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精选推荐

导论:一、史学史研究任务
1)清理史学遗产:①搜集、发掘各种类型的史学著述及相关资料;②分析历史著述的内容和形式;③考察史籍的史料来源、撰述过程、可信程度;④探寻历史著述蕴含的史学观点、思想倾向等。
2)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其任务是将历史学产生、发展和各个时期基本状况,予以条理化、系列化的叙述与评价,这就要求把清理史学遗产的各个知识“点”联结成包括时间先后在内的有序的线索。
3)揭示史学发展规律:即探索史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与内在原因,剖析历史学在不同阶段的运行机制,这需要在史学史研究相当深入的基础上,通过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来逐步解决。
二、史学史研究内容
1)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概括性看法,其系统化为历史哲学,回答诸如历史是否发展进步,历史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历史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性等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而史学史所要研究的历史观是历史上对史学造成重大影响的历史观以及重要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2)史学思想:是对历史本身的一种认识,涉及到历史学的性质、功能、治史目的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史学思想与历史观是不同的范畴,前者的认知对象是史学,候着是历史。史学思想的概念包含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系统化表述出史学思想。
3)历史编纂学:是关于编纂历史著述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它所解决的是史书如何更好地表现客观历史内容的技能问题。
4)官方史学及其制度和举措:中国的官方史学,包括历代史官建置、史馆机构,官方史学思想对修史的规范性规定(其中包含有针对私家修史活动的干预),官方历代修史的具体过程和具体措施,官方运用史学和历史知识于政务的举动等。
5)史学的史学活动: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等类内容具体、生动、活化的体现,研究史家史学活动与研究官方史学活动一样,是反映史学演进状况的内容。
6)史学评论:对历史著述进行诸如材料真伪、结构优劣、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等方面的判断和论证。大连商检局
7)史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史学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8)史学发展的运行机制:是要研究史学的发展究竟怎样在一定社会中运行,运行的方式是什么,这种运行状况给史学的发展方向带来怎样的影响,史学能够产生和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将涉及史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三、建设中国史学史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1)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的条件;2)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3)有助于其他学术史、专门史的全面和准确;4)在端正学风上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章
一、勾画出中国上古史学产生的大致脉络。
1)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包括人类社会对往事的记忆和追述、比较完备的文字和历法、对于准确历史记忆的需要、自觉记史意识和记史求真的强劲理念。
2)史学产生的脉络:①传说,是最原始的“口述史”,先民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播,是通过这种原始的“口述史”来实现的。②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甲骨文和金文在完成其宗旨的过程中附带记录了史事,而不是出于自觉的记史意识。但甲骨文和金文具有“记事”与“记音”两种记叙方式。③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历史记载,还有一些更加正式的官文书即王家的训诫、诰誓,以及王朝的颂诗。如果说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史学的胚胎的话,那么《尚书》中的《商书》和《周书》以及《逸周书》中的一些作品就是中国史学的萌芽了。④“殷鉴”是周初统治者提出的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就是要以前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行政的借鉴和警示。⑤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中国史学上出现了最
终的国史,这种国史按年代顺序记事,是中国史学上编年体史学形成的最早阶段。
3)从甲骨文、金文的历史记载,《尚书》中王朝文书的形成和积累,以及西周时期出现的关于王朝的史诗,直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编年体国史,这是中国史学从胚胎到萌芽的过程。经过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历史学已初具雏形。
二、如何认识孔子与《春秋》之间的关系?
1)孔子所修编年体《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春秋》经孔子修订,赋予了“微言大义”,成为了入学经典。《春秋》毕竟是记事的史书,推崇《春秋》即推崇史学,经史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认定孔子修《春秋》,是在根本原创上承认私家可以修订国史,是推进史学双轨持续繁荣的重要条件。
4)据说孔子修《春秋》是对历史人物予以褒贬,官方也只能默认史家有撰史、论史的权力。三、中国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史学有何异同?
