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茶园病⾍⽣态控制的原理和⽅法
茶园病⾍⽣态控制的原理和⽅法
作者:谭济才邓欣
摘要本⽂分析了茶园⽣态环境中有利与不利因素、茶叶⽣产与病⾍发⽣的关系以及茶园病⾍防治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茶园病⾍害⽣态控制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在国营南岳茶场和东⼭峰农场多年的实践证明了⽣态控制的可⾏性,总结提出了茶园病⾍⽣态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茶园茶树病⾍ IPM ⽣态控制
茶叶作为⼀种国际贸易商品和全世界三⼤⽆酒精天然饮料之⼀,对其⾃然品质和卫⽣指标的检验在各国都较为严格。由于茶园病⾍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致使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偏⾼往往成为茶叶销售和贸易中的⼀⼤难题,在国际茶叶贸易中曾多次发⽣销毁和索赔现象,引起⼴⼤消费者的不安。因此,探索茶园病⾍防治的新对策势在必⾏。作者⾃1987年起对此进⾏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茶园病⾍⽣态控制的基本原理
dpp
茶树是⼀种多年⽣灌⽊型作物,它植株不⾼,树冠密集,树幅宽⼤,四季常青。⼀经种植可连续⽣产⼏⼗年甚⾄上百年。在现⾏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年就可封园,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候变幅较⼩的特殊⽣态环境,且⽐较稳定,使得茶园中的⽣物落结构(包括有害⽣物和有益⽣物)较其他⽣态系统复杂,⽣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在年度间也较平稳,不同种的种数量虽略有起伏,但在⼀个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同时,茶园也是⼀个⼈为⼲扰较⼤的次⽣⽣态系统,从开荒垦地、茶苗种植到茶树修剪、采摘、施肥、病⾍防治等⽆不受到⼈为因素的⼲扰。近⼏⼗年来,由于⽣态环境的变化,栽培措施的变⾰,使茶园⽣态环境趋于简单化,利于某些病⾍的流⾏和扩散;推⼴良种⽽未注意抗性育种,使茶树抗性减弱;普遍⼤量使⽤化学肥料,使茶园地⼒衰退,⼟壤活性降低;尤其是⼤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例,引起吸汁性害⾍暴发。在茶园病⾍防治上只注重在病⾍本⾝⽽忽视茶园环境的作⽤,多依赖化学农药⽽忽略其他措施的协调,多采取治的⼿段⽽忽视防的措施,致使茶园⽣态平衡遭到破坏⽽不易恢复,引起茶园病⾍区系发⽣急剧变化,危险性病⾍不断发⽣且越来越严重,三“R”问题(残留量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同时茶树是叶⽤作物,农药直接喷洒在采收的芽叶上,且采摘批次频繁,⽣产季节5~7天就可采摘⼀个轮次,采下的芽叶不经任何洗涤就加⼯成⼲茶饮⽤。因此,保持茶园良好的⽣态环境,减少农药的使⽤量乃⾄不使⽤化学农药就成了当前茶园病⾍防治的主攻⽅向。
茶园病⾍⽣态控制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态环境中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态学的基本原则,从病⾍害、天敌、茶树及其他⽣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物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物与⾮⽣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物种的发⽣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全⾯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然调控作⽤。
