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引言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开始起步。研究者开始关注比如说学习、人际交往、性格特征、人格障碍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个方面,而且相关的研究和报告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出不穷。姚本先、王道阳等人通过对《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2008年发表的536篇关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等四大领域,而且研究机构主要是师范教育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地区分布不平衡[1]。另外,张梅、辛自强等人通过对1986—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共考察了30多万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进行横断历史的元三颗枸杞豆教案
分析所得结果表明:从1986到2010年这25年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而且这种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身上。另外重点大学的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2]。然而,另一项研究却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尽管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是笔者认为,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必然会对大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学生面对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也会不断增加,大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日益突出,比如因心里无法承受压力或因失恋想不开而跳楼自杀等等,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因此,尽管前人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成果颇丰,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有所不同,进而提出的相应解决对策也会与时俱进、因情况而异,每个时期的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又能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所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过时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4](1)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塞内加尔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2)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华安现金富利)、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
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而且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比较突出。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
通过分析《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归纳得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而不能顺利的与他人沟通;自卑而害怕与他人交往;嫉妒和猜疑等因素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忽视平等互助的交往原则,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而最终导致孤立无援;不同年龄之间出现代沟等[5]
(二)与求职择业等就业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缺乏选择职业的主动性;社会经验不足,对面试缺乏信心,在面试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害怕甚至晕场等问题;过于追
求功利、对职业追求过于理想化,出现“高不从低不就”的矛盾心理;缺乏走进社会的心理准备;由于当今社会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暂时的“走后门”和不合理现象,让一些没有任何“背景”、家庭又贫困的大学生丧失了择业的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并因此焦虑和担心[6]
(三)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计划不妥当、无计划而感到愧疚;当看到别人很努力取得好成绩可自己却控制不住爱玩、懒惰的行为时而感到自责悔恨的矛盾心理;由于没有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而出现彷徨迷失的痛苦心理。
(四)与感情尤其是爱情有关的问题
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其中大学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方面,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与异性交往困难,喜欢某个人不敢说不敢讲陷入痛苦的单相思;陷入不正确的恋爱关系却无法自拔;由于失恋、与恋人发生矛盾等问题而苦闷、烦恼,不知道如何解决,更有甚者以死殉情;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7]
(五)与学习压力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平时不怎么好好学习专业课,等到考试临近就选择疯狂背诵,当时间太紧考试内容复习不完时就会出现强迫、焦虑、紧张不适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且现在的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如果出现几门功课不及格或考试作弊被发现就会面临拿不到学位证甚至退学的危险,还有英语的压力(过不了级就拿不到学位证)这使不爱学习、基础较差的的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压力。
(六)与经济困难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家庭的贫困,把自己家庭经济的贫困看作是无能、丢人甚至是耻辱,进而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大学贫困生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常常会感到无能为力,进而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来应对,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的对待人生等心理问题。
(七)与其它方面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家庭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比如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单亲家庭
等等;大学生在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导致的心理问题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
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所以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应是复杂多样的。不但有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知道: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共同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共同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一项关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与情感温暖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与偏爱被试无显著相关;高自尊大学生与低自尊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的过
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等因素影响[8]。另一项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母亲管教方式对大学生社会技能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主要因子包括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之间无显著相关,但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大学生社会技能有显著性相关。即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较好[9]。另外,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打架如果孩子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往往会变得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家庭气氛过于沉默严厉,缺少民主环境,这使得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结果就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个性顽皮,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一味的娇惯、纵容,父母总是想方设法的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得长大后的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也就是说抗挫折能力很弱,微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就会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在家里的时候衣食住行全是父母安排照顾,一旦离开父母生活黎塘论坛无法自理
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总是通过高期望值来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愿望这样也容易使子女产生压抑的心理孙志刚收容案,一旦受到挫折,心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的防线便崩溃进而导致心理障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的早期经历
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包括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甚至学习问题等都与人的早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长期的精神病临床工作中,也早就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早期经历有关。弗洛伊德指出,心理变态并不是都由先天遗传和脑生理损害引起的,人成长中早期的不良好的经历也会导致心理异常。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不良的早期痛苦经历被压抑在个体心理底层的的潜意识中,一般是意识不到的,但是却可能对个体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10]
2.个体的自我认知
未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人都向往大学生活,认为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进入大学之后就不用像高中那样辛苦和劳累了。然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多数的大学生开始对自我的评价发生转变。这些转变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方式上,还表现在知识广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并且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很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又容易自卑。另外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比较优秀的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大学生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得不清楚、不深刻,就会引起他们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虽然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重新确立目标,给自己提出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烦躁、抑郁等心理反应,或者迷于玩乐、放纵自己,以此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来麻痹自己的心灵,更有甚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3.个人的心理素质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事实上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
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出现心理障碍,有的人没有。相关研究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性格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比如说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这种先天的气质类型使得他们的心理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另外,他们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心理内向、心胸狭窄、神经质、多愁善感又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跟别人交流,自卑感比较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较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2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1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学生   问题   心理   心理健康   研究   出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