乙二酸
异:1)史籍数目增多:战国时期,史家撰述意识强化,产生大量典籍,折射出史学观念多样化格局,如《国语》、《竹书纪年》、《战国策》等;2)由官修史学向私修史学过度。从官方为主体的编年记史,发展出私修史籍,史学成就的重心,在战国时期即向私家转移。其中主要的是《春秋》、《左传》、《国语》,还有《竹书纪年》等,这是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情况。这时期,,也还有官修史学的存在;3)战国时期史学观念上有了新发展: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运用生动的文笔,尤其要各有深刻的历史见解,三者相结合才是完整的史学著述,形成了对史事考信证实的观念,形成以史学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观念;4)出现会通古今的史学观念,如《竹书纪年》、《世本》,都是通史性质著作。
同:1)史家记史求真的严谨态度: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史官制度给予史官较高的地位和参政事权,史官很早就具备了记史求真的准则。2)以史赞治的观念:在西周“殷鉴”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以史借鉴、教化、辅政和从史学中学习治国之策的史学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运行发展的基本原则。3)重民史观:春秋时期,重民思想已经滋生,看到了民众在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中的作用。战国时期,这种历史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孟子和荀子是这方面的代表。
第二章
一、司马迁和班固史学思想的异同?
异:1)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之突出地方是他的史学发展意识。所谓史学发展意识,它不止是涉及有关史学的某些方面的认识,而且极为看重史学是史家们不应为之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神圣事业。而班固反对这一史学思想,将《史记》纪传体通史形式改为纪传体断代史。2)他们历史撰述宗旨不同:司马迁撰写《史记》最高层次的撰述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撰写历史的最强意旨是将汉朝推到极为崇高的地位,“尊汉”是他贯彻全史的中心思想。3)撰史是否为政权附庸:司马迁的撰史宗旨,是因个人遭际激发出独到的个性觉悟,呈现出摆脱政治附庸地位的独立要求;班固取消司马迁的个性精神,重新使撰史成为政权附庸,使史学思想附隶于官方的思想体系。4)是否具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班固非常自觉地歌颂皇朝的功业和它存在的合理性;而司马迁没有这种思想。5)关于天人关系的不同看法:班固是天命论的历史观,这是保守的、唯心的历史观;司马迁认为人事起决定作用,讲“究天人之际”,这是倾向唯物的。
同:1)他们都具有记载求实的治史意识;2)都采用纪传体编写史书方法,总括万有、分层类析的编纂方法;3)他们对史学的社会作用都有深刻的认识。
二、《东观汉记》的纂修在中国史学上的意义是什么?
《东观汉记》的编纂,是官方纂修本朝国史的首次尝试,而且取得显著的成就,曾经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
1)从此官方不再仅仅记录史事,而开始了纂修成品史著的活动,并且逐步组织化、制度化,不听任私家独占纂修传世史书的文化阵地。尤其是本朝之史,更表现出越来越限制私家,而由官方
主导和垄断的趋势。
2)中国古代朝廷不仅记史,而且修史(指纂修传世的成品的史著),极大地扩大了官方史学的公开影响,对于周边民族政权以及外国政权具有特别的文化魅力,促成其学习和模仿。
3)正式形成官方和私家两种修史主体,官方史学和私家史学两条史学发展轨道的局面。
二、西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史学基础?