四种形态和教育惩处相结合2 茶园病⾍⽣态控制的实践和主要成效
国营南岳茶场建⽴于1960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拨600~800m的衡⼭中麓,现有茶园
93ha。茶园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60年代以有机氯农药为主,70年代后,⼤量使⽤有机磷农药。1979年起,该场为了配合南岳衡⼭风景旅游区的规划与建设,全⾯禁⽌在茶园使⽤化学农药,进⾏茶园病⾍的综合防治。虽然在开始的⼏年⾥,仍有病⾍严重发⽣,造成⼀定的损失,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依靠⼈⼯防治和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加以控制,病⾍的发⽣越来越轻,以后基本上未曾出现⼤发⽣的现象。1989年开始进⾏茶园病⾍⽣态控制研究,探讨⽣态控制的原理和⽅法。10多年来,从调查南岳茶场的⽣态环境、⽣物落结构⼊⼿,掌握了全场茶园及周围环境的各类植物、茶园杂草、⼟壤微⽣物、茶园病⾍及天敌的种类与发⽣情况,害⾍? ? 天敌亚落的时、空格局,主要病⾍害的年消长规律等。经过⽣态控制逐渐恢复了茶园⽣态系平衡,将危险性病⾍较好地控制在经济允许⽔平以下。
国营东⼭峰农场地处武陵⼭区,现有茶园⾯积420ha,是⼀个较⼤型的茶场,是湖南省的定
点绿茶出⼝基地。由于茶园⼤⾯积种植,⽣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病⾍为害猖獗,农药使⽤量逐年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普遍偏⾼,严重影响了茶叶销售和出⼝。1987年起与该场重点研究了茶饼病、茶⽩星病、垫囊绿绵蜡蚧的发⽣与⽣态环境的关系,经过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茶林间作、茶果间作等措施,改善了环境;应⽤⽣态控制⽅法减少了农药使⽤量,使杀⾍剂减少了70%,杀菌剂减少了45%,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幅度降低,产值增加了
81%,1990年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
这两个茶场经过⽣态控制后取得了明显的三⼤效益,尤其是茶园⽣态平衡逐渐得到了恢复,茶园天敌种类与数量逐年增加。茶园的⼤⽓、⼟壤、⽔质经湖南省农业环境监测站监测,⼤⽓达到了国家制定的GB3095-82的⼀级标准。茶园⼟壤和灌溉⽔质均符合GB5084-85的⼀类要求。所产茶叶均达到了⽆公害、⽆污染、安全、优质的标准。东⼭峰农场⽣产的绿茶于1990年9⽉被中国绿⾊⾷品发展中⼼授予“绿⾊⾷品”质量商标,成为全国第⼀个茶叶“绿⾊⾷品”,1991年该场⼜被农业部审定为全国第⼀批“绿⾊⾷品”⽣产基地。南岳茶场⽣产的系列云雾茶也于1994年授予“绿⾊”⾷品质量商标。
近⼏年来,茶园病⾍⽣态控制和⽆公害茶叶⽣产技术在全省各地得到了普遍推⼴。每年节约农药成本和⽤⼯费均在200万元以上,极有效地制⽌了滥⽤乱⽤农药的现象,减少了农药的使⽤次数与使⽤量,
十六届三中全会
降低了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改善了茶园⽣态环境,使我省成为全国获得国家审定的茶叶“绿⾊⾷品”最多的省份,极⼤提⾼了我省茶叶的销售声誉与竞争⼒。
3 茶园病⾍⽣态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改善茶园⽣态环境,增强茶园⾃然调控能⼒
