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图像类别与当代动画角模型构建美学理论体系研究

《山海经》图像类别
与当代动画角模型构建美学理论体系研究□郑剑
摘要:无山、无海、无怪、无异便没有山海之经,《山海经》中的各类图像虽然是在古人原始想象力下完成的,却为当代动画角及其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思维借鉴和元素基础。《山海经》为人们打开想象之门,动画给人们构建一个充满奇幻的视觉空间。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该文作者试图将《山海经》图像与当代动画角形象的内在美联系起来,构建兼具传统和现代彩的动画角模型。
关键词:山海经图像动画美学
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文脉延续和创
新的一种方式。《山海经》作为我国一本志异志怪、荒诞不经的古籍奇书,在地理、
民俗、物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该经传的具体成书年代与作者已经不可考
证,在其原本的基础上,经过后世文人学者的编校和配图,才最终形成传世典
籍。《山海经》包罗万象、光怪陆离,不仅描绘了海内奇异山川,而且囊括了众多的
远古神话传说,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仙人、异兽形象。
所谓经者,循理贯通也,古之所以为经者,皆垂百世之范式,贯通文理、遍论
古今。遗世之奇作《山海经》,古往今来,学者之见不同。然后人所补之图文,怪
诞不经,历经千年,亦被后人所赞。现存的《山海经》图文籍本是经后世学者编校
过的,其中的图像也是按照原本描述重新填补的,因此,《山海经》图像呈现的山
川自然、神人异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观念和意识,是从中国上古时
代演变至今层叠而成的中国造型观念,一张张神秘、充满想象力的图像是传统而
经典的艺术符号。《山海经》图像作为一种传统造型元素符号,是当代动画角模
一大四小
型构建的重要符号来源。动画作为一种当代的视觉艺术形式,创作者在挖掘传
统文化中可用的艺术符号构建角模型的过程中,离不开系列美学理论的指
导。而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中国特价值论美学理论体系,中国特一方面来源
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源于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现状。因此,《山海经》
图像作为传统艺术符号的代表,动画则作为当代艺术的代表,二者在美学理论的
指导下融合,既实现了视觉艺术的创新,又推动了中国特美学理论体系的构
建。
一、《山海经》中图像类别与视觉特征
之前部分学者研究《山海经》图像时,按照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大荒
经》等不同篇章内容,将图像分为《山经》地图图像、《海经》地图图像、《山经》异兽
图像和《海经》异兽图像等类别。这样按内容进行图像分类虽然规整,但是不符青岛耀中
合笔者研究的方向。为了让《山海经》图像与当代动画角模型构建具有对应104
动漫探索
汪昱妻子
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下转第108页)
性,笔者将《山海经》图像分为神话类图像、民俗类图像、宗教类图像、历史类图像和科学类图像,如此分类更易于挖掘不同类别图像在当代动画角造型设计中的艺术价值。
不同类别的图像包含的角内容不同,而且具有不同的视觉特征和现实来源。神话类图像主要是《山海经》中对远古神话故事内神、人、兽的刻画,表现出原始的天人关系和古人对神的敬畏。如人们所熟悉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当然还有一些人们并不熟悉的故事,如禹杀相柳等。这些神话故事所塑造的角在《山海经》中都以图文呈现出来,“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是《山海经》中对相柳造型的描述,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西游记》中九头虫的形象。民俗类图像主要是指《山海经》中对当时海内外一些医药、巫术等民俗的描述,在这一部分图像中,图像塑造的角多与祭祀或异俗有关,如羽民、穿胸民、凿齿民等部落的习俗,在描写习俗的同时,也展现出不同部落人物的形象造型。宗教类图像主要是《山海经》中对于原始宗教及其相关人物的刻画,以巫咸国为例,《山海经》如此描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这一描述中,一个巫师的形象赫然伫立于眼前。巫和图腾可以看作原始的宗教崇拜和宗教信仰。除了巫术之外,《山海经》还对很多部落所崇拜的图腾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但这些图腾多是鸟、蛇、龙、兽之类,如上述的巫咸国,
蛇或许就是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历史类图像主要是《山海经》对一些史实人物的描绘,如《海内经》对于黄帝谱系的记载,当然还有对一些异国人物的刻画,如《山海经》对玄丘国人物的描写是“其人、物尽黑”。科学类图像在角塑造方面,与自然界有了更深层次的沟通和联系,如《海外北经》中记载的钟山之神烛阴,可以控制人间的四时和昼夜,“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居钟山下”。
通过对四种图像所刻画人、物的侧重点,可以看出神话类图像在视觉上具有浓郁的神秘性,主要突出“奇”的特征;民俗类图像和宗教类图像则不同于神话类图像,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奇特感,主要突出“怪”的特点;历史类图像在这四类图像当中最具有真实性,给人一种和谐感,主要突出“实”的特征;而科学类图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科学性,但与角相联系起来,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玄妙的视觉效果,因而突出的是“幻”的特点。
