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传统竹文化

论文题目:       
中国药理学通报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
萨拉 帕克斯顿
  中国传统竹文化
            ——汉城大学凌云浩然之气,淡远自然之趣
                                 
摘要:
在中国历史传承下,竹的特殊贡献尽显了竹文明的风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即说明了著的重要性。竹,既普泛及人类生活领域,又内化到以价值观念为轴心的精神世界。即被人格化了,在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成为最为契合传统人格思想、最能表现传统人格观念的一种自然之物,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成为象征、指述中国传统思想人格和伦理追求的极为重要的符号之一。其中浩然之气和淡远之趣就是竹人格符号的两个主要指述意义。
英文翻译:Herit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bamboo had shown a special contribution to Bamboo style civilization. Northern Song Su famous writer Su Dongpo, "would rather not eat meat, can not be home without bamboo," which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mboo, both universal and human life, but also to internalize the values of the spiritual world as the axis. Was the personification, in the tradi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ncept on the basis of the personality to become the most fit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 of a natural material,a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taste, aesthetic values and aesthetic ideals, has become a symbol that referenc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hical think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pursue one of the symbols. In which the pursuit of righteousness and power of personality is the bamboo reference symbols refer to the meaning of the two.
关键词:竹文化    中国传统    浩然之气    高洁    坚贞    林黛玉
正文: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文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菜肴、药膳、书写工具、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巫术宗教事象,屡见不鲜,俯拾即是……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
由于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从,那么遵从文化的分类,竹文化涉及了实物层面(含景观层面)、观念层面与符号层面等三个重要层面。在广义文化系统中,这三个层面又衍生出三种亚文化,即实物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和符号性文化。竹既是一种实物或景观,又蕴含了一组观念,实物与观念结合还构成了一组独特的符号。所以竹文化不是单一层面的微观文化,而是一种含有多重亚文化层面的中观文化。
从竹文化的实物层面讲,中国竹文化不但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
值。例如,用竹篾编织成竹屐、斋冠,满足了“穿”(“戴”)的实用需要;用竹笋做菜肴,用竹筒煮米饭,满足了“食”的需要;用竹子建造竹楼、竹门,满足了“住”的需要;用竹子排竹筏,做竹篙,满足了“行”的需要。同竹文化想比,梅、兰、菊文化只是实物文化中的“景观”,一般不负合实用价值。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竹子,中华民族尤其是江南各民族同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竹文化不仅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竹节、竹叶均给人遒劲、坚韧、刚劲之感;风中的凤尾竹,摇曳多姿,潇洒自如,“依风而长啸”;竹子的彩、形态、品格和风姿,在历代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鉴赏者的心目中,勾勒出清新雅致的视觉意象,酝酿成高洁、醇厚的审美情趣。
从观念性层面上讲,竹子的视觉意象和审美情趣,竹制品和主建筑引发的形式感,不过是审美价值的载体或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它承担着中华文化圈里的种种审美价值,表现着悠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竹文化不只是一种实物性文化,而且是或者主要是一种观念性文化,即竹子和竹制品的造型可以被广泛赋予宗教、道德、政治等等价值观念,以及表现由各种价值观念融汇而成的人格理想。远者不说,唐宋以来诗中写竹和画中绘竹已蔚然成风由文人的竹墨中可以体悟出在竹子的图像中长期积淀的审美意识,可以窥见以竹子为景观的中华审美文化。
李庆善 标本
从符号性层面上讲,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符号文化,即以竹子为形式的符号文化。“竹符号有别于词语符号,一般不含指称意义,它除了含有述评意义外,有时含有表现意义。自然崇拜符号、宗教符号、习俗符号、道德符号、人格符号、艺术符号是竹符号系列中几类常见的符号。例如,雅美族是我国台湾高山族的一个支系。该族的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了人类起源于两个男性神。其中之一是从竹竿的裂缝中蹦出来的。雅美人眼中的竹子吸附了人类起源的观念,成了祖先崇拜的神圣符号。竹子有节,节节挺拔,四时常绿,虽入隆冬,所以竹节的形态能负载独特的符号内涵。古人常用“气节”、“节操”、“贞节”、“高风亮节”一类带有“节”字的词汇去褒扬高尚的德行和人格,而带竹节的景观、器物、图案和意象也发挥着相同的符号功能,演化成象征道德情操和人格理想的道德符号和人格符号。
