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析 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 启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启发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分享,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展现学生“我要学、我乐学”的氛围,引导学生善于合作,敢于展现的有效教学方式。因此,启发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观。本文就启发法的定义与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并从设问启思,引导深入,归纳总结三个方面来分析启发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以期望推动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更好地落地新课程改革的地理学科素养。十六大报告
关键词:启发法;地理素养;地理课堂;教学方式
引言
启发法也称“暗示教学法”,其思想在西方国家可追溯到古希腊大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1]。而在中国,启发法思想萌发得更早,早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著作《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道出了启发的核心在于“发”,是指通过一定方式阐明事例,引导对方进行思考,领悟。伴随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新课改更是倡导自作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启发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广泛在全国大中小学校中予以运用。经实践表明,启发法在教学中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笔者在启发式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如何将启发法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中来,使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1.
启发法的理论分析
1、启发法的定义
《学记》中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道出了启发法教学的实质。笔者认为,启发法是指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想方设法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索、动手参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之提高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启发法的理论基础上海吴凡被网暴
启发法的发展历史悠久,历经2000多年的实践基础,如今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脱颖而出,影响深远。其理论基础非常丰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2]。很明显,建构主义将学习作为是学生自主“知识的建构”的过程切合启发法的教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教学理论认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是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3]。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顿悟过程实现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揭示了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知名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可以被启发的[4]。因而,启发法不单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
1.
启发法在地理课堂的有效运用
1.设问启思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观看视频等向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悬念,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勇于探索知识。
一是可以直接提问,以一个问题开始,由问题贯穿始终。也称问题式教学,指教师通过拟定与学科相关的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如在讲《非地带性因素》时,教师可提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纬度范围大约是南纬12度至25度为什么西侧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气候的影响因素、洋流分布图等知识自行思考、分析,得出主要是因为东侧有暖流经过,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等因素造成。
二是呈现事例。也称案例教学法,指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融入到案例情景,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6]。如在讲《传统工业区》时学生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学习,教师提问“我国东北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采取措施呢?”学生通过对鲁尔工业区典型案例的学习,相信很快就可以把这问题解决了。
三是给学生一个任务。也称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性的任务活动,在强烈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经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思考,互助合作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如在讲《水循环》内容时,教师指出:李白诗
emax
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真的流到海不复回吗?今天我们就从水循环的角度来分析黄河水真的是流到海不复回么?并要求同学们水循环的三种示意图。一个任务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诱发了学生思维动机。经过学生的自学,小组分享,组员展示及教师的引导与评价使学生获取了新知。
2.引导与督促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能动性,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做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指导。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解决问题的武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疑难,出现困惑,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与关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的判读》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变式题,有些同学就不容易判读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例:气候判读
步骤
依据
气温或降水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半球
编码的奥秘
气温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低月气温
最高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0~15℃
最热月均温>25℃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
最热月均温20℃以上
ev71病毒温带季风、温带大陆
最热月均温10~2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极地气候
③确定气候类型
降水的
季节分配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学生理解了气候判读方法,不管遇到哪种变试题都能判读出来了。
其次,分解知识。根据美国行为主义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原理,教师可将知识点分解为很多的小单元并将这些小单元由易到难罗列起来,由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学生呈现后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如在讲《地球运动》一节时,本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分为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特征;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小块逐次进行学习学生定会学有所获。
最后,给相关提示。教师在设问时要结合学生的已知基础,或补充基础知识及提示相关基础,使学生再现或储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如在讲解断块山形成的泰山与汾河谷地等地貌景观时,教师可提示断层上升运动形成地垒(泰山),下降形成地堑(汾河谷地),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断块山。
1.
结语
启发法实际上就是讲授法+探究法,同时也具有兼容所有的教学方法。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
学的有效应用,其实质要落实“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保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保持思维活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保证地理课堂的真实有效。
碳税和碳关税的区别
参考文献:
[1]张贤斌.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11-313.
[2]张慧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会考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李晴等.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4]李晴等.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4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2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50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学习   教师   启发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