1)《东观汉记》的纂修,使中国古代具备官方史学和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这成为史学极其繁荣发达的重要原因。
2)编年体和纪传体成为撰写历史的最重要体裁,在历史编纂学上形成较成熟的规范。特别是编年体和纪传体断代史,都具备了成功的样板,即《汉书》与《汉纪》。
3)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大体上与儒家思想体系和皇朝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
4)先秦以来以史为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以史惩劝等历史学经世致用功能,成为撰史宗旨的根本理念。历史记载对于人生终极关怀观念,已经融入社会意识。
5)汉代奠定的传统史学没有否定记史求真的理论,而是明确地得到保持,有时还有所强调,这表现在对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普遍肯定。而对于私家撰史的个性精神,只要不严重伤及统治者利益,仍然有所容忍。司马迁撰史所高调标举的“成一家之言”的宗旨,潜在地存在于史家心底。第三章:
平安培训管理系统一、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
1、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表现(“三多一高”)
1)官私修史蔚然成风每个王权政权初建,即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国史和前代史。私家修史也蔚然成风,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时弊,只为讽谏;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时,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而著史,寄托情趣。
2)史学著作数目骤增,晋朝出现大发展,数量大。
3)史学种类繁多两汉以前我国史书体裁极少,东汉始出现多种史体,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充分发展。主要有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杂传、地理方志、史考、史评、史注、史钞、谱学、实录、
典志史
4)史部目录形成,史学地位。独立东晋时期,史书归在乙部,排在第二位。
2、史学发展的这时期原因
1)史学本身发展趋势(内因)。两汉诞生著名史家,开创和完备纪传、编年两大史体,为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学术渊源。
2)各政权对撰修史书的重视(设置专职史官;创立“史学”,成立“史局”;一些国军亲自过问或动手撰修史书)
3)门阀制度发达,九品中正制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勋阶阀阅,讲门第高低,端赖于对其祖宗世系的追溯,因而谱牒之学随之盛行。修史以溯源,成了维护门阀制度的重要手段。
4)历代政府重视文化典籍的搜集与保存。
5)纸的广泛使用。由于东汉末年,纸开始应用于文字的书写,纳入文具的行列。到了魏晋以后,成为书籍抄写的最普遍的文具。
6)学术思想的解放。政权分立、政治不稳定时期,思想、学术、文化可能获得发展上较大的自由度。这时期,外来思想传播,玄学思想兴起,起到某种观念解放作用。
二、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五部“正史”的纂修情况。
孙大愚①所谓“正史”,《隋书·经籍志》一般仅限于《史记》和历代纪传体皇朝史范围;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则自《史记》、《汉书》以下,不论纪传、编年,凡论一代皇朝之史,皆称“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五部“正史”皆为断代纪传体,它们分别为《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
②南朝范晔纂修了《后汉书》。《后汉书》是关于东汉史的撰述。《后汉书》在体例上做出了新的设置,它的史论不仅笔试纵放、词语精炼,而且颇具深湛见解。
③西晋陈寿纂写了《三国志》。《三国志》是关于三国史的撰述。《三国志》编撰方针的呈著特点是记述从简,对史事则取十分严格,着重于军事、政治大事的叙述。
④南朝沈约纂修了《宋书》。《宋书》是关于宋史的撰述。“八志”是《宋书》的精华所在。《宋书》实属官修史书。
⑤南朝萧子显纂修了《南齐书》。《南齐书》是关于齐史的撰述。《南齐书》是当代人写当代史事。
⑥北齐魏收纂修了《魏书》。《魏书》是关于北魏史的撰述。《魏书》优点:内容丰富,记事多为属实;记述比较真,不隐恶;叙述有条理,文笔好。
第四章:
一、简述刘知己的史学思想。
①阐发记史求真的准则。
②强调关于史学宗旨的传统理念。如《曲笔》:“盖史之为用也,记功思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
③申明史家的标准。“史才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才”主要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学表述的能力。“学”指各方面的知识。“识”指史家的器局和胆识。
④以史学的理论准则审视一切史籍。