进⾏茶园病⾍⽣态控制必须⾸先全⾯调查茶园的⽣态条件,包括⽓象、⼟壤、植被、动物等的基本情况,系统了解当地⽓候因素、⼟壤条件与茶树⽣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对病⾍发⽣的影响。⼀般来说,⼭区和半⼭区茶园⾃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候适宜,素有“⾼⼭云雾出好茶”之说。对于这样的茶园要注意维持和保护⽣态平衡。对于⾃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和平地茶园,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退茶种果、调整作物布局,使茶园成为较复杂的⽣态系统,从⽽改善茶园的⽣态环境,增强⾃然调控能⼒。
3.2 调查茶园⽣物落结构,维持茶园⽣态平衡
⽣态学原理提⽰,任何⼀个⽣态系统都是具有⼀定的结构和功能,都是按照⼀定的规律进⾏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推动⽣态系统不断发展。⽣态系统的每⼀个因素都表现了功能和结构的依赖性,任何⼀个因素发⽣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发⽣相应的变化。因此,进⾏茶园病⾍的⽣态控制,
必须全⾯调查茶园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物的种类与数量,明确主要种的动态及落间的相互联系。其中,尤其要掌握茶树的⽣物学特性与病⾍发⽣的关系,茶园害⾍、天敌亚落的特征及消长规律,茶园⼟壤微⽣物亚落、茶园杂草亚落与茶园病⾍害发⽣的联系等。⽣物落结构⼀般可⽤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数来分析。茶园⽣物落还涉及其稳定性与⽣产⼒、与茶叶⽣产紧密相关。⼀般来说,茶园这种特殊⽣态环境⾥,⽣物落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也越⼤。因此在设计⽣态控制措施时,应以维持茶园⽣态系平衡为⽬标。
3.3 坚持以农业技术为基础,加强茶园栽培管理措施
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病⾍防治的重要⼿段,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病⾍的作⽤,在设计和应⽤上既要满⾜茶叶⽣产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其对病⾍害的调控作⽤。
3.3.1 合理种植,避免⼤⾯积单⼀栽培
众所周知,⼤规模的单⼀栽培,⽆疑会使落结构及物种单纯化,容易诱发特定病⾍害的猖獗,茶叶⽣产的实践也说明了这点。凡是周围植被丰富、⽣态环境复杂的茶园,病⾍害⼤发⽣的机率就较⼩,凡是⼤⾯积单⼀栽培的茶园,某些病⾍流⾏和扩散的机率就⼤。如茶饼病、茶⽩星病、假眼⼩绿叶蝉等在⼤⾯积茶园中往往发⽣较重。因此,新辟茶园最好向⽣态环境较复杂的⼭区和半⼭区发展,避免⼤⾯积单⼀种植,周围以保持较丰富的植被为宜。
3.3.2 选育推⼴抗性品种,增强茶树抗病⾍能⼒
选育和推⼴抗性品种是防治病⾍害的⼀项根本措施。我国茶园过去主要是种植体品种,这
些茶树⽣长参差不齐,抗性能⼒不⼀,既不利于修剪、采摘等管理,影响茶叶品质,⼜易成为某些病⾍的发⽣与为害中⼼。近⼏⼗年来,选育和推⼴的⽆性系良种,⼜很少进⾏抗性鉴定。有些品种产量和品质都好,但抗性很弱,也不易全⾯推⼴。因此选育和推⼴茶树良种,必须进⾏抗性鉴定。
3.3.3 重施基肥,适量追肥,配合使⽤叶⾯肥
秋冬季节,茶树处于休眠状态,茶园可进⾏翻耕施肥。基肥应以农家肥、沤肥、堆肥、枯饼等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磷钾肥。每年茶叶⽣产季节可及时适量追施化肥和复合肥。氮肥的施⽤量应根据茶园的产量予以确定,以补⾜因采叶⽽损耗的氮素量为标准,控制过多使⽤,造成氮素过量⽽有利吸汁性害⾍的发⽣。对茶饼病、茶⽩星病发⽣严重的茶园,可配合使⽤磷酸⼆氢钾、增产菌等进⾏叶⾯施肥。
3.3.4 及时采摘,抑制芽叶病⾍的发⽣
芽叶是茶叶采收的原料,营养物质⾼,病⾍发⽣也严重。达到采摘标准,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明显地减轻蚜⾍、⼩绿叶蝉、茶细蛾、茶跗线螨、橙瘿螨、丽纹象甲、茶饼病、茶芽枯病、茶⽩星病等