二、基于《山海经》图像进行的动画角设计
动画角形象的造型设计是动漫制作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动画作品的传播、演绎效果。一部优秀的动漫不仅依靠巧妙的艺术设计手法和装饰技巧,而且需要众多的动漫形象元素作为支撑和保障,因为动画中的角形象不可能凭空设
计产生,而是需要有大量的可借鉴和参考的图像原型,这些动漫形象设计的原型可以是神话传说中描
述的人怪鬼神,也可以是一些古今中外的绘画涂鸦,抑或是现实中的人物、动物等。《山海经》图像不仅是神话传说、民俗宗教等故事中描绘的人与物,而且是一种传统审美观念的沉淀,兼具神秘感与现实感。《山海经》图像在视觉方面体现出“奇”“怪”“实”“幻”的特征与效果,正是当代动画角模型构建所需要的。将《山海经》图像作为当代动画角设计的艺术元素符号,可以丰富动漫形象设计的角内容,增强角的立体感和饱满度,让动画角形象更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既实现了《山海经》图像的当代价值,又丰富了动画的审美内涵。
其实,国内外动漫有很多经典角是参考《山海经》图像进行的再设计,为了满足动画的整体视觉效果,并没有完全采用《山海经》的图像。我们可以从国内众多的电影、电视、动漫中明显发现《山海经》图像的影子。《封神榜》中出现的九尾狐,周身雪白,四足九尾,灵动轻盈,完全是根据《山海经》中九尾狐图像进行设计的。《风云雄霸天下》中的火麒麟,其形象来源于《山海经》中的麒麟图像,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能吐火,声如雷。2017年风靡全国的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虽然这一电影的故事来源于《庄子 逍遥游》,但是《逍遥游》只是对主要角进行了文字描述,而具体怎样设计角造型,并没有具体的图像作为参考。针对这一情况,有着众多上古神兽图像的《山海经》便发挥了艺术价值,《山海经》中文鳐鱼、蠃鱼的图像特征被吸收并运用于鲲的形象设计。不仅如此,《大鱼海棠》这一动漫电影中的夫诸原型即《山海经》中的夫诸。《中山经》中记载敖岸山有一只灵兽,形若白鹿,头有四角,叫夫诸,一出现便会大水泛滥。
从《大鱼海棠》中夫诸的外形以及故事情节可知,此夫诸便是《山海经》中的夫诸。此外,《山海经》中的火神祝融与木神句芒在《大鱼海棠》中都有相应的角和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代电影、电视、动漫中角形象很多来源于《山海经》图像,尤其是《大鱼海棠》把《山海经》中众多的经典形象进行了重塑与构建,以现代视觉艺术的形式为人们展现出极具奇幻彩的传统神话形象,促进了国产动画的发展。
三、基于《山海经》图像与动画角构建的美学
理论体系
各个时代都有美的意识和概念,并且按照一定文化语境中对美的要求塑造更多美的角。但是,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意识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关于美的产生、发展、本质、特征以及形态等抽象而系统的概括,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哲学性的现代
105
毛宣国
(上接第105页)
独立学科最先产生于德国,在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并多次引起美学热潮。
每一种艺术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偏好,雕塑、绘画、书法等注重造型美,舞蹈注重韵律美,而动画这种视觉艺术则兼重造型之美与底蕴之美。因而,基于不同艺术形式所构建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内涵上便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美学理论均来源于艺术创作实践,并且要经过认识到实践、实践到价值形成的过程。
《山海经》图像与当代动画角构建的美学理论体系联系紧密。在认识《山海经》图像的当代艺术价值之后,将代表着古代先民审美思维的图像创新运用于当代动画角模型设计,可以让传统元素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让现代人领略古人的审美品位。通过动画角设计的实践过程,把《山海经》的图像转变成可见的、具有神秘感和奇幻艺术视感的动画形象,能够让当前文化语境下人们的视觉审美观念与《山海经》图像之美碰撞,最终走向融合,形成在中国古今文脉下具有独特东方视觉审美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的美学理论体系。
美是一种艺术境界,而审美是一种基于艺术实践形成的价值体系。对于具有中国特的美学体系而言,艺术实践在于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等不同文化艺术元素在同一时空节点的碰撞与融汇。《山海经》图像与当代动画角,前者是元素,后者是手段,二者创造性地结合,在为人们献上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推动着我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重构。
结语
真正的美不会被人遗忘,《山海经》为后世展现了众多光怪
陆离、奇形异貌的人、神、兽,展现出古人原始的想象力和朴素的审美价值观。志异志怪的《山海经》图像在当今有了新的艺术价值:将其作为动画角设计的元素或参考,将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元素在绵延不断的中华文脉上统一。以《山海经》图像为原型和元素,以当代动画为形式和手段,能够塑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动画形象,有助于在实践中构建具有我国特的美学理论体系。
