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分析雅美
作者:星晴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及阅卷结束了,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本份试卷考查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内容,试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四道时政题,十六道课本内容题目)、非选择题(四道材料分析题,每道题包括两道小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为100分,本试卷难度整体适中,既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统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试卷亮点就是试题开放性和探究性较大,体现了能力立意,体现了中考方向和趋势,但又做到了活而有度,活而不难,是一份有考点有”出彩”点值得鉴赏试卷。例如每道试题最后一问,都侧重于学生践行,把学
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了行动上,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原则。
(一)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没有掌握。 本张试卷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考查。学生失分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做到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单选第 5、8、9题、都属于对教材知识记忆能力考查,属于教材知识再现,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记忆而出现了严重失分现象。
2.学生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主旨,对题干设问理解不清楚而导致丢分。例如:第21题中材料和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题和中心是社会规则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文明有礼,尊重他人,交通安全,珍爱生命等方面。但是,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只能从一个方面去写,有学生是仅仅看到了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只写了社会规则;有学生是只看到了文明有礼这一主题,只写了文明有礼重要性;有学生是只看到了尊重这一主题,只写了尊重他人重要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理解材料主题和中心而导致失误和失分。
青少年与法
安徽省化工研究院
3.学生课外知识掌握不好。23题第二问,题目是这样:请仿照以下示例,介绍两位具有较大影响力楷模人物及其事迹概要(与示例和本试卷材料重复者不得分)示例:感动中国人物----王锋。三人火海救人,忠义感乾坤。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感动中国人物,或者说是先进人物了解情况。但是好多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内容,就看到示例中感动中国人物这几个字,他们又不知道感动中国人物都有谁,所以开始在瞎写,比如有学生竟然写了感动中国人物---,,也是很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审题,并且对课外知识掌握很不好。
4.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较弱而导致失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失分重灾区,得分率很低。学生解题思维过程混乱,答题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正确分析试题正误并做出正确分析说明。
5.学生答案缺乏规范性而失分。
氧化铝纤维板(1)学生答题思路格式不够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
(2)学生答案语言不规范,使用非学科语言进行答题、如果仅仅看某问答案,看不出这是思想品德试题,没有体现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
(3)书写不规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字体潦草,需仔细辨认;字体过大或过小,这在将来中考电子阅卷中都会受到影响,应从现在开始规范。
(二)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教学
正来学堂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重点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龙去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路引导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系统性和完整性。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体系,应对思想品德综合性和实践性考试要求。
2、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思想品德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力培养不是一躇而就,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角,设置平等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1)加强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辨析题怎么做,观察与思考题怎么做,活动探索题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要领,从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2)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
答题、认真写字好习惯。
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焦作市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我抽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经典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辞赋,在教学设计上着实让我为难。本文该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定性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设计。若是古文教学难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感情赏析与学生感悟。最初设计,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内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内容过程中梳理文言知识,结果以失败告终。散乱无味,重点不突出是第一次试讲留给听课老师印象。于是在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和语文组其他同仁指导和建议下大改教学思路,确定字词以课堂检测形式来处理,教学重点则根据课文线索“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大胆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经历了三次改稿五次试讲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优质课讲台。
lw6b-252然而,课堂教学是门遗憾艺术。走下讲台之时,便是遗憾之始。遗憾对文本挖掘太浅,遗憾课堂诵读太少,遗憾与学生距离太远,遗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浅
从抽到题目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随着我。在备课一个星期里,赵老师曾多次提醒我“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章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设计教学。”但回头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试讲时全盘否定,第二次试讲时不够投入,第三次试讲时太过随意课堂语言……一次又一次失败,让我乱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长讲古文诗歌我,更觉诗歌古文之深不可测,难以驾驭。于是大改教学思路,精心锤炼语言,回头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初次试讲被推翻之后我更侧重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斟酌,忽视了对文本挖掘。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景语体会作者情感处理“归去之情”这个教学重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课堂诵读少
在教学设计上既然以诗定位,就应以朗读感知为中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读充分,是学诗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情感也不再是难题。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语言,进而探究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及作者情感,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虽然也有诵读环节,但读太少,读不
够,故在“归去之悟”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稍显吃力。这样就给听课教师造成“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印象。其实,在教学设计中之所以将“归去之悟”放在“归去之因”之后,一是因为课下注释非常详细,设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应该能很容易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归去之情”这一重点,让学生在赏析“情”过程中由田园之乐上升到精神之乐,进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太少,致使他们对内容理解不够,导致了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三、学生距离远
党老师一语“《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执教老师始终没有走近学生,使老师没有了亲和力与学生产生了距离”给了我很大触动。在平时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不算是没有亲和力老师,为何会在市优质课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失去亲和力?反思原因,距离是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紧张、不够自信造成!故而忽略了走进学生,忽略了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另外,更重要原因是自己对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感悟和看法是讲好一节课决定性因素。
虽有遗憾,但也收获颇丰。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认识到了语文老师良好语文素养和深厚文学功底是上好一节课关键,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独特感悟是上好一节课基础,能够熟练运用精炼简洁课堂语言是上好一节课亮点,将亲和力融入课堂能使一节课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并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灌”。
经历这次优质课,我也感受到了集体温暖和力量。感谢赵保珍老师,王军芳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指导和建议,感谢她们节节不落,认真仔细听评,感谢她们对我教学语言锤炼。感谢张军红老师,焦丹丹老师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对导学案及课件修改。感谢姬琰囡老师在我8号下午去见学生时给我勇气和帮助,感谢所有语文组老师对我鼓励!可以说,我成绩是语文组共同努力结果。
优质课结束了,但我成长才刚刚开始。成绩只是一时,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长才是一生。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自己在语文教学成长而奋斗!
篇二: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原则和个人悟读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重要特,童叟皆知《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抱负和“骞翮思翥”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合理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
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赏析与学生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特点,让学生读充分,是诗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预读,初探——通读,质疑——精读、解疑——解读、练习”,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对文章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乐园,让语文教学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味目标,采用愉快教学方式,以朗读为主,通过三读: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9:1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3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教学   知识   能力   没有   老师   材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