标准的建议。具体标准如下,见表8-1,表8-2。
表8-1:WHO根据BMI对肥胖的分级以及对伴发病危险性的评估
                            BMI(kg/m达标投产2
分级        适用于西方国家    适用于亚太地区    伴发病的危险性
正常范围      18.5~24.9        18.5~22.9          平均水平
超    重      25.0~29.9        23.0~24.9          上    升
I度肥胖        30.0~34.9        25.0~29.9          中    等
II度肥胖      35.0~39.9          ≥30.0            严    重
III度肥胖        ≥40.0                            极为严重
引自李洪梅:肥胖的诊断和  《中国临床医生》 2003
表8-2:中国肥胖工作组关于肥胖症诊断的建议
分 级        BMI(kg/m2)      共患病危险度
正常范围        18.5~23.9            平均水平
超    重        24.0~27.9            增    高
肥    胖          ≥28.0              严重增高
引自李洪梅:肥胖的诊断和  《中国临床医生》  2003
利用体重指数(BMI)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其特点是简便、实用,易于掌握,与肥胖有很强的相关性,受身高的影响较小。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情况,此方法对于肌肉特别发达(例如举重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或水肿的人不适用。
理想体重与肥胖度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或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 ×0.9(男性)或0.85(女性)
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百分数为肥胖度,即:
肥胖度=[(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100
正常:±10%;超重:≥10%~<20%;肥胖:≥20%;
理想体重与肥胖度的计算已被广泛应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的优点为方法简单,易操作。缺点是精确度不高,不能反映局部体脂分布。
腰围臀围比(waist hip rate, WHR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的数量不多,但实际上仍存在脂肪堆积和脂肪分布异常。WHR是区分脂肪分布类型的指标,WHR偏高为中心型肥胖;WHR低则为周围型肥胖。WHO推荐的测量腰围和臀围的方法为:腰围是受试者取站立位,双足分开25~30cm,以使体重均匀分布,在肋骨最下缘和髂骨上缘之间的中点水平,在平稳呼吸时测量。臀围在臀部(骨盆)最突出部测量周经。1998年WHO建议欧洲人男性腰围94cm,女性80cm是较合适的临界值,亚洲人以男性腰围90cm,女性80cm作为临界值。亚洲男性WHR>0.90为中心型肥胖,女性WHR>0.80为中心型肥胖。腰围作为评估肥胖非常重要,腰围降低即使体重没有变化,也可以显著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该方法的优点为:能很好的反映腹内脂肪的变化。缺点:测量的经验、手法等会影响测量结果。
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等级的亚洲成年人与肥胖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见表8-3。
表3: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等级的亚洲成年人与肥胖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
蓝衣魔鬼
分级        BMI                          腰围水平
                            男<90  女<80        男 ≥90  女≥80
体重过低    <18.5      相关疾病危险性低(但    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处于
                        其他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平均水平
正常范围  18.5~22.9    相关疾病危险性处于平    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均水平
超    重    ≥23
肥胖前期    23~24.9      相关疾病危险性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性中度增高
I度肥胖    25~29.9      相关疾病危险性中度    相关疾病危险性严重增高
增加
II度肥胖    ≥30        相关疾病危险性严重    相关疾病危险性非常严重
增加                  增高
      引自 王战建:肥胖症的诊断进展  《临床荟萃》 2002
密度测定法(Densitometry 该方法是测量体脂成分的经典办法。目前主要使用间接测量方法,最常用的有水下称重法和皮褶厚度法。两种方法均是测量出身体的密度,再运用Brozek的体脂率推算公式计算体脂率,从而计算出人体的体脂和去脂体重,因此称为身体密度法。
标致3072.0■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 水下称重法(Hydrodensitometry or Underwater weighting 水下测量法是一种经典的、基本的、可靠的方法,是测定体脂的“黄金指标”,它主要根据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把人体大致分为脂肪和非脂肪两部分,脂肪的比重较低为0.9g/cm3,非脂肪的比重为1.1g/cm3。依据公式求出人的体积和密度,进而得出体脂含量。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1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4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脂肪   疾病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