儿童虚拟社区注: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山海经》图像类别与当代东华校模型构建美学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C Z X06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庞跃雷.《山海经》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价值.雕塑,2018(1).
[2]王友.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内蕴与风格.宿州学院学报,2018(10).
2008人体艺术[3]曹书乐,王玥.从《山海经》到玄幻剧——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案例研究.全球传媒学刊,2018(3).
[4]郭立业.动画角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4).
[5]段吉方.本体论美学的复兴与当代美学的走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
编辑王旭
各种传统文化,选取中国传统成语文化为大命题,让学生自主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成语,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从而展开文创设计;课程中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创作思路;课程后期让学生投入实践创作。
在实践教学中,从命题选择、命题定位、传统故事开发、视觉元素选择到文创设计的综合呈现,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如,一位学生以“七星高照”成语为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故事,发现七星是中国古代七个代表不同文化的人物——福星、禄星、寿星、月老、七政星、文曲星、武曲星。学生对此展开设计创作,对每一个主体都选用了一种动物表现,如,学生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故事时汲取灵感,“禄”同“鹿”同音,而且鹿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因此,选择鹿作为禄星的象征。画面中的陪衬元素也经过精心设计,每一种陪衬元素都与画面主体呼应,共同体现“七星高照”的主题。画面充分体现了传统寓意,而视觉元素则采用了时下流行的插画设计风格,作品整体兼具时尚感与文化内涵,可以让观者细细品味。
2.以京津冀文化为背景的文创品牌设计实践
在以京津冀文化为命题的文创设计实践课程中,教师将课程前期的知识补充环节改为实地考察,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京津冀区域文化特,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学以致用,深入开发区域文化。其中,一位学生以“冀”字设计了一套文房四宝。学生开始时毫无头绪,但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河北古代文化,将设计理念定位为选取河北省的简称“冀”,深度研究“冀”字的结构,对其进行结构调整,与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相结合,将毛笔架的结构形态与冀字结构充分融合;在镇纸与墨盒的设计上也充分开发,与产品的结构形态充分融合,让使用者能够直观地体会到河北的冀文化。
结语
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多元化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扎根于传统文化,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时刻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借鉴和吸收民族文化精华。艺术设计专业新兴的文创设计方向要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切实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设计实践,让学生不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艺术设计文创设计中应用,实现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设计创新。艺术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研究该类实践课题,才能在当下文创发展大热的环境中,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促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机融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题项目:该文系2018—2019学年河北美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编号:H M Y K T1919。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编辑张泽
108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2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0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图像   文化   传统   角色   动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