撇开其他的竹文化符号,就竹文化表现出的人格符号来说,这是竹文化对中国传统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个重要指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浩然之气和淡远之趣。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天人合一”,认为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相融。视自然、社会和人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在中国古代,抽象思维没有得到成熟的发展,其致思方式常与日常经验相联系,与具体物象相伴随,具象性思维成为古代哲人
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们在进行思考时,常取具体可感的物象,以喻示、象征伦理观念、人格思想、价值观念和情感。把自然物作为人的道德属性的象征,创立了“比德说”。所以竹变自然而然的开始了它的符号之旅。早在春秋时期,竹即开始人格化。《诗经·卫风·淇澳》用竹比卫武公之德,可以视为竹人格化开始。“竹林七贤”是魏晋人爱竹的另一美谈。一个性特征鲜明并为后世所推崇的人经常悠游、倾谈于竹林,使人们进行由人及物的联想和类比,竹林七贤的品性相通相连、彼此贯通,竹成为象征、暗喻七贤品格的符号了。
其一:浩然之气。挺直、坚韧、有节、四季常青,竹的这些自然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人格理想正直、坚贞的“浩然之气”,“异质”而“同构”,构成契合无间的对应关系。“浩然之气”是由孟轲率先提出来的,指一种具备正气与节操的最高理想人格,这是对孔子的“仁者安人”理想学说的概括与阐发。孔孟这中“仁者安人”和“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对中国整个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都以此为行为规范。竹或被称为“此君”,或被称作“君子”(四君子之一),或被称作“抱节君”之所以把竹称为儒家理想人物“君子”,就在于“竹之操甚有似夫君子者”,它象征着“君子”人品人格,指述这君子的“浩然之气”。
(一)“浩然之气”理想人格的一方面是正直。不偏不倚、端正刚直,历来被中国文化定为“垄断优势理论
君子”的一项重要品格。竹没有横生的枝蔓,更无盘曲斜出的茎秆,修长挺立,亭亭直上,给人以萧然端正之感,由此进行比德,即借之象征正直耿直的品格。刚正不阿、不偏不倚,是君子安身立命之本,竹本固而茎直,不正昭示着君子“不偏不倚”美德吗?(二)“浩然之气”理想人格的另一方面是坚贞。恪守节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不为利弊、安危所动,亦被视为“君子”不可或缺的品德。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曾说:“三军课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了平民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儒家为坚持正义而至死不改的人格要求,对后世影响甚大。中国历代只是分子有“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一般老百姓多有“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和气概。(三)坚贞的人生态度须有一定的信念与理想为追求目标,否则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依托和价值。因而“浩然之气”理想人格的第三层内涵则是高尚的志向。确立志向是儒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把笃志作为人格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竹细而修长,拔地而起,直上云霄,加之竹形与中国文化中神圣之物“龙”的身体形状相似,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昂扬奋发之情感,于是竹就蕴含了不同凡物的凌云壮志之意。
竹不是柔弱杨柳,没有拂杨婀娜之姿和脆嫩易折之茎秆;它不是桃李之树,没有春华秋实、荣枯兴衰之变化。竹坚韧难折,历严寒而不凋零,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执
着追求的坚定品格。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时时会遇到不解或压制,甚至受到打击或摧残,只有对真理、自己的理想坚贞不屈的追求,才能在沉闷黑暗的生活夜空中划出闪电般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作品《红楼梦》中,潇湘馆的景物特征为翠竹和清泉。按照传统景物观,曹雪芹是深知竹子的象征意义的,翠竹最能代表黛玉的高洁和坚贞以及在宝黛爱情悲剧中的悲剧性格。黛玉焚尽了最后一页诗稿,喘息着,以她即将凋零的青春等待着前世的仙子最后一眼眷顾,终于,灰烬里散尽了最后一丝余温,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阵阵合欢曲,告诉她,与宝哥哥的缘尽了。只有潇湘馆千芊幽篁,发出沙沙的声音,伴着她魂归故里,留下千年的哀怨。当竹下新笋出泥的时候,恰似歌中那动人的呵护,细细地镌刻了前世未尽的缘分,以今生的相伴延续前生未了的因缘,在哔哔啵啵的成长声里,重新谱写一段缠绵与恩爱,被镌上娥皇女英的不渝和黛玉的坚贞。
“未曾破土先有节,已至凌云心仍空”,对于爱的追求应像竹一样,坚定而脱俗。娥皇女英的眼泪虽然已干,但追寻爱的脚步没有停止;林黛玉香魂虽逝,但百年不变的誓言依然能够让人相信。
怀念黛玉,亦怀念她的高洁和坚贞。
整个大观园里只有潇湘馆里有竹子。黛玉就住在潇湘馆,也只有黛玉能够住在潇湘馆。那里有文人的刚正不阿、有气节、有骨气、有竞争和不馁、有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豪华的大观园点缀了潇湘馆一景。种植了一片竹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与别处的花团锦簇迥然不同,可说是万紫千红中的一点翠,显得非常别致。这也是最妙的设计——与黛玉的性格最合拍,舍此无他。其中也借娥皇女英以泪挥竹,洒泪成斑的爱情故事,隐喻黛玉的命运。“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仍可灭。”这是非常重要的伏笔。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写黛玉之死。“……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有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在这典型的小环境中,伴送离魂归天的不是笙歌红烛,而是竹声,也证明了只有象征高洁和坚贞的翠竹,才配陪伴高洁的灵魂归去。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3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05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格   文化   符号   中国   理想   竹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