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第四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一、知识要点
    第三方物流方案设计
生物氧化的实质是脱氢、失电子或与氧结合,消耗氧生成CO2和H2O,与体外有机物的化学氧化(如燃烧)相同,释放总能量都相同。生物氧化的特点是:作用条件温和,通常在常温、常压、近中性pH及有水环境下进行;有酶、辅酶、电子传递体参与,在氧化还原过程中逐步放能;放出能量大多转换为ATP分子中活跃化学能,供生物体利用。体外燃烧则是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剧烈游离基反应,能量爆发释放,并且释放的能量转为光、热散失于环境中。
(一)氧化还原电势和自由能变化
1.自由能
生物氧化过程中发生的生化反应的能量变化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可用热力学上的自由能变化来描述。自由能(free energy)是指一个体系的总能量中,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能够做功的那一部分能量,又称为Gibbs自由能,用符号G表示。物质中的自由能(G)含量是不易测定的,但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是可以测定的。ΔG很有用,它表示从某反应可以得到多少有用功,也是衡量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的标准。例如,物质A转变为物质B的反应:
ΔGGBGA
ΔG为负值时,是放能反应,可以产生有用功,反应可自发进行;若ΔG为正值时,是吸能反应,为非自发反应,必须供给能量反应才可进行,其逆反应是自发的。
如果ΔG0时,表明反应体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平衡常数为Keq,由已知的Keq可求得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ΔG°
    ΔG°=-RTlnKeq
 
2. 2.化还原电势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倾向(或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倾向)的大小,则称为氧化还原电势。将任何一对氧化还原物质的氧化还原对连在一起,都有氧化还原电位的产生。如果将氧化还原物质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即可测出氧化还原电势。标准氧还原电势用E°表示。E°值愈大,获得电子的倾向愈大;E°愈小,失去电子的倾向愈大。
3.氧化还原电势与自由能的关系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从反应物的氧还电势E 0,计算出这个氧化还原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ΔG°与氧化还原电势的关系如下:
ΔG°= nFΔE°
n表示转移的电子数,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F为法拉第常数(1法拉第=96485库仑/摩尔)。ΔE°的单位为伏特,ΔG°的单位为焦耳/摩尔。当ΔE°为正值时,ΔG°为负值,是放能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ΔE°为负值时,ΔG°为正值,是吸能反应,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政党文化(二)高能磷酸化合物
生物体内有许多磷酸化合物,其磷酸基团水解时可释放出20.92kJmol以上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按键型的特点可分为:
1.磷氧键型:焦磷酸化合物如腺三磷(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磷酸酐键水解时,释放出30.54kJmol能量,它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在能量转换中极为重要;酰基磷酸化合物如1,3二磷酸甘油酸以及烯醇式磷酸化合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都属此类。
2. 2.磷键型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
3. 3.酯键型化合物如乙酰辅酶A
4. 4.甲硫健型化合物如S-腺苷甲硫氨酸。
此外,脊椎动物中的磷酸肌酸和无脊椎动物中的磷酸精氨酸,是ATP的能量贮存库,作为贮能物质又称为磷酸原。
(三)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是在生物氧化中,底物脱下的氢(H+ + eˉ),经过一系列传递体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H2O的电子传递系统,又称呼吸链。呼吸链上电子传递载体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和方向的,电子传递的方向是从氧还电势较负的化合物流向氧化还原电势较正的化合物,直到氧。氧是氧化还原电势最高的受体,最后氧被还原成水。
电子传递链在原核细胞存在于质膜上,在真核细胞存在于线粒体的内膜上。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有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1.构成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体成员分五类:
1)烟酰胺核苷酸(NAD 多种底物脱氢酶以NAD为辅酶,接受底物上脱下的氢成为还原态的NADH+ H,是氢(Heˉ)传递体。
2)黄素蛋白 黄素蛋白以FADFMN为辅基,接受NADH+ H或底物(如琥珀酸)上的质子和电子,形成FADH2FMNH2,传递质子和电子。
3)铁硫蛋白或铁硫中心 也称非血红素蛋白,是单电子传递体,氧化态为Fe3,还原态为Fe2
4)辅酶Q又称泛醌,是脂溶性化合物。它不仅能接受脱氢酶的氢,还能接受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氢(Heˉ)。是处于电子传递链中心地位的载氢体。
5)细胞素类是含铁的单电子传递载体。铁原子处于卟啉的中心,构成血红素。它是细胞素类的辅基。细胞素类是呼吸链中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氧的专一酶类。线粒体的电子至少含有5种不同的细胞素(即bcc1aa3)。通过实验证明,它们在电子传递链上电于传递的顺序是bc1caa3,细胞素aa3以复合物形式存在,称为细胞素氧化酶。是电子传递链中最末端的载体,所以又称末端氧化酶。
2.电子传递抑制剂
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常用的抑制剂有:
1)鱼藤酮:阻断电子由NADHCoQ的传递。它是一种极毒的植物物质,常用作杀虫剂。