①提出一套历史编纂学的具体主张。如,“文简事丰”、“方物志”、“都邑志”。
②主张史学编纂的规范化。如,“刘仪馆局纂修”。
③对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性总结。刘知己撰述《史通》的目的是“伤当时载笔之事,其义不纯。
思欲辨其格归,殚其传统。”他是志在总结历史撰述中的得失利弊,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理论的分析,提高史家的认识,推动史学的发展。
第五章:
一、简述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①发扬《春秋》大意的史学价值观。《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的私人撰述,而《唐书》则是官修,在这两部史书中,都反映了欧阳修“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的撰述宗旨。
②坚持不载“天人感应”的撰史原则。如,欧阳修论说:“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千来,益自则其衰盛。”这些看法都具有朴素的辩证因素。
③协调贯彻义理与记史求真的中和点。欧阳修是掀起疑古辨伪风潮最早、最重要的大学者,他对儒学经传各书多有怀疑,他是具有很强的记史求真的意识。
④以史学通事变的忧患意识。北宋中期统治集团对编史撰述的新要求是“重劝诫,示文远”,欧阳修具备这种通事变的忧患意识。
第六章:
一、谈谈你对明代史学的认识。
⑴明代的史学思想具有与以前的史学所不同的一些特点:明朝只修实录,不修国史;它的浩繁的实录,仍显示出官修史书所具有的优势。时代方志撰述的兴盛和稗史著作的空前增多,以及经济史方面著述的丰富,还有史学在通俗形式方面的发展和历史教育更广泛地展开,反应出了明代史学之走向社会深层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晚明史的崛起,是明代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⑵明朝官方的修史活动:
①纂修元史:洪武二年(1369)二月诏修,次年二月告成。
②编纂惩戒性史籍:《相鉴》、《永鉴录》、《储君昭鉴录》等。
③匆忙编辑一些史籍:《大明志》、《大明会要》、《天下郡县志》等
⑶明代史家对史学的新探索;
a.经济著述的勃兴:邵宝《漕政举要录》、朱延立《盐政志》、张学颜《万历会计录》等。
边际贡献
b.边防记述和军事史编纂:毛元仪《武备志》、郑若增《筹海图编》、张雨《边防考》等。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c.“经世”类编、文编的汇纂:邹泉《古今经世格要》、郑壁《经世宏筹》等。
②城外历史地理撰述:马欢《三宝征夷集》、巩珍《西洋番国志》等。
③历史考据学的新进展:
a.历史地理与域外史地:陆应阳《广舆考》
b.社会文化与学术:王琏《历代经籍考》
c.古今历代人物:顾祖训《状元图考》
d.历代政治经济与典章制度:胡彦《茶马类考》
e.边防、军事:史继偕《皇明兵制考》
④史论与史评的兴盛:王洙《宋史质》、卜大有《史学要义》
⑷明代史学普及性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①明代前期普及性史学的发展:陈殷为《十八史略》作首释。
②明代的史学普及意识:张九韶《元史节要》
③主要支派:
a.以《资治通鉴》、《通鉴纲目》衍生出的撰述为代表的编年体通史。如,王世贞的《凤州
纲鉴》
b.史钞、史评及各种杂史著述,在明代相当庞杂。如,《十八史略》
c.明代私家撰写前代和通代历史人物传记。如,《女范编》、《廉吏传》
④史学特点:遵循史学规范,采取史书体式撰写编纂;注重传布历史见解,史论地位突出;趋向
于历史观点在整体上的一致性。
第七章
一、试论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1)将学术分为著述和比类两家。著述,是指成一家之言的独断之学,比类则为著述提供材料。2)提出考述史学源流的主张:提出纪传体史书“于儒林、文苑之外,更当立史官传”;专传以书为主,意义在于提升到接近史学史的理论高度。3)改进史书体例的主张:提出史书应当立图,应设人物表,列传除了记人之外还应以记事名篇,设立“史篇别录”等。4)对于史学的总体观念:应该自下而上最后形成总体。5)“吾言史意”的标榜:好学深思,读古书,求其意;要有自己的学术目标。6)“六经皆史”的命题:他提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7)强调史意并阐发史意,他认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事、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他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的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的目的。另外,他把阐发史意作为最高宗旨,也有矫正时下考据学风之意。8)经世致用的思想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2:2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0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史学   历史   发展   思想   官方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