多种危险性病⾍的为害。经过采摘,可恶化这些病⾍的营养条件,还可破坏害⾍的产卵场所和病害的侵染途径,对有病⾍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要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秋季如果病⾍多,可适当推迟封园。
3.3.5 适当中耕,合理除草
中耕可使⼟壤通风透⽓,促进茶树根系⽣长和⼟壤微⽣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觅⾷。但⼀般以夏秋季节浅翻1~2次为宜。对丽纹象甲、⾓胸叶甲幼⾍发⽣较多的茶园,也可在春茶开采前翻耕⼀次。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切忌使⽤除草剂。⾄于⼀般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可调节茶园⼩⽓候,改善⽣态环境。
3.4 保护和利⽤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物防治
茶园天敌资源⽐较丰富,但由于过去盲⽬使⽤化学农药,使有的茶园天敌种类与数量锐减。进⾏茶园病⾍⽣态控制,天敌是⼀种强有⼒的⾃然控制⼒量。
去年的树课堂实录
3.4.1 向茶农宣传⽣物防治的意义和作⽤
天敌和害⾍同时发⽣在茶园⾥,很多茶农对天敌不认识,错把天敌当害⾍,养成了见⾍就杀的习惯,有的任意猎杀茶园鸟类、青蛙、蛇等天敌。因此,要开展⽣物防治,必须让众分
清“敌我”,可通过举办学习班,利⽤标本、挂图向众介绍常见天敌的种类和保护措施,提⾼茶农⽣物防治的意识。
3.4.2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态环境
茶园周围种植防护林、⾏道树,或采⽤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茶园耕作、修剪、打药等⼈为⼲扰较⼤的农活时给天敌⼀个缓冲地带,减少天敌的损伤。在⽣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鸟巢,招引和保护鸟类进园捕⾷害⾍。
3.4.3 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
拓扑学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采除的害⾍卵块、⾍苞、护囊等先放在有沿的坛⼦中,坛沿放⽔,害⾍跑不掉,寄⽣蜂、寄⽣蝇类却可飞回茶园。
3.4.4 ⼈⼯助迁天敌
天敌与害⾍有⼀种追随现象,害⾍发⽣多的茶园,天敌也较多,但害⾍⼀旦控制下去后,天敌的⾷料就会受到影响,这时需要⼈⼯帮助迁移。害⾍⼤发⽣的地块,也可从别处助迁天敌来取⾷。
3.4.5 引进微⽣物治⾍
茶园⽣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极有利于病原微⽣物的繁殖和流⾏。⼏年来我们⾃⼰从
茶树害⾍的病⼫上分离到不少苏云⾦杆菌茶园菌株和各种病毒,再释放到茶园中去均能很好地造成再感染和流⾏。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僵菌、⾍草菌、苏云⾦杆菌、增产菌、茶尺蠖核型多⾓体病毒等均能在茶园很好地建⽴种和扩散。
3.5 严禁滥⽤乱⽤化学农药,逐步减少农药使⽤量
在⽣态环境较好的⼭区和半⼭区新开辟茶园,我们主张从⼀开始就禁⽌使⽤化学农药,在已经使⽤农药多年的成龄茶园也可逐步由减少农药使⽤量到完全不⽤农药,但对于⽣态环境较差,尤其是⼤⾯积单⼀种植的丘陵和平地茶园,在⽬前完全不⽤农药⼀时还难以做到,这时就要坚持合理⽤药,逐步减少农药的使⽤量和使⽤次数。
3.5.1 加强预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期⽤药
病⾍害在⼀年的发⽣过程中,总有对药剂较敏感的时期。如对鳞翅类⽬幼⾍应在孵化后期⾄3龄前⽤药,对⼩绿叶蝉应在若⾍数量上升时⽤药,对蚧类、粉虱应在若⾍盛期⽤药。因此要加强预测预报,坚持以⽥间调查为主,根据不同病⾍的发⽣时期,定出防治时期,根据不同茶园的病⾍种类和发⽣量,
泛美开发银行定出防治对象⽥。