2)抗霉素A:能阻断电子从CytbCytc1的传递。
3)、硫化氢、叠氮化物、CO能阻断电子由Cytaa3到氧的传递。
由于这三个部位的电子流被阻断,因此,也抑制了磷酸化的进行,即不能形成ATP
(四)氧化磷酸化作用
氧化磷酸化作用是需氧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真核细胞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1.氧化磷酸化作用
高势能电子从NADHFADH2沿呼吸链传递给氧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转移给ADP形成ATP,即ATP的形成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其特点是需要氧分子参与。
氧化磷酸化作用与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有区别的: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指代谢底物由于脱氢或脱水,造成其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的高能键所携带的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即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高能磷酸化合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3-二磷酸甘油酸等)上的磷酸基团的转移相偶联,其特点是不需要分子氧参加。
2PO比和磷酸化部位
磷氧比(PO)是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到氧所产生ATP的分子数。由NADH开始氧化脱氢脱电子,电子经过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3分子ATP,则PO比为3。这3分子ATP是在三个部位上生成的,第一个部位是在NADHCoQ之间,第二个部位是在CytbCytc1之间;第三个部位是在Cytaa3和氧之间。如果从FADH2开始氧化脱氢脱电子,电子经过呼吸链传递给氧,只能生成2分子ATP,其PO比为2
3.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
1)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 在完整线粒体内,电子传递与磷酸化是紧密偶联的,当使用某些试剂而导致的电子传递与ATP形成这两个过程分开,只进行电子传递而不能形成ATP的作用,称为解偶联作用。
2)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能引起解偶联作用的试剂称为解偶联剂,解偶联作用的实质是解偶联剂消除电子传递中所产生的跨膜质子浓度或电位梯度,只有电子传递而不产生ATP
3)解偶联剂种类 典型的解偶联剂是化学物质2,4-二硝基苯酚(DNP),DNP具弱酸性,在不同pH环境可结合H+ 或释放H+;并且DNP具脂溶性,能透过磷脂双分子层,使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 转移到内侧,从而消除H+ 梯度。此外,离子载体如由链霉素产生的抗菌素——缬氨霉素,具脂溶性,能与K+ 离子配位结合,使线粒体膜外的K+ 转运到膜内而消除跨膜电位梯度。另外还有存在于某些生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天然解偶联蛋白,该蛋白构成的质子通道可以让膜外质子经其通道返回膜内而消除跨膜的质子浓度梯度,不能生成ATP而产生热量使体温增加。
解偶联剂与电子传递抑制剂是不同的,解偶联剂只消除内膜两侧质子或电位梯度,不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甚至加速电子传递,促进呼吸底物和分子氧的消耗,但不形成ATP,只产生热量。
4.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
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虽研究多年,但仍不清楚。曾有三种假说试图解释其机理。这三种假说为: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
1)化学偶联假说 认为电子传递中所释放的自由能以一个高能共价中间物形式暂时存在,随后裂解将其能量转给ADP以形成ATP。但不能从呼吸链中到高能中间物的实例。
2)构象偶联假说 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释放的自由能使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形成一种高能形式暂时存在。这种高能形式将能量转给F0F1中望cad2007-ATP酶分子使之发生构象变化,F0F1-ATP酶复原时将能量转给ADP形成ATP
3)化学渗透假说 该假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提出的。他认为电子传递的结果将H+ 从线粒体内膜上的内侧“泵”到内膜的外侧,于是在内膜内外两侧产生了H+ 的浓度梯度。即内膜的外侧与内膜的内侧之间含有一种势能,该势能是H+ 返回内膜内侧的一种动力。H+ 通过F0F1-ATP酶分子上的特殊通道又流回内膜的内侧。当H+ 返回内膜内侧时,释放出自由能的反应和华董ATP的合成反应相偶联。该假说目前得到较多人的支持。
实验证明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进行需要完全的线粒体内膜存在。当用超声波处理线粒体时,
可将线粒体内膜嵴打成片段:有些片段的嵴膜又重新封闭起来形成泡状体,称为亚线粒体泡(内膜变为翻转朝外)。这些亚线粒体泡仍具有进行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功能。在囊泡的外面可看到F1球状体。用尿素或胰蛋白酶处理这些囊泡时,内膜上的球体F1脱下,F0留在膜上。这种处理过的囊泡仍具有电子传递链的功能,但失去合成ATP的功能。当将F1球状体再加回到只有F0的囊泡时,氧化磷酸化作用又恢复。这一实验说明线粒体内膜嵴上的酶(F0)起电子传递的作用,而其上的F1是形成ATP的重要成分,F0F1是一种酶的复合体。
5.能荷
细胞中存在三种腺苷酸即AMPADPATP,称为腺苷酸库。在细胞中ATPADPAMP在某一时间的相对数量控制着细胞活动。Atkinson提出了能荷的概念。认为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TP-ADP-AMP系统的能量状态。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3:1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1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氧化   电子   还原   反应   作用   化合物   内膜   能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