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学得贵师,亦得贵友。如今的教师对教案应该都不陌生。教案更有利于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在写教案时你一般会选择什么方法呢?以下由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本课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分一分,说一说,引入除法算式。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帮助小熊猫分竹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
构知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的,然后问学生向这种平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之后,板书课题“除法”。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了规律,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同时也了解了学习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在平均分后,启发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交给学生除号的写法要求: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上下面各画一点,两点要圆并且对齐。之后让大家共同举手来写一写,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把算式读出来。
学生在根据例5独立写除法算式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了对除法的认识。
(3)、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自己的身边一数学,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快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先举出例子来?我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并举出例子,让自己的同桌来解决问题。课堂中,我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比较这几天所学的除法问题和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问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时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让几个学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也纷纷举手。然后,学生们同桌合作,举出了不少问题,并耐心的解决了它。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除法,也培养了学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努力,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还学生们一片天空,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认真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2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协议分析仪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在学生学习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涡流纺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3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习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习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发现多种方
西洛卓玛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黄文超事件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4
教材说明
甲苯胺蓝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
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习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4~例7,完成练习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计算。接着再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还可以向学生提问“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把第43页上分桃的图看明白。教学时,还要注意,这里还不是正式讲“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因此,算式中的单位名称暂时不要提。然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还要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学例6时,可以把例题中的图改为在绒板上贴图,边叙述题意、边演示。还可以同时让学生在书上把每2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接着问学生:一共圈了几个圈?8个苹果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再让学生把算式写完全,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例7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出示题目以后,让学生在书上把每3块圈在一个圈里。引导学生观察: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几份,再看12里面有几个3。然后着重说明,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然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做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5:2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3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除法   算式   学习   平均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