3.5.2 选择好药剂种类,做到“对症下药”
选⽤⾼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严格禁⽌使⽤国家规定不准在茶园使⽤的药剂。⽤药前⼀定要掌握害⾍,病害的⽣物学特性,了解各种药剂的性能和防治对象,不宜长年使⽤⼏种固定的药剂防治各种病⾍害。
3.5.3 严格控制⽤药次数和⽤量
使⽤最低有效浓度、⽤药量和最少有效次数,符合经济、安全、有效的要求,省药、省⼯、省成本,减少了残毒为害,对天敌亦较有利。切忌随意加⼤药剂浓度和⽤量,切忌那种不论病、⾍具体情况盲⽬地隔⼏天便施⼀次药的作法。
3.5.4 改进施药⽅法,减少茶叶中农药残留量
克服⽬前防治病⾍害普遍使⽤⼤⾯积蓬⾯喷药的作法,可以根据病⾍发⽣的特点采⽤挑治、点治,间⾏喷药的⽅法。对发⽣在茶丛中下部的病⾍害应将药剂喷洒在蓬⾯下。象甲、叶甲类的幼⾍发⽣在⼟壤⾥,可采⽤⼟壤施药。此外还应严格按照品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采茶,以减少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
3.5.5 正确看待防治效果
在使⽤农药防治病⾍时,常有⽚⾯追求防治百分率的现象。如果不是合理使⽤农药,即使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产⽣的副作⽤可能会更严重。事实上,“三R”问题本⾝就是⼈类⼤量使⽤农药带来的严重后果。从全局来看,使⽤农药是迫不得已⽽采⽤的防治⼿段。这就要求从⽣态学观点和农业⽣产最⼤经济效益上去看待防治效果,不要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更不要⽚⾯追求⾼的防治百分率。
3.6 抓住越冬期防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针
每年10⽉⾄翌年3⽉是茶树的休眠期,时间长达5~6个⽉,此时也是很多茶园病⾍害的越冬期。茶园病⾍害的越冬场所⼀般都在茶树中下部枝叶上,地表层枯枝落叶下或茶园⼟壤中越冬。越冬期间可结合茶园培管措施防治病⾍害。如翻耕施基肥时,可控制除尺蠖类的蛹、剌蛾类的茧以及蛴螬、⼩地⽼虎等地下害⾍。对病⾍发⽣严重、树势⼜⽐较衰⽼的茶树进⾏重修剪、台刈等措施进⾏更新。也可采取清蔸亮脚的⽅法,剪去茶丛下部的枯枝、纤弱枝、病⾍枝,特别注意剪除蛀梗性害⾍的被害枝⼲。还可发动众⼈⼯采除茶饼病、茶⽩星病等严重的病⾍,摘除茶⽑⾍卵块,卷叶蛾⾍苞、蓑蛾护囊,击碎枝杆上的丽绿剌蛾、褐缘绿剌蛾、黄刺蛾的茧。⽤⽵⼑刮除被害枝⼲上的蜡蚧类害⾍、苔藓类病害。对⿊剌粉虱、蚧类、螨类及病害较多的茶园可在秋季封园后喷施⼀次0.3~0.5玻美度的硬⽯硫合剂。经过这些措施,可消灭⼤部分越冬⾍源,减少越冬以后的病⾍基数。总之,越冬期是茶园病⾍防
治的⼤好时机,此时不采茶,劳⼒充⾜,病⾍处于休眠状态易于清除,不会影响天敌的⽣存,不会污染茶园环境,是全年中病⾍综合防治的关键,真正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针。
茶园病⾍⽣态控制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作为⼀种新的管理对策,还需要进⼀步发展和完善。⽐如茶树本⾝的抗病⾍能⼒、机制,各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茶园⽣态系统内部的物
流、能流、信息流,各种管理措施的协调等,都需要进⼀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茶园病⾍⽣态控制在国内研究不多,还有更多的⼯作有待深⼊探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3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40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茶园   防治   天敌   茶叶   农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