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一、线粒体(mitochondrion,mt)的形态结构(P127)
(一)形状、大小、数量和分布
线形、颗粒形、香肠状等;直径0.5~1 μm, 长1.5~3 μm ;
数目:少则数个(或无)~数十万个,成熟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一般无;
分布: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多。如心肌、小肠和肝脏细胞;
可以在细胞中运动、变形和分裂增殖;
往往在需能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如分泌细胞的合成区域、精子细胞的鞭毛区。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P128)
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囊状结构;
1、外膜(outer membrane)(P128)木马检测
含脂类和蛋白各占约50%,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MW5000 以下的分子通过(ATP、NAD、辅酶A等)。
2、内膜(inner membrane)(P129)
1)不透性(impermeability)——
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20%),与细菌质膜相似;通透性很低,H+、ATP、丙酮酸要载体的协助才能通过;标志酶——细胞素氧化酶。
2)内膜向基质折叠形成“嵴”(cristae),增大了内膜的面积,为生化反应提供了场所;
需能多的细胞,线粒体多,嵴也多。嵴的形状:板层状和管状;
3)基粒(particle):头部称F1,基部称F0,又称F0-F1因子或者ATP合酶;
3、膜间隙(p130)
宽约6~8nm,充满液体,内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包括嵴内间
4、基质(内室)
腔内充满胶状物质,含有多种酶、核糖体、环状DNA、RNA和转录、翻译成分具有一定的pH和渗透压;
二、线粒体的功能
主要功能:进行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
其他略(P130)
(一)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
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
文登疫情脂肪酸→乙酰CoA
氨基酸→乙酰CoA ;
单侧耳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
第二阶段:乙酰CoA进入柠檬酸代谢途径,被酶促转变为CO2,同时产生还原性的电子载体NADH和FADH2。
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NADH和FADH2重新被氧化,形成氧化型的辅酶。电子进入呼吸链(电子传递链),最终使O2还原为H2O,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以A TP的形式贮存起来。
发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二)电子传递链与电子传递
定义: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者H+的化学物质,它们相互关联有序排列——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电子沿着呼吸链的流动——电子传递。
1、电子载体
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传递下去
①素蛋白——FMN、FAD辅基②细胞素——铁血红素辅基③泛醌(辅酶Q)
④铁硫蛋白——铁硫中心⑤铜原子
2、电子载体排列顺序
呼吸链中电子载体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和方向,电子按照氧化还原电位从低向高传递;
氧化还原电位越低,提供电子的能力越强。如NAD+/NADH,E0’=-0.32V;
氧化还原电位越高,获得电子的能力越强。O2/H2O,E0’=+0.82V。
3、电子转运复合物
电子传递链的各组分,分布于4种膜蛋白复合物中:
复合物Ⅰ(NADH脱氢酶)复合酶Ⅱ(琥珀酸脱氢酶)
复合酶Ⅲ(细胞素还原酶)复合酶IV(细胞素氧化酶)
a.复合物Ⅰ(NADH-CoQ 还原酶/NADH脱氢酶)
组成:“L”形,42条肽链组成的大型酶复合物,含有1分子的FMN 和6~7个铁硫中心,是呼吸链中最大、最复杂的酶复合物;
作用:催化1对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同时将4个H+由基质转移至膜间隙。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质子泵)。
b.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
组成:包括1个FAD、2个铁硫蛋白和一个细胞素b。
it运维系统详细设计
作用:催化一对低能电子从琥珀酸通过FAD和铁硫蛋白传输给泛醌。不发生H+跨膜转移,不能合成ATP 。
c.复合物Ⅲ(CoQ-细胞素c还原酶/……)
组成:10条多肽链,含1个细胞素b、1个细胞素c1和1个铁硫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泛醌传给细胞素c,每转移2个电子,同时将4个H+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Q循环”。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转移体。
d.复合物Ⅳ(细胞素c氧化酶)
组成:13条肽链,含有细胞素a、a3和2个铜离子;
作用:催化电子从细胞素c传递给氧,每转移2个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转移体。
两条呼吸链:
四种复合物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协同作用;
复合物Ⅰ、Ⅲ、Ⅳ组成主要的NADH 呼吸链;催化NADH 的氧化;
复合物Ⅱ、Ⅲ、Ⅳ组成FADH2 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氧化。
(三)质子转移与质子驱动力的形成
我的性可以把呼吸链视为质子泵;
H+不能通过内膜,造成膜间隙H+的浓度高于基质,构成质子驱动力,驱动ATP的合成。(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
ATP合成的两条途径: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ADP被磷酸化形成A TP的过程。
发生于复合物Ⅰ、Ⅲ、Ⅳ三个位点。
1、ATP合酶的结构和组成
又称F1F0-ATP酶(H+-ATP酶),状如蘑菇,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异养菌和光合细菌质膜上。
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催化合成ATP;
“印钞机”
ATP合酶:F1头部和F0基部组成
ATP合酶的组成:F1因子:水溶性球蛋白复合体,突出于基质内,由9个亚基(α3β3γδε)组成。3α、3β组成“橘瓣”结构,结合在一起才表现出酶活性;其中β亚基可以催化ATP合成/水解。γ、ε亚基形成“转子(rotor)”。F0因子:嵌在内膜上,形成一个跨膜质子通道;亚基形成环形结构;a、b、δ亚基组成“定子(stator)”。
2、ATP合酶的作用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要点: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线粒体内膜基质泵至膜间隙。由于内膜对H+是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H+浓度高于基质,在内膜两侧形成质子动力势;该动力势驱动H+穿过内膜的ATP合成酶流回基质,其能量促使ADP→ATP
郝水ATP酶的作用机制——结合变构机制
F1上3个β亚基与核苷酸结合有三种构象(P141)
空置状态(O态)松弛结合态(L态)紧密结合态(T态)
γ亚基在α3β3形成的圆筒中单向转动,使得3个β亚基轮流在O态、L态和T态三种状态之间转换,完成空位、ADP结合和ATP合成过程。
四、线粒体与疾病(P142)
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因缺硒导致心肌线粒体膨胀、结构破坏。
已知的有100多种,都是mtDNA异常(突变、缺失、重排)引起的遗传疾病,表现为电子传递酶系和氧化磷酸化酶系的异常。
线粒体与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机体95%的氧自由基来自于线粒体。另外,通过释放成熟的细胞素c参与细胞凋亡。
自由基和衰老
DNA的改变可导致产生错误的遗传信息并促使渐进的细胞退化(deterioration)。
自由基:原子或者分子的外层轨道上只有单个未配对电子时,倾向于极不稳定,这种原子或者分子成为自由基。
H2O→HO+H
自由基成因:共价键断裂;原子和分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接受转移的单个电子。
1969年,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发现
O2?-+O2?-+2H+→H2O2+O2长寿?产生更少的自由基;
或者更强的破坏自由基的能力;或者修复自由基造成的损伤。
果蝇实验:小鼠节食实验:
抗氧化物:谷光甘肽、VE,VC,β胡萝卜素,苯叔丁硝酸盐(PBN)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3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1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电